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。彼无有我,谁生谁灭?愚夫者依于生灭,不觉苦尽,不识涅槃。佛言:善哉!谛听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】
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愿世尊更为我说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之生灭。一切阴界入,若是并没有实质的自性,那么到底是谁在有生有灭呢?愚痴凡夫,随生灭相轮回沉浮,无法觉悟而脱离苦海,不能实证明了涅槃的真实真相。
“阴界入”、“生灭”皆为幻相。若直了自性,则百怪都歇;若流浪不息,即为愚夫。所以此关键处,大慧菩萨慈悲复请世尊为说,生灭之根元为何,以廓迷情。从而引出佛说“如来藏”为阴界入生灭之根本依,及转识藏成佛智之深法。
【佛告大慧: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。譬如伎儿,变现诸趣,离我我所。】
佛告大慧:如来藏是一切善恶之因,由于它的发起和推动,才有十二类众生轮回不止;也由于它的发起和推动,三贤十地等一切诸圣毕定解脱。也就是,一切凡圣诸趣,其背后根源都是由于如来藏的发起和推动。就像伎儿变戏法一样,由如来藏这里能幻化出一切诸法、一切凡圣。但是,所有这些现象并非真实存在,也并非实有造作和能所分别。
注意这里如来藏不仅是不善之因,也是善之因。所谓“善”,究竟解脱才为大善;“一切趣”,不仅包括六趣轮回,也包括三贤十圣之自觉圣趣。即,如来藏不仅是轮回之所依,也是解脱之所依。
《圆觉经略疏》卷上:“就因而言,称如来藏;就果而言,则称圆觉。与真如、佛性、法界、涅槃、菩提等毕竟同一。”《大乘起信论》又将如来藏分为“在缠如来藏”和“出缠如来藏”。此门后面亦提到如来藏“名为识藏”。故可知,“如来藏”体就是妙真如性,本自清净,不生不灭,周遍一切。其体虽如此,但是相用却很悬殊:
迷者,圆明自性被无明尘垢遮盖,如来藏被覆成为“识藏(读CANG)”而生死流浪,这也称为“在缠如来藏”;智者则了知本自圆明,本来寂灭,实无一法可得,故沧海桑田、生灭浮沉,无不是如来智慧宝藏(读ZANG)之妙显,因此能不受一切法所拘,而妙用无边,此即假名“出缠如来藏”。
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自性能含万法,名含藏识。若起思量,即是转识,生六识、出六门、见六尘,如是一十八界,皆从自性起用。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若恶用即众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”即是形容此理。
虽然如来藏之理如此深广不可思议,但是也是假有虚幻,实则并不存在真正的所谓根源,不存在发起,造作和推动。也即,如来藏之“有”,实则当体即“空”——“譬如伎儿,变现诸趣,离我我所。”
【不觉彼故,三緣和合方便而生。外道不觉,计著作者,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识藏,生无明住地,与七识俱。如海浪身,常生不断。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,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。】
“无明住地”:就是“无明”的意思。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,虽号无明,却是认明而起,以至昏昧妄动。《胜鬘经宝窟》中说:无明住地者,“为彼恒沙起惑所依,名之为住。能生恒沙,故称为地。”
“名为识藏,生无明住地,与七识俱”—— 在十卷本《入楞伽》里这句译为:“大慧。阿梨耶识者,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”,因此这里“识藏”就是第八阿赖耶识。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如来藏由于无明作祟,就会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七识俱生。
外道不觉一切如幻、实无能所造作之理,认为是根、尘、识,三者和合而生诸世界,他们妄计实有能造作者,创造出了一切诸法。这都是因为愚痴凡夫无始劫来认假作真,被执虚为实的恶习所熏。愚痴凡夫由于这样的无明之过,从而将大好的如来藏误会裹挟而成为了第八阿赖耶识之“识藏”。既成识藏,则其他七识功能也随之具成。
即,因无明之过,而八识俱生,则一切生灭变异,互为关联,此起彼伏,就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样,一浪接一浪,无休无止,不能停歇。
“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,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”——然而其体大海却从未增减,谈不上动摇。如来藏也是如此,如来藏本来无垢,毕竟清净,并不是变幻无常,也不存在能、所主宰和造作。
【其诸余识,有生有灭。意意识等,念念有七。因不实妄想,取诸境界,种种形处计著名相,不觉自心所现色相,不觉苦乐,不至解脱。名相诸缠,贪生生贪,若因若攀缘。】
“其诸余识,有生有灭。意意识等,念念有七”——虽然如来藏体本不生灭,但是其余诸识(也就是前七识)生灭不息。这七种识,就如大海的浪花,此起彼伏,展转不息。
“因不实妄想,取诸境界,种种形处计著名相,不觉自心所现色相,不觉苦乐,不至解脱。名相诸缠,贪生生贪,若因若攀缘。”——迷惑众生,内被邪见妄想所转,外认诸境界为实,由此相续计著分别种种境界,或执其名,或执其相。他们不了这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现,不觉一切苦乐的本质无非是梦幻泡影,随业流转而不得解脱。众生就是这样被名、相缠缚,既由贪而生诸取舍之业行,种种外境又复助生自心之贪欲,如此因缘果报相续展转循环,无有止息。
这是说,愚痴凡夫认假作真,如来宝藏被妄识覆藏而成八识,所以颠倒妄想,执取计著。以至于种子生现行,现行复熏种子,八识之间互为因缘,辗转不息,而因果相续,轮回不息。
【彼诸受根灭,次第不生,餘自心妄想,不知苦乐,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,善真谛解脱,修行者作解脱想,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,七识流转不灭。所以者何?彼因攀缘,诸识生故。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,不觉无我,自共相摄受,生阴界入。】
“善真谛解脱”:离开了苦、集,而证得寂灭道谛,取此为解脱(实则是狭隘的有余涅槃)。
“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”:没有离开识藏,并没有将识藏转为如来宝藏。
又有一种修行者,他们认为伏诸受根不动,逐渐的,种种粗、细识想全都不生了,不知一切苦乐,这样入灭受想定,或得入第四禅天,他们认为这样就是“善真谛”者,这样就是解脱了。实则这不过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解脱,这并未彻底离开颠倒妄想,并没有转识藏为如来圣智。法华曾斥云:“但尽生死,名为解脫,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!”
这样的修法,并不能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其他七种妄识就依然还会流转不息,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八识之间,彼此互为因缘,互相辗转攀缘而相生相灭。
也就是说,这样修行只能压伏心念,至多可以不起六识,但是第八阿赖耶识未转,第七末那识也依旧恒审思量,则轮回根源还在。所以一旦什么时候出定再接触外境,八识田的种子就会遇缘而起现行,则又会再次认假作真,滋生贪嗔痴了。由此而种子起现行、现行熏种子,依旧轮回往复了。
“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,不觉无我,自共相摄受,生阴界入”——所以如来藏真实义谛,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所能了知。声闻缘觉法执未断,依然存在执取分别,厌生慕灭。因此他们的修行只是暂时的压制调伏前六识,第八阿赖耶识根本未转,本质上仍未脱离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。
【见如来藏、五法自性、人法无我,则灭。地次第相续转进,余外道见不能倾动。是名住菩萨不动地,得十三昧道门乐,三昧觉所持,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,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,向自觉圣趣。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,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,离三昧行。】
“十三昧道门乐”:指十种三昧法乐。佛在华严经中继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后,而说十种三昧之法,简称“十三昧”,分别是:普光大三昧、妙光大三昧、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、清净深入行大三昧、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、智光明藏大三昧、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、众生差别身大三昧、法界自在大三昧、无碍轮大三昧。
“不思议佛法自愿”:自己所发的救度众生无上弘愿。因大乘菩萨创始皆发无上大愿,诸佛子等亦学四弘誓愿。(无上弘愿也不离自心,如《六祖坛经》曾教人:“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!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!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!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!”此明言心外无法,见性为本,是为顿教所发初心,和本经义旨相侔。我们心密学人千座所发之愿:“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,救度众生,不求余果。”斯愿如此,“此生”又何限此生也……)
“得十贤圣种性道”:即菩萨十地位。
“身智意生”:指法、报、化三身。“身”即报身,“智”即法身,“意生”即化身。
大慧,如果能够彻见如来藏和五法(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)的本质真相,亲证人法二无我,八识识藏才能永为熄灭。(其实真相就是:如来藏者,当体即空,本自圆明,无可取舍;一旦打破窠臼,大梦觉醒就会省悟,所谓八识识藏者,元是虚妄误会,八识本就是四智,识藏和如来藏本就无二无别。)
诸菩萨都是由这样的修行路径而得入菩萨地,进而次第升进的。也是由于这样的根除无明,洞开知见,亲证无相实相,才能不被一切外道见解所倾动,是名住菩萨不动地。再由此安然不动之大定,继续深入修证而证得世出世间一切禅定三昧境界;但是大乘菩萨由于秉持智慧正见,不会住着于禅定三昧的种种法乐;同时也观察忆念:自己往昔曾发救度众生之不可思议誓愿,所以不应该耽沉于禅定境界的暂时安乐。大乘菩萨有此觉悟和忆念,必会地地升进,最终直取如来自觉圣智究竟之果。
大乘菩萨如是修证,不同一切声闻、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之道。大乘菩萨从初地到圆证十地,最终彻底圆满法、报、化三身妙用,而始终不住于诸三昧行。
相比上段佛说的,二乘人压伏六识,取暂时寂静为涅槃的错误修行,这段佛指出了大乘佛法则不住着、不留恋三昧境界。并指出如来究竟果地的修行方法:“见如来藏、五法自性、人法无我,则灭”这句是核心,也就是说,若要真正灭除八识妄想,必须开佛知见,明心见性,亲证根本的究竟实相。而实相是无相无不相,如此全体毕现,凡圣情空,就能既不受世间假相昧惑、也不受出世间三昧安乐假相昧惑,进而于实无众生可度处,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。
【是故大慧,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,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。大慧,若无识藏名,如来藏者则无生灭。大慧,然诸凡圣悉有生灭,修行者自觉圣趣,现法乐住,不舍方便。】
“现法乐住”: 这里并非指小乘的暂时禅定或者有余涅槃。“现法乐住”即,示现为安住于解脱真法之乐的状态,也就是示现得大自在的究竟解脱。当然,大自在也不可得,所以是“现”法乐住。
因此大慧,诸菩萨若求究竟道果者,应该令如来藏或者另名为藏识者,恢复其本自的清净。但是清净如来藏或阿赖耶识者,并不意味着断灭。假如断灭清除了第八阿赖耶识,那也就没有了种种的生灭变异。然而我们所见,一切凡圣都有生有灭:凡夫依第八阿赖耶识而生死轮回,圣者也籍之借假修真,示现发心修行、究竟证果的过程。而如果证得究竟自觉圣智,现大自在解脱,就必定不舍一切生灭变异之方便。
也即,净如来藏并不是隔绝、断除。证得自觉圣智的诸佛菩萨,恰巧借着种种生灭变异的假相而大作梦中佛事,示现游戏三昧。
【大慧,此如来藏识藏,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,虽自性净,客尘所覆故,犹见不净,非诸如来。大慧,如来者,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。】
大慧,所以此如来藏识藏一法不立而并不断灭的义理甚深。一切声闻、缘觉,心中犹有法尘分别、情识见解,所以他们的知见见解并不彻底,也就是说,他们在知见上偏空,在修证上堕入断灭,实际并没有彻底转识藏阿赖耶识为如来宝藏。
诸佛如来则现证大圆镜智朗照境界。如来观一切境界,犹如看手掌中阿摩勒果一样分明。这是比喻如来彻证一切诸法唯自心现量,实无可得,故于一切法性能够究竟明澈,“善于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。
注意这里批驳小乘:“客尘所覆故,犹见不净”——二乘行人有法可证,有圣可成,如此便是昧却主人公,将自己割裂于客人境地,是为“客尘所覆”。
【大慧,我于此义,以神力建立,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,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。声闻计著,见人法无我。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,说如来境界,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。如来藏识藏,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。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于如来藏识藏,当勤修学,莫但闻觉作知足想。】
藏中有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以及《大宝积经》(第119卷胜鬘夫人会),记载佛与胜鬘夫人等说法,其中有“如来藏”章义。这里佛说的就是此事:
大慧,对于如来藏识藏,我曾以不可思议智慧力加持,令胜鬘夫人及大智慧菩萨等,代我宣说清净如来藏以及阿赖耶识和七识相生相灭的义理。这是为了令计著声闻远离人、法二种执着。所以当时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而说如来智慧究竟境界,并驳斥了声闻缘觉及外道的邪见。
大慧,如来藏识藏的深义,唯诸佛及利智了义的菩萨能够洞彻。所以诸菩萨等,应于此如来藏识藏,精勤学习和修证,莫但听闻觉知,便生知足之想。
(注:《大宝积经》(第119卷胜鬘夫人会)中节选关于“如来藏”经文如下:“世尊。如来藏者是法界藏。是法身藏。出世间藏。性清净藏。此本性净。如来藏者如我所解。纵为客尘烦恼所染。犹是不可思议如来境界。何以故。世尊。刹那刹那善不善心。客尘烦恼所不能染。何以故。烦恼不触心。心不触烦恼。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。世尊。由有烦恼有随染心。随烦恼染难解难了。唯佛世尊为眼为智为法根本为尊为导。为正法依。如实知见。尔时世尊叹胜鬘夫人言。善哉善哉。如汝所说。性清净心随烦恼染。难可了知。复次胜鬘。有二种法难可了知。何等为二。谓性清净心难可了知。彼心为烦恼染。亦难了知。如此二法。汝及成就大法菩萨。乃能听受。”
也即,虽然众生无明作祟,将大好如来藏裹挟、遮覆而成识藏,继而客尘烦恼和随染心来回往复,轮回不息。然而识藏本质还是净如来藏,如来藏性本自清净,非垢非净,不增不减。)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甚深如来藏。而与七识俱。二种摄受生。智者则远离。】
如来藏是一切染、净之所依。此理深妙,不可测度。迷惑众生认假作真,所以清净如来藏覆为识藏,而能、所对立,攀缘执取,继而造业受报,轮回不息。智者则远离能、所二边,远离一切妄想分别。
【如镜像现心。无始习所薰。如实观察者。诸事悉无事。】
一切诸法,无非自心所现。迷惑众生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,而见实有根、身、器世间一切万有。然而这一切无非幻现。就如同圆镜,可以现众异色,不管是声色犬马之欢娱,还是流离刑徒之困顿,通是镜面光景,虽然来往分明,但是于镜子本身,并无一分的增减。所以,若能如实观察便了知,此一切诸事皆如镜中物,一切事皆是无事。
【如愚见指月。观指不观月。计著名字者。不见我真实。】
“修多罗教,如标月指”,如来之语本为托义,如活泉生水洗濯垢污;奈何愚者见指不见月,穿凿文义者如麻似粟。应知究竟真实,毕竟不落言诠思量。所谓“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”,又岂是计较名相之徒所能梦见!
【心为工伎儿。意如和伎者。五识为伴侣。妄想观伎众。】
“心”即第八阿赖耶识,第八识受熏持种,变现根、身、器世间,如同伎儿随缘变造诸幻。“意”即第七末那识之意根,第七识恒审思量,我执难舍,恒持传递,就如同唱和的人,与戏相伴最为紧密。前五转识对尘取境,展转为侣。第六意识情尘计较,“妄想”分别,如同观众。
如此而成一部轮回大戏,自是演者,自是观者,岂不悲乎。
本门概要:
由大慧菩萨启问阴、界、入生灭的根源,佛开示了如来藏之理。由于“如来藏”理,教下历来解释纷纭。故根据本门所示,现归纳“如来藏”如下:
1、如来藏是染净所依,也是发起和推动凡圣诸趣的根本。
2、但是,如来藏的本质就是妙真如性,本自清净,圆明周遍,不生不灭。
3、于凡夫界言:因无明误会,而将大好如来藏隐覆而成“识藏”之名(所谓“名”者,即本质未变之义,本质如来藏依旧不增不减),进而七识随之俱生,八识之间互为因果而辗转不息,贪生生贪,这就是阴界入生灭轮回之理。
4、小乘修者:虽然依如来藏而于轮回苦海中发心出离,但是法见未除,压诸受根不起而求入涅槃,实则也未转识藏之名,根本上说还是没有脱离阴界入。
5、唯大乘菩萨及诸佛:洞见如来藏、识藏非一非异之实相,既不被生灭轮回所缚,也不住于偏真涅槃寂静。虽然了知一切虚幻,又不舍方便,恰好借如来藏示现生灭变异,随缘救度众生,是为如来藏用全体毕现。
所以当知,如来藏者,就是妙明佛性。若迷,便成“阿赖耶识”,依之则推动轮回,“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”;若悟,则不妨大圆镜智朗照,一切本就是如来宝藏毕现,“我若按指,海印放光”。然而如来藏也不可得,不可立之。正如怀让禅师所说:“心地含诸种,遇泽悉皆萌。三昧华无相,何坏复何成?”
故知佛法乃随方便而立言,“如来藏”之方便说,本为引迷惑众生,息却妄想,彰显本具之真如智慧。但近世以来,多被好文者执以为实,甚至各立宗派,争论不休。如此便是屑上又落一层泥,而离解脱义越来越了。故本门最后颂曰:“计著名字者,不见我真实”,“如实观察者,诸事悉无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