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诸识有几种生住灭?】
识,就是心识,一般来说有八识:前五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第六识:意识,就是思维心。第七识:末那识,又称“意根”。第八识:阿赖耶识,就是“藏识”,含藏善恶诸法种子,是轮回的根本。
第八识虽是“藏识”,但在三量(现量、比量、非量)中却属于“现量”。现,就是显现;量,就是度量。那么,第八识在哪里显现出来了?又是怎样度量的?这就要说到第八识的两分——相分和见分。相分,就是显现形象的那一部分;见分,就是能见到相分的那一部分。见分能度量相分。比如,前面山上有一株花(相分),人和蜜蜂都能看见(见分)。其实,那株花并非实有,那只是心识的“相分”。能看见那株花,只是“妄见”,因为那花并非实有。张三和李四都能看见,谓之“同分妄见”,也就是“共业”所感。然而,张三和李四看见的花未必完全相同,其细微差别之处,就是“别业妄见”。张三和李四都是人,差别不大,蜜蜂与人的差别很大,蜜蜂所看到的花就与人看到的大不相同了,那是它所寻找的蜜囊啊!假如另有一个生命,大摇大摆地穿过花丛乃至穿过山石飘然而去,并不是他有什么神奇的本领,而是他并没有看见山石与花,因为他“不共业”——他过去世没有造相同的业。不仅花与山石如此,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凡夫不知,以为实有。佛已证到,为众生说。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“八识”之外,还有立“白净识”“无垢识”的。也有不立白净识、无垢识,而把第八识“四分”的: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这些系统理论,体系庞大,篇幅冗长,咱们就不在这里研究它了。总之,这诸多种“识”,就是大慧菩萨所问的“诸识”。识即是心,心为万法之本。
大慧菩萨问佛:世尊,诸识有几种生?有几种住?有几种灭?
【佛告大慧:诸识有二种生住灭,非思量所知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诸识有两种生,有两种住,有两种灭。其理微妙,并不是简单思量一下就能知道的。
【诸识有二种生,谓流注生及相生。】
诸识有两种生,叫做“流注生”和“相生”。
【有二种住,谓流注住及相住。】
有两种住,叫做“流注住”和“相住”。
【有二种灭,谓流注灭及相灭】
有两种灭,叫做“流注灭”和“相灭”。
真如妙性,本无生灭。随无明缘,而起诸识,故有生住异灭。生就是因缘所生,住就是暂时存在。异就是秒秒变异,灭就是终归灭尽。这里的经文并没有说“异”,因为已经说到“流注”,流注就是“异”。所谓“流注”,是说心识念念相续,变异于内,如水流注,未始暂停。所谓“相”,是说显相于外,显现出生、住、灭。还以刚才那株花为例,植物渐渐长大,就是生;开花保持一段时间,就是住;终归败落,就是灭。这都是心识的变化,其实并没有那株花。
【大慧,诸识有三种相:谓转相、业相、真相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诸识有三种相:叫做“转相、业相、真相”。所谓“转相”,是指由于无始熏变,而致觉转为不觉。什么是“无始熏变”呢?这就要追溯到“无始无明”了。无始无明,简单地说,就是“自性本明,再妄起一念认明”。由此一念妄起,进而念念相续,数数熏习,就产生了变化,这就是“无始熏变”。因为无始熏变,把如如不动朗然大觉的自性,转变成了妄动而不觉的诸识。所谓“业相”,因为不觉(不明白),所以妄动,这就结成“业”了,遇缘就会随业受报。所谓“真相”,尽管心识虚妄造因,虚妄受果,而本性如如不动,随缘不变,体性真净。
按照《起信论》的说法,三相是“业相、转相、现相”。从真起妄,妄动成业,因动故转,起现境相,次第显现。本经不说“现相”,而说“真相”,是突出诸识随缘而本性不变,故名“真相”。
【大慧,略说有三种识,广说有八相。何等为三?谓真识、现识及分别事识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简略地说,诸识有三种。展开来说,诸识有八相。简略说诸识,有哪三种啊?有真识、现识和分别事识。 真识和现识都是说的第八识——藏识,真识是指藏识之体,现识是指藏识之用。分别事识是指前七识。“三种”是开藏识为二,合事识为一。“八相”是合藏识为一,开事识为七。“三种”与“八相”是诸识分类方法的广略开合不同。
【大慧,譬如明镜持诸色像,现识处现,亦复如是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就象明镜照物一样,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,现识也是这样。 现识属于现量,既不“比量”,也非“非量”。
【大慧,现识及分别事识,此二,坏、不坏,相展转因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现识和分别事识,有“坏”与“不坏”两种属性。现识含藏分别事识所造的善恶种子,经久不失,故名“不坏”。善恶种子遇缘现行,就象种子萌发,转成一株花那样,这个种子就没有了,缘尽花灭,故名为“坏”。这其实就是世间因果,“纵饶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(不坏)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”,果报受尽,这个业就没有(坏)了。然而,同时又造下更多的业,待以后受报,如此“相展转因”,就是展转相因,无有了期,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大苦海呀!
【大慧,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,是现识因。】
熏,就是熏习,指无始劫来的着相习气。变,就是转变,由于久久熏习,把如如不动的自性转变为辗转妄动的现识。无一物不在真如理体之内,如今却全真成妄、全理成事,不可思议呀!真妄不二、理事一如,不熏而熏、不变而变,不可心思口议。熏习不可思议,转变也不可思议。这样的熏变,就是现识的成因。
【大慧,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,是分别事识因。】
种种尘,泛指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六尘。取种种尘,就是六根执取六尘,而起爱见妄想。无始妄想熏,就是无始劫来,起此爱见妄想,熏成事识。这样的妄想执著,是分别事识的成因。
【大慧,若覆彼真识,种种不实诸虚妄灭。则一切根识灭,是名相灭。】
覆,有反复、返照的意思。若覆彼真识,就是若能返照真识。则“种种不实诸虚妄灭”,就是种种虚妄不实的妄想执著(即上述种种熏变)自然消灭。上述种种熏变是妄识之因,因灭,果也灭——“则一切根识灭”。妄想执著既灭,一切根识就都灭掉了。那么,真识也会灭掉么?既称为“真”,并不会灭掉,而是转为智慧——转识成智了。若返照真识,则一切根识灭,这叫做“相灭”。
【大慧,相续灭者,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,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。】
相续灭,就是前面所说的“流注灭”。识的相续是有因缘的,因缘若灭则相续灭。“所因灭”是说“因”,“所从灭及所缘灭”是说“缘”。
【大慧,所以者何?是其所依故。依者,谓无始妄想。熏缘者,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:为什么说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呢?因为因缘是相续的所依——相续是依靠着因缘而相续的。“无始妄想”就是无始无明,自性本明,再妄起一念认明,就是无始无明。无始无明又称根本无明。“因”就是无始无明,“缘”就是自心所见的分别境界,相续是依此因缘而相续。所以,因缘若灭则相续灭。 这里所说的因缘,就是世间因果。
【大慧,譬如泥团微尘,非异非不异,金庄严具,亦复如是。大慧,若泥团微尘异者,非彼所成,而实彼成,是故不异。若不异者,则泥团、微尘应无分别。】
佛在这里说了两个比喻,先说“泥团微尘”,泥团是由微尘构成的,泥团和微尘两者“非异非不异”。异,就是不同;不异,就是相同。非异非不异,就是并非相同,也非不同。若说泥团与微尘不同,那么泥团就不会是由微尘构成,而实际上泥团是由微尘构成的,所以说二者并没有不同。若说泥团与微尘相同,那么泥团与微尘应该没有区别,而实际上泥团大、微尘小,是有区别的,所以说二者并没有相同。庄严具是由黄金打造的装饰品,“金庄严具,亦复如是”——同理,庄严具和黄金也是非异非不异。
这两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什么呢?用来说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。转识,是指前七识。藏识就是第八识。人死了,前七识都灭掉了,而第八识不灭,第八识“去后来先作主公”,是轮回的根本。泥团喻转识,微尘喻藏识;庄严具喻转识,金喻藏识。
【如是大慧,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,藏识非因。若不异者,转识灭,藏识亦应灭,而自真相实不灭。】
佛用两个比喻告诉大慧菩萨,转识与藏识的真相非异非不异。二者若异,“藏识非因”。非因,就是不储藏转识所造之因。而实际上转识所造之因(就是业力种子)都在藏识里储藏着(种子遇缘现行,即所谓“受报”),所以二者非异。二者若不异,一期受报完毕,人死了,转识灭时,藏识亦应灭,而实际上藏识自己的真相终不坏灭——纵饶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所以,转识藏识二者非不异。这段经文是说,转识藏识二者,不存在相同,也不存在不同。
【是故,大慧,非自真相识灭,但业相灭。若自真相识灭者,藏识则灭。大慧,藏识灭者,不异外道断见论议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从刚才所说的“非异非不异”可知,藏识自己的真相不灭,坏灭的只是业相,所造之业受报后,这个业相就没有了。但藏识并不坏灭,还有诸多没有受报的业力种子,怎么能坏灭呢!如果说藏识会坏灭,岂不是造业不受报么,那不就是外道的“断见”理论么!
【大慧,彼诸外道作如是论:谓摄受境界灭,识流注亦灭。若识流注灭者,无始流注应断。】
“摄受境界”就是心识所取的尘境,比如,眼取色、耳取声等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那些外道这么说:若消灭了心识所取的尘境,那么心识的流注就坏灭了,这是外道的断灭见。佛在前面所说的“流注灭”,是相对于“相灭”而说的,佛说的“流注灭”是说生灭不停,如水流注。而外道所说的流注灭是死寂一团,没有流注了,断灭了。这就会出现问题,“若识流注灭者,无始流注应断”——如果说心识的流注会断灭,那就是说最初的流注也会断灭。最初的流注就是无始无明,断掉了这个最初,这个世界便失掉了第一因,那么这个世界及其诸多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呢?比如,人是从哪里来的?外道又该怎样自圆其说呀?请看下文:
【大慧,外道说流注生因,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,更有异因。大慧,彼因者说言,若胜妙,若士夫,若自在,若时若微尘。】
先解释“眼识色明集会而生”,比如看到一件东西,那是“眼、识、色、明”四种因缘会集在一起而生起的现象。“眼”指眼根,“识”指眼识,“色”指所见的东西,“明”指明亮的环境(黑暗中就看不到)。这就是“因缘所生法”。“流注”这种现象的生起,离不开因缘所生法,这就是“流注生因”。
佛告诉大慧菩萨,外道解释流注生因,说并不是因缘集会而生,而是另有不同的起因——“更有异因”。都有哪些异因呢?“若胜妙”,有的外道说“那罗延天”最胜最妙,说那罗延天能生四姓:口生婆罗门,臂生刹帝利,……等等,这是一种“神造”论。还有“若士夫”,士夫亦名丈夫,是“神我”的别名,这是一种“神我”论。还有“若自在”,自在就是大自在天,这是又一种“神造”论。还有“若时若微尘”,认为是从微小的基因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而生起的,这很接近现代的进化论,或者说这是佛陀那个年代的自然进化论。
说完了外道妄计的种种“异因”,就该说佛菩萨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,请看下文:
【复次,大慧,有七种性自性,所谓集性自性、性自性、相性自性、大种性自性、因性自性、缘性自性、成性自性。】
“集性自性”,集是会集,比如刚说过的“眼识色明集会”。这里的“自性”意即“本自具有的特性”,有“规律”的意思。“集性”就是这种集会的性质,“集性自性”就是这种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。集性自性,是总的来说。若从性相、因缘两个角度分别展开来说,就有了下面六种“性自性”。
从性、相的角度:性自性(或者“性性自性”)、相性自性、大种性自性。性,可以理解为内涵;相,可以理解为表象;大种,就是“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”。
《华严经》云:譬如工画师,分布诸彩色,虚妄取异相,大种无差别。大种中无色,色中无大种,亦不离大种,而有色可得。 心中无彩画,彩画中无心,然不离于心,有彩画可得。彼心恒不住,无量难思议,示现一切色,各各不相知。譬如工画师,不能知自心,而由心故画,诸法性如是。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丛生,无法而不造。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,应知佛与心,体性皆无尽。若人知心行,普造诸世间,是人则见佛,了佛真实性。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,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在这里,我们借用“工画师”比喻“性自性”,借用“彩画”比喻“相性自性”,借用“诸彩色(赤橙黄绿青蓝紫)”比喻“大种性自性”。工画师有工画师的特性(性自性),彩画有彩画的特性(相性自性),诸彩色有诸彩色的特性(大种性自性),他们各有自己的特性,各有自己的规律,自身性质各不相同,而协调作用,一幅彩画就显现出来了,这叫做“彩画唯师造”吧。一切事物,就叫做“诸法”。诸法的成因(包括人类的起源),既非神造,亦非神我,更非进化,而是“一切唯心造”。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
再从因、缘的角度:因性自性、缘性自性、成性自性。仍以上述《华严经》偈为例,“因”就是“譬如工画师,分布诸彩色”,“缘”就是“虚妄取异相,大种无差别”,“成”就是“示现一切色,各各不相知”。画师作画,自有他本人的规律与特性——因性自性。虚妄想象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画面,所用的颜料都是那几种,比如绿色,画人物画山水都同样使用,绿色颜料有它自己绿色的特性——缘性自性。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几大种颜料各自的特性,由工画师来分布,就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画面——成性自性。 画面上的各种颜料,都是按自己的特性显现,它们并不知道画面的意境,一种颜料也不知道另一种颜料的特性,这就是“示现一切色,各各不相知”。
这七种性自性,是佛菩萨对于一切事物的见解。接着说七种第一义,是佛菩萨的心境,或者说是佛菩萨的心路历程。请看下文:
【复次,大慧,有七种第一义。所谓心境界、慧境界、智境界、见境界、超二见境界、超子地境界、如来自到境界。】
“心境界”,就是佛菩萨博大的胸怀,心胸宽阔,虚怀若谷,正所谓“太虚饮光消契阔,幽谷回声话晚烟”。心能发慧,博大的胸怀能够引发智慧,这就是“慧境界”了。慧力充足就能发起智用,就是“智境界”。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,就是“见境界”。正见现前就能超越“断常、有无、凡圣”等落在两边的偏狭见解,这就是“超二见境界”。乃至超越地上菩萨的境界,菩萨是佛子,“子地”就是地上的佛子,这就是“超子地境界”。超越了地上菩萨的境界,便证佛果,就是“如来自到境界”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:“如何是圣谛第一义?”达摩祖师说:“廓然无圣。” 廓然,就是博大的胸怀;无圣,就超越了凡圣对立的偏狭边见。
【大慧,此是过去未来现在,诸如来应供等正觉,性自性第一义心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刚才所说的“七种性自性”“七种第一义”,是十方三世诸佛的见解与胸怀。
【以性自性第一义心,成就如来世间、出世间、出世间上上法。】
如来以此“性自性”“第一义”心,成就世间法,成就出世间法,成就出世间上上法。成就世间法,就是广说世间因果,劝化大众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成就出世间法,就是声闻缘觉小乘法和菩萨大乘法。成就出世间上上法,那就是佛乘,唯此一事实,余二皆非真。
【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。如所建立,不与外道论恶见共。】
圣慧眼,就是佛知佛见。自共相,就是自相的共相。自相就是自己的证量,也就是速开智慧;共相就是化他的方法,也就是救度众生。建立,就是建立应机的法门,令诸众生依法修行,也都悟入佛的知见。“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”就是以佛的正知正见为前导,如法修行,速开智慧成佛,救度众生,不求余果。外道论,就是前面提到的“若胜妙,若士夫,若自在,若时若微尘”等等。恶见,就是“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邪见”等等。“如所建立,不与外道论恶见共”,就是如刚才所说那样建立应机的法门,自度度他,跟外道的邪知邪见是不相同的,不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。
【大慧,云何外道论恶见共?所谓自境界妄想见。不觉识自心所现,分齐不通。】
自境界妄想见,就是于自己修行中所见的境界起妄想心,分别凡圣等等。不觉识自心所现,就是不知道那都是自己识心所现的虚妄境相。分齐,又称分野,就是范围的意思。分齐不通,就是于自心所现境相这个范围里的事,不能通达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为什么不跟外道持共同的见解呢?因为外道修行也能引发邪慧,他们于自心所现境相妄起分别,不知道那是识心妄现,于所现境相不能通达,从而得出“若胜妙,若士夫,若自在,若时若微尘”种种不正确的结论。所以不能与他们共。
【大慧,愚痴凡夫性,无性自性第一义,作二见论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凡夫愚痴,不能通达“性自性”“第一义”心,迷而不觉。以其迷故,于非有非无中,起有无二见;于非常非断中,起断常二见……等等。这些都是“作二见论”。
【复次,大慧,妄想三有苦灭,无知爱业缘灭。自心所现幻境随见,今当说。】
“三有”,就是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也就是“三界”,这是轮回的境界,轮回是苦。以为轮回实有,妄想灭掉这“三有苦”,就是“妄想三有苦灭”。可是,这些苦是从哪儿来的呢?从“无知、爱、业缘”来。无知就是无明。爱是愚痴,属于思惑。业缘,是善恶业缘。苦是从无明惑业而来。以为无明惑业也是实有,也妄想灭掉无明惑业。其实,以“无知爱业缘”为因,起现“三有苦”之果,这些都是自心所现的虚幻之境,并非实有。这就是“自心所现幻境随见”。“今当说”——应当告诉他们,不要以为“三有苦”“无知爱业缘”是实有,那都是自心起现的虚幻之境,并非真实。
【大慧,若有沙门婆罗门,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,及事时住,缘阴界入生住,或言生已灭。】
沙门,意译为“勤息”,勤修众善止息诸恶。婆罗门,意译为“净行”,清净修行。这两众中的某些人也会持错误的见解。“无种”,就是自然性;“有种”,就是因缘性。《楞严经》数数说到“非因缘性,非自然性”,而他们却“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”——以“无种”或者“有种”为因,欲令成果现前。“及事时住”,这是又一种错误的修行方法,就是依照某种事物或者某个时节而安住。“缘阴界入生住”,攀缘着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等所生而安住。五阴等所生是无常的,而他误以为常,依之安住,这是错误的常见。“已”就是过后,“生已”就是生起来之后,“生已灭”是说生起来之后就会灭尽。佛在前面已经说过,业相灭,藏识不灭。而他却说“生已灭”,归于断灭,这是错误的断见。这段经文是说,“沙门”“婆罗门”两众,若持“断常、有无”等边见,其错误也同外道。
【大慧,彼若相续、若事、若生、若有、若涅槃、若道、若业、若果、若谛,破坏断灭论。所以者何?以此现前不可得,及见始非分故。】
“相续”是指因果相续,“事”是指事物,“生”是“阴界入”等生,“有”是指“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”三有。这些是世间法。“涅槃”是不生不灭的果地境界,“道”证得涅槃的路径,这里的“业”是指“道业”,这里的“果”是指“道果”。这些是出世间法。“谛”是指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,其中,“苦、集”两谛是世间法,“灭、道”两谛是出世间法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若按照他们的说法,上面列出的那些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都会被破坏掉,都会断灭。“所以者何”——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?“以此现前不可得”——因为这些世出世间法都不可得,他们就把“不可得”误以为没有,从而产生断见。“及见始非分故”——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他们初发心就不正确。
【大慧,譬如破瓶不作瓶事,亦如焦种不作牙事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他们不会有什么成就的。就象破漏的瓶子已经不能作瓶子用了,也象烤焦的种子已经不能发芽了。
【如是,大慧,若阴界入性,已灭、今灭、当灭,自心妄想见。无因故,彼无次第生。】
“已灭、今灭、当灭”,就是“次第灭”。还有“次第生”呢,那就是“已生、今生、当生”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他们是这样的,比如“阴、界、入”吧,他们看到了“已灭、今灭、当灭”这样的次第灭,却没有注意到“次第生”这个起因。于是自心产生妄想,堕入了断灭见。
以上说的是,“沙门”“婆罗门”两众,可能出现的偏差。下面说的是外道的邪见。
【大慧,若复说无种、有种、识,三缘合生者,龟应生毛,沙应出油。汝宗则坏,违决定义。有种无种说,有如是过。所作事业,悉空无义。】
前面说过,“无种”,就是自然性;“有种”,就是因缘性。这本是两种不同观点,并且都与“识”不相干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有些外道还说“无种、有种、识,三缘合生”,把无种、有种和识硬捏在一块,风马牛不相及呀!龟与毛不相干,沙与油不相干,他们把“三缘”硬捏在一块,就象是说龟应该能长出毛、沙应该能轧出油一样。这样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(汝宗则坏),是违背事理的(违决定义)。“有种无种说,有如是过。所作事业,悉空无义。”——有种无种等论点,有这样致命的错误。他们所做的事圣智究竟相,都必然落空,毫无意义。那么,他们都做了什么事呢?请看下文:
【大慧,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,所作方便、因果、自相。过去未来现在,有种无种相。从本已来成事,相承觉想地转。自见过习气,作如是说。】
“方便”,是指外道的教法。“因果”,是指依彼教所修为因,而预期所证之果。“自相”,是指其自心所现之虚妄相想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持“三缘合生”论的外道,依其教法修因,预期所证之果,其自心起现虚妄相想。什么样的虚妄相想呢?“过去未来现在,有种无种相。”过去未来现在,就是三世。起现三世有种、三世无种等相。“从本已来成事,相承觉想地转”——他们说,最初是冥生觉、然后觉生性、性生地,次第转生二十五谛。“自见过习气,作如是说。”——由于他自己邪见的过患,熏染成习,才会这么说。
【如是,大慧,愚痴凡夫,恶见所害。邪曲迷醉无智,妄称一切智说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他们是愚痴凡夫,被自己的恶见所害。邪、曲、迷、醉、无智,却自以为智,立教诲人,妄称自己的论点是一切智说。
外道的错误见解,其根源在于,对自心所现的幻境产生妄想执著,误以为实有,从而导出错误的结论。执著“自生”叫做“自生性执”,执著“他生”叫做“他生性执”,还有“共生性执”“无因生性执”等。佛菩萨远离妄想执著,明确地指出: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、不无因生,是故说无生。
【大慧,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,见离自性,浮云、火轮、揵闼婆城、无生幻焰、水月及梦,内外心现妄想。无始虚伪,不离自心。妄想因缘灭尽,离妄想、说所说、观所观,受用建立身之藏识。于识境界、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。无所有境界,离生住灭。自心起,随入分别。】
先解释“见离自性”。这里的自性,是指“自生性执”,也泛指他生、共生、无因生等执著。“见离自性”就是离开这些邪见,明确了达“无生”正见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除了上述内外两种外道之外,还有诸多沙门、婆罗门,见离自性,对于自心所现的幻境,视同浮云,了不可得。视同旋火轮,旋火而现轮相,无有实轮可得。视同揵闼婆城(海市蜃楼),实无此城。如阳焰,如水中月,如梦中境。幻境本无内外,见有内外,那是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,都没有离开自心。“妄想因缘灭尽,离妄想、说所说、观所观,受用建立身之藏识。”——灭尽了妄想因缘,就离开了妄想,同时也离开了能说所说、能观所观的相对边见,乃至受用建立身之藏识,一切皆离言说,于藏识境界摄受。“于识境界、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。”——境界,即六尘;摄受,即六根;摄受者,即六识。不相应,识境空寂,没有相对。“无所有境界,离生住灭。”——无所有境界,并无实物可得。既无一物,又岂有生、住、灭!“自心起,随入分别。”——然后藏识自心而起,随入一切境界,以正智分别也无不可。正如《维摩诘经》所说: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【大慧,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,大悲巧方便,无开发方便。】
法界平等,本无生灭,迷之为生死,悟之为涅槃,迷悟虽殊,理常平等。菩萨修行,由浅至深,所以说“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”,这是自证。既已自证,继而起用,运大悲心,施设善巧方便,诱接群生,使其修无作行,开发本性,所以说“大悲巧方便”,这是化他。正如《楞严经》所说:自觉已圆,能觉他者,如来应世。所谓“无开发方便”,就是无功用行。真如理体虽然人人本具,若没有这个无功用行,则自行化他就都有了落处,那就都不能成就了。
【大慧,彼于一切众生界,皆悉如幻,不勤因缘,远离内外境界,心外无所见。次第随入无相处,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。】
彼菩萨既明此理,就能了达一切众生如幻如化,不劳在因缘上作意,任运远离内外境界诸相,唯一真心,更无所见,心外无法。这就会循序渐进,从而“入无相处”。入无相处,就是初破无明,真如佛性朗然现前。“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。”从地至地,就是从初地到十地。
【解三界如幻,分别观察,当得如幻三昧。度自心现无所有,得住般若波罗蜜。舍离彼生所作方便,金刚喻三摩提,随入如来身,随入如如化,神通自在,慈悲方便,具足庄严。等入一切佛刹、外道入处,离心、意、意识。是菩萨渐次转身,得如来身。】
刚才说的是,了达众生界如幻,则知心外无法。这里又了达三界如幻,通过分别观察,当得如幻三昧。超越自心所现的境界,不复有种种相,乃得安住智慧彼岸(般若波罗蜜)。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”——离开有生有所作,乃得无生无所作,这样的方便就是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”。“金刚喻三摩提,随入如来身”——金刚喻,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微细无明,难断能断,用至坚至利的金刚来比喻。三摩提,就是定。金刚喻三摩提,即坚利如金刚之心所得之定。从金刚喻定转入佛地。“随入如如化,神通自在,慈悲方便,具足庄严”——如如,就是本觉之理。恒住此理,起诸变化,就是如如化。能神通自在、慈悲方便、具足庄严。“等入一切佛刹、外道入处,离心、意、意识”——一切佛刹,就是佛界;外道入处,就是魔界。入佛无碍,入魔也无碍,佛魔平等。这是因为能究竟远离心,远离意,远离意识,得无分别智,能普现色身三昧之故。“是菩萨渐次转身,得如来身”——即转变其较粗之身,得如来清净法身及诸妙色身。这是总结菩萨渐次所证之果。
【大慧,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,当远离阴界入心、因缘所作方便、生住灭妄想虚伪。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、妄想习气因、三有,思惟无所有。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,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正如前面所说之故,要想得到如来身,就应当远离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种种妄心,远离因缘和合所作的种种方便,远离生住灭种种虚妄分别。“唯心直进观察,无始虚伪过、妄想习气因、三有,思惟无所有。”——唯心直进观察,就是观诸法唯心,心外无法。无始虚伪过,就是无始最初一念无明的过错,这是“惑”道。妄想习气因,妄想习气就会造下业因,这是“业”道。三有,就是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以妄想习气为因,依世间因果律,必会感招三有苦果,这是“苦”道。思惟无所有,就是思惟此“惑、业、苦”三道本无所有,只是一心,心外了无一法可得。“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,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”——思惟无所有,则契合佛地无生,进而到达自觉圣趣的境界,那就自心自在了。既得自心自在,便可于本无妙用处起无量无边的妙用,于本无众生处度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正如佛在《金刚经》里所说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 佛在这里说“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”。无开发行,就是无功用行。
【如随众色摩尼,随入众生微细之心,而以化身随心量度,诸地渐次相续建立。是故,大慧,自悉檀善,应当修学。】
摩尼宝珠,本身并无颜色,若有外色相映,摩尼宝珠也能随之映现种种彩色。众生百千种心,如来悉知悉见。就象随众色摩尼一样,随入众生种种微细之心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随彼心量说无量度门,令所度众生也能从地至地,渐次相续建立。说到救度众生,就会想到“四悉檀”,咱们在前面说到过四悉檀。悉檀一词,汉梵兼称,悉是汉语,檀是梵音,悉即是遍,檀翻为施。佛以四法,遍施众生,故名悉檀。古人云:“世界悉檀欢喜益,为人悉檀生善益,对治悉檀破恶益,第一义悉檀入理益”。有益就是“善”,所以,佛告诉大慧菩萨:“自悉檀善,应当修学”。
本门概要:
本经是应大慧菩萨所问而说,经文一开始就赞叹大慧菩萨于“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”究竟通达。那么,大慧菩萨自然会从“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”问起,大慧菩萨最先问到的就是八识——“诸识有几种生住灭”。不说成八识,而称为诸识,是因为诸识至少有“三种”“八相”两种分类方法,三种就是真识、现识、分别事识。八相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“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”八个识。佛从诸识的生住灭讲起,指出真识不生不灭。有生有灭的是业相,业相是虚妄的,并非实有。佛批驳了“若胜妙,若士夫,若自在,若时若微尘”诸种外道邪见,还指出佛教内可能出现的外道见解——可能出现附佛外道。最后指出诸佛子应持的正确知见,引导佛子走入正修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