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。世尊,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,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言说所说二种趣,净一切众生。】
上面说“一切无所有,斯皆是言说”,然而,凡夫总是从言说上起妄想,不能通达言说中义理,这就是“言说妄想相”。那么,“心经”在这里是指什么呢?“经”有“路径”之义,“心经”就是“心路”,也就是言说所表达的义理。大慧菩萨的“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”这个问题,简单地说,是请佛开示“语言与义理”。大慧菩萨为什么要问“言说妄想相心经”这个问题呢?是因为“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,则能通达言说、所说二种义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言说所说二种趣,净一切众生”。善知,就是善能了知。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,就是善于用言说这个工具表达义理。进而通达能说之语和所说之义,速证菩提,并令一切众生也能明白“言说、所说”两种意趣,令众生也得清净。
【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有四种言说妄想相,谓相言说、梦言说、过妄想计著言说、无始妄想言说。相言说者,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;梦言说者,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,从觉已,境界无性生;过妄想计著言说者,先怨所作业,随忆念生;无始妄想言说者,无始虚伪计著过,自种习气生。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有四种言说妄想相:相言说、梦言说、过妄想计著言说、无始妄想言说。这四种都是众生的妄想。相言说者,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——自妄想色相,就是第八识的相分。对相分计度、执著,这是第八识见分的事。简单地说,就是着相。相言说,就是分别执着色相的言说,也就是着有的言说。梦言说者,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,从觉已,境界无性生——回忆先前所经历的境界,生成梦境。“觉已,境界无性”醒了,便知实无这样的境界,所以说“无性”。梦言说,就是从“觉已,境界无性”而生起的言说,简单地说,就是落空的言说。过妄想计著言说者,先怨所作业,随忆念生——往昔有仇家曾经加害于我,之后回忆起来而生愤恨。这样的言说,就是过妄想计著言说。简单地说,这就是随念转的言说。无始妄想言说者,无始虚伪计著过,自种习气生——过,就是错误。虚伪计著,有“认假作真”的意思。无始虚伪计著,就是无量劫来认假作真。这是自己种下的习气。从这样的习气生起的言说,就是无始妄想言说。境本是假,认它作真,被它迁转。简单地说,这就是被境迁的言说。着有的、落空的、随念转的、被境迁的,必须远离这四种妄想言说,才能显示真实义理。
【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,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。世尊,何处、何故、云何、何因,众生妄想言说生?】
闻佛开示四种妄想言说,大慧菩萨进一步请佛讲说“言说妄想所现境界”,具体内容就是“何处、何故、云何、何因”,也就是说,众生妄想言说从何处生起?众生能生起妄想言说是什么缘故(何故)?众生妄想言说生起的过程是怎样的(云何)?众生生起妄想言说是什么因果关系(何因)?
【佛告大慧,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,出音声。】
佛告诉大慧菩萨,众生妄想言说是从“头、胸、喉、鼻、唇、舌、龂、齿”八处生起的。龂,就是牙龈。这是回答“何处”。众生能生起妄想言说,是什么缘故?是因为八处和合的缘故,也就是说,这八个地方配合得好。这是回答“何故”。众生妄想言说生起的过程是怎样的?是“出”,出什么了?当然是气息,八处和合,气息涌出,就是音声。这是回答“云何”。众生生起妄想言说,是什么因果关系(何因)?是以妄想为起因,而生起言说之果么?请看下文: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言说妄想,为异、为不异?佛告大慧:言说妄想,非异、非不异。所以者何?谓彼因生相故。大慧,若言说妄想异者,妄想不应是因。若不异者,语不显义,而有显示。是故非异非不异。】
大慧菩萨问佛:言说和妄想,是相同呢?还是不同呢?佛告诉大慧菩萨:言说和妄想,既不是相同,也不是不同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“彼因生相”之故。彼因,就是以妄想为起因。生相,就是生起言说之相。这就回答了上文的“何因”。佛接着进一步回答大慧菩萨所问的“异(不同)”和“不异(相同)”:如果说,言说和妄想不同,妄想就不应该是因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“如是因得如是果”,妄想是因,能得出不同的果吗!如果说,言说和妄想相同,那么语言就不能显示义理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义理和语言是两回事,二者并不一样。若相同,岂不是只能显示一样的么!而实际上,语言是能显示义理的,所以“非不异”——并不是相同。综上所述,所以说,言说和妄想,非异非不异。
【大慧复白佛言:世尊,为言说即是第一义?为所说者是第一义?佛告大慧:非言说是第一义,亦非所说是第一义。所以者何?谓第一义圣乐,言说所入,是第一义。非言说是第一义。】
这段经文所说的“言说”并不是指前面那四种“妄想言说”,而是指佛的教言。所说,是指教言所显的义理。也就是说,言说是能诠之教,所说是所诠之理。大慧菩萨问佛,这二者,哪个是第一义?佛告诉大慧菩萨:非言说是第一义,亦非所说是第一义。——二者都不是第一义。为什么呢?因为第一义圣乐,固然是从闻佛言说而入,然而,第一义圣乐才是第一义,并非言说是第一义。第一义圣乐,就是法身四德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之乐。下面,佛接着讲述,第一义圣乐是自得之妙。
【第一义者,圣智自觉所得,非言说妄想觉境界。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言说者,生灭动摇,展转因缘起。若展转因缘起者,彼不显示第一义。大慧,自他相无性,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。复次大慧,随入自心现量故,种种相,外性非性,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是故大慧,当离言说诸妄想相。】
第一义圣乐,是如来圣智自觉所得,并不是言说妄想所觉的境界。所以说,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接着,佛从缘起、相对、有相三个方面进一步讲述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①缘起:“言说者,生灭动摇,展转因缘起。若展转因缘起者,彼不显示第一义。”——第一义不生不灭,不动不摇,湛然常寂,不属于因缘和合。而言说则是生灭动摇,依妄想为因、八处为缘而生起的语言相。所以言说不显示第一义。②相对:“自他相无性,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。”——第一义超越相对,真常绝待,无自他相。而言说有问有答,自他相对,自他相并无实性。所以言说不显示第一义。③有相:“随入自心现量故,种种相,外性非性,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”——第一义是自心现量,无形无相。而言说却有种种语言相,心外取法没有实性。所以言说不显示第一义。最后,佛告诫大慧菩萨:“当离言说诸妄想相。” 言说有哪些妄想相呢?正是一开始所说的四种:着有的、落空的、随念转的、被境迁的。离言说诸妄想相,就是不着有、不落空、不随念转、不为境迁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】【诸性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】
诸性无自性,是说离心缘相;亦复无言说,是说离言说相。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是为第一义空,亦即“甚深空空义”。凡夫不能了知甚深空空义,则堕诸有,误以为一切法有自己的实性可得。其实一切法都无实性可得,言说也无实性可得,都象影子一样虚妄不实。只有如来圣智的自证才实际,这实际才是如来所说的真义。
本门概要:
本门突出的是第一义圣乐,这不是言说所能表达的,而是如来圣智的自证境界。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,谓之教外别传,这是佛法的正脉。教,就是言教。教外别传,就是用言说之外的别的方法直接传佛的心印。无说之说,是为真说。这无说之真说,就是“自觉圣智子,实际我所说”。本门还讲述了四种言说妄想相,旨在教导我们不着有、不落空、不随念转、不为境迁。本门从言说妄想的缘起、相对、有相三个方面,讲述了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告诫我们应当远离言说诸妄想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