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义理分齐”呢?不是刚说过《楞伽经》讲的是实相宗教义么?是的,是实相宗的教义,那是总的来说。《楞伽经》义理浩瀚,还须要分门别类比较详尽地来说说,这就是“义理分齐”。下面简略地从十个方面来说说《楞伽经》的义理,也称为十门吧,列于下:
一、缘起空有门。
二、八识本末门。
三、识体真妄门。
四、本识种子门。
五、佛性遍通门。
六、二乘回心门。
七、行位卷舒门。
八、障治无碍门。
九、违顺自在门。
十、佛果常住门。
就此十门,简述如下:
一、缘起空有门。
古时,西域的清辨、龙树、无著、护法、提婆、世亲等论师,相继造论(造论就是撰写论文)。这种种不同的“论”,所阐述的重点也不相同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即使是佛在世说法时,也是根据与会听众的不同根性而说,所以每部经所说的重点也有不同。佛法传入汉地之后,由于所依的经论不同,就产生了不同的宗派,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只是后代学人根性陋劣、智慧浅薄,听到大乘空义就拨无因果,听到大乘有义就否定真空。其实是真空不碍缘起,缘起不碍真空。《楞伽经》破除违空之有,开示即空之有,因果不失;破除灭有之空,开示即有之空,空性无碍。
二、八识本末门。
“八识”是指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前七个识皆依第八识而起。却有这样的认识,认为前七虽依第八,却是各自生起,并不即是第八。《楞伽经》开示,第八识如水,前七识如水起之波,波浪并没有异于水的其他东西为体。第八识是本体,前七识是枝末。
三、识体真妄门。
“识体”就是上述本体,也就是第八识。“识体真妄”是指:说第八识是真,或者说第八识是妄。认为第八识是真者,说第八识是如来藏随缘所成,如同金作指环,指环通体是金,所以第八识当体就是真如。认为第八识是妄者,说第八识从业等种子而生,是异熟识,生灭有为,实不可得,当体是妄。《楞伽经》开示,金喻真如本体,环喻妄相枝末。若本末双存,法未曾两立;若性相俱泯,也不碍双在。若虚心融会,随说皆得;若随言执着,触事成碍。
四、本识种子门。
“本识”是指第八识,“种子”就是善、恶等种子。有一种观点,说种子实有善恶,寄存在第八识中,种子与第八识不同,第八识没有善恶。还有一种观点,说种子是假相,第八识本体中没有别的个体。另有一种观点,说诸多种子构成第八识,本体相同而效用各别。《楞伽经》开示,诸多种子是第八识的诸多功能,没有别的个体。就象大海因风起浪,大海本体没有别体,风不同故浪有差别。随善恶风生善恶浪,诸善恶浪未离大海,而能显现因果差别。
五、佛性遍通门。
这里所说的“佛性”是指成佛的根性。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吗?就此问题众说纷纭,较为典型的就有“一阐提不能成佛”。广为流传的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之佳话,正是破除“一阐提不能成佛”之见。然而,说“一阐提不能成佛”也有经典依据,须知如来说法有了义、也有不了义。为什么说不了义法呢?不了义法是为少智众生而说,少智众生听不懂了义法,先为他说不了义法,待他开了智慧之后,再为他说了义法。“一阐提不能成佛”就是不了义法,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、都能成佛”就是了义法。《楞伽经》开示佛性遍通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一切众生都能成佛。
六、二乘回心门。
“二乘”是指声闻、缘觉,“回心”是指回小向大,这个内容前面已经提到过。《楞伽经》开示,二乘都会回心。虽然有的早些回心,有的晚些回心,无论是定性还是不定性,毕竟一切皆回。
七、行位卷舒门。
这里的“行”是指菩萨行,也就是六度万行等等。这里的“位”是指菩萨位,也就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等等。“卷舒”能说五句:一舒、二卷、三俱、四泯、五圆。“行”中有此五句,“位”中也有此五句。今仅从“位中五句”简略地介绍一下:“一舒”是说,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从浅至深,次第成就,方至究竟;“二卷”是说,十信满心即具足后面四位,十住圆满即具足后面三位,依此类推;“三俱”是说,卷舒不相离,即舒常卷,即卷恒舒,自在无碍,双融俱现;“四泯”是说,契真而俱尽,“位”实不可得,如空中鸟迹,乃至无所有;“五圆”是说,前四义不相离,无碍俱现,即位非位,非位即位,卷即舒,舒即卷,圆明无碍。《楞伽经》开示卷舒无碍之法,一时圆明俱现。
八、障治无碍门。
这里的“障治”也能说五句:一障、二治、三俱、四泯、五圆。“障”是指盖覆真如的障碍,“治”是指开发真如的智慧。这些都能再说五句,比如,“治”的五句:一照、二寂、三俱、四泯、五圆。如此演说,重重无尽,圆融无碍。《楞伽经》开示,障治无碍,真妄一如,智照非照,惑断非断,贪欲性本空,烦恼即菩提。
九、违顺自在门。
这里所说的“违”就是“逆反”的意思,当然,“顺”就是不逆反。今举“调达五邪法”来简略地说说“言顺义违”。调达就是提婆达多,“调达五邪法”的内容是:①不食盐、②不食酥乳、③不食鱼肉、④乞食而不食他请、⑤春夏八月露坐而冬四月住草庵。单从从语言上看,这五法并不邪恶,怎么成“五邪法”了呢?这就是“言顺义违”。佛制定的戒律,也有类似的内容,然而,佛戒每一条款都有“持、犯、开、遮”,依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有变通。比如“乞食”,本是佛说,但“不食他请”就会弄得僧团寸步难行。佛经里有许多这样的事例,佛带领僧团应请就斋而为说法,“食他请”怎么会是犯戒呢!“调达五邪法”不能称为戒律,只能说那是“戒禁取见”,“戒禁取见”属于邪见,所以,这五款称为“调达五邪法”。《楞伽经》的开示,即违常顺,即顺常违,即顺非顺,即违非违,违顺自在,理恒不离。
十、佛果常住门。
这里所说的“佛果”是指“法、报、化”三身。此有四义,也就是说,对“法、报、化”三身的问题,有四种观点:①三身俱常,认为法身凝然不动,报身和化身相续不断。②三身俱无常,认为法身并没有离开报身和化身的生灭。③法身是常,报身和化身无常。④法身和报身是常,化身无常。其实,这四义都是就相粗说,如果各执一义互不相让的话,那就无异于盲人摸象。《楞伽经》的开示,四义融通,随举一义,无不收尽。常住不碍生灭,生灭不碍常住。亦常亦无常,非常非无常。就理随说皆得,就情随取皆失。
正如僧问大随:“劫火洞然大千俱坏。未审这个还坏也无?”
随云:“坏。”
僧云:“与么则随他去也。”
随云:“随他去。”
大随禅师就理随说皆得,所以“大随此语播天涯”。这僧就情随取皆失,是故“万里区区独往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