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复次大慧,外道有九种转变论。外道转变见生。所谓形处转变、相转变、因转变、成转变、见转变、性转变、缘分明转变、所作分明转变、事转变。大慧,是名九种转变见。】
佛告诉大慧,外道有九种“转变”的理论,以解释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依据:
“形处转变”——一切变化都只是形态体积发生转变,比如易拉罐被捏扁,铁棒弯曲而成铁环。
“相转变”——一切诸法的变化,都只是外在相貌发生转变。比如曾经沧海,今日桑田。
“因转变”——万物变化是因为产生事物的根本因各有不同,所以万物变化。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,所结果实之所以不同,是因为所种的种子根本因不同,所以决定了万物各有变化转变。
“成转变”——在其他楞伽版本也叫“相应转变”或者“理转变”,就是万法根据固成的规律理论而运转变化。也即俗语所说“万变不离其宗”,一切的转变变化都和固有规律理论相对应,依据规律理论而变化,所以叫成转变。比如,因为万有引力定律,月球对地球海水形成吸引力,所以随着地球的自转会导致地球上的海水潮涨潮落,朝夕变化。
“见转变”——认为精神世界能够主导物质世界的转变。比如运用意念而使勺子变弯;深入枯寂禅定,便认为世界不复存在等。
“性转变”——认为一切诸法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。比如核裂变,由于内部的铀原子变成氦原子,就会导致向外释放大量的能量而突然爆发剧烈爆炸。
“缘分明转变”——“分明”就是显现,显而易见的意思,“缘分明转变”就是令其显现的缘各有不同,所以万物各自显现出不同变化。比如同为湖水,寒冷地方则显现成冰;炎热地带则显现常年清澈流动。
“所作分明转变”——所造作的方法改变了,造作后所显现的万物状态就会发生转变。比如同一块金,锤凿之可成金器,融热之可成金水。
“事转变”——所造一切世事的因、缘、果,无不在无常转变。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: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,就是强调一切诸事,无一不是变化。
外道由于不了万法唯心所现,妄计有无,起种种的分别执著,所以有九种的事物转变理论。佛在此先告诉大慧,外道有哪九种转变理论,下面就是详细的破斥。
【一切外道,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。云何形处转变?谓形处异见。譬如金变作诸器物,则有种种形处显现,非金性变,一切性变亦复如是。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……乃至事变妄想。彼非如非异,妄想故。 】
大慧,一切外道错误地认为万法不是实有就是实无,因此产生了九种转变理论。什么是形处转变理论呢?即,执著事物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转变妄想。比如金子能够做成各种物件,他们认为这些形态不同的物件都是金子的显现,但金子的本质没有变,进而推论出: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如此,一切诸法,能造之四大并不改变变,只是所造的色法、形处在迁转变化。
然而一切诸法,非一非异,并无生灭相可得,更没有什么转变和不转变。外道所认为的转变相,无非是他们自心妄想分别。
【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,如乳酪、酒果等熟,外道转变妄想,彼亦无有转变。若有若无,自心现外性非性。大慧,如是凡愚众生,自妄想修习生。大慧,无有法若生若灭,如见梦幻色生。】
“若有若无,自心现外性非性”——此有无分别妄想都是自心的显现,一切外界事物并不真实存在,即:心外无法。
“无有法若生若灭,如见梦幻色生”——诸法本无生灭,众生妄见或生或灭,就像梦中见到的幻相一样。
当知一切诸法的转变,比如从乳制酪、从果酿酒等,都是外道执著有、无而妄想出来的转变,其实并没有一样事物发生了转变。一切诸法,都是自心显现,实无自性可得,所以并不存在转变和不转变。大慧,这些转变的妄见,是由于凡愚众生不断妄想分别而产生的。
大慧,本无一法或生或灭。众生所见到的生住异灭现象,就像梦里所见到的幻相一样,虽有事物生成,但是并非是真实的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形处时转变,四大种诸根,中阴渐次生,妄想非明智。】
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世间一切诸法的所谓转变,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积聚,五阴和合,以及中阴渐次生起等现象,都是妄想分别,而非智慧所见。
【最胜于缘起,非如彼妄想。然世间缘起,如揵闼婆城。】
其实这一切诸法的转变,无非是因缘和合,其本质是当体即空的,完全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种种邪论。外道妄执诸法实有,所以也认为实有转变变化,从而形成诸多的转变邪论。实则世间缘起诸法,就像海市蜃楼的幻相一样,并非实有。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。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,我及诸菩萨,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,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,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,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,游行一切诸佛刹土,无量大众,力自在通,总持之印,种种变化,光明照耀觉慧,善入十无尽句,无方便行,犹如日月摩尼四大,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,见一切法如幻梦等,入佛地身,于一切众生界,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,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,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,其身转胜。】
“力自在通”——神通自在。
“总持之印”——总持,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,即佛心印。
大慧菩萨又说:世尊,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一切诸法相续的道理,以及如何能从相续中解脱出来。如果我和诸菩萨能善巧分别一切事物的相续和不相续相,就可以善巧方便地了别一切相续,不会堕入上面所说的执着相续;就能通达一切诸法之相续和不相续相,以及远离文字言说和妄计分别;还能出入往来一切诸佛刹土,与无量大众聚会,得神通自在和总持之印;能起种种变化,光明遍照,得自觉胜慧;能善巧奉行无尽愿行,起无作意之方便诸行,犹如日月不住空、摩尼随色而现而无自性、四大周遍而无妨碍一样,在一切菩萨地都都远离自心妄想和执相之见;善能观察一切法都虚幻不实如梦幻、阳焰等;能入佛地得佛身,而在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,引导众生入实相,使得众生明白一切法如幻,无住而住,使他们远离有无二边邪见和生灭妄想,远离与实相相异的言说,令他们转为胜妙如来身。
这是大慧祈请佛为说种种相续相之实义。
“相续”是指因果次第周而复始,从不断绝。据谈锡永版本记载,经文原来的梵文为samdhyasamdhi,其字根samdhi有二义,一为连结,一为介於明暗之间。由前者,魏及刘宋译即译为“相续”;由後者,唐译为“深密”。而本经文为samdhya-samdhi,也可以理解是“深密计着”的意思。
【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,所谓相计著相续,缘计著相续,性非性计著相续,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,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,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,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,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,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,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,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。】
“相计著相续”——对一切相(包括五阴相、圣智相)的没有间断的分别执着;
“缘计著相续”——对所缘的事物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性非性计著相续”——对事物的有无,没有间断的加以分别计着;
“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生和不生,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灭和不灭,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于是否是佛法或者外道的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有为和无为的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各个菩萨地境界的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自心分别妄想的没有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外道所依的有无二边之见的不间断的分别执著;
“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”——对佛法是三乘渐法还是一乘顿法的不间断的分别执著。
佛告大慧:世出世间一切事物,如你所说,都是由于妄计执着才产生相续的现象。如相计著相续、缘计著相续、性非性计著相续等等。
【复次,大慧,此及余,凡愚众生,自妄想相续。以此相续故,凡愚妄想如蚕作茧,以妄想丝自缠缠他,有无有相续相计著。】
开示了以上十一种相续之后,佛指出,这种种计著相续之相,都是凡愚众生不断的妄想分别的结果。由于妄想相续不断,凡愚众生才如同春蚕作茧一般,以妄想之丝缠缚自己和他人,从而相续不断地计著分别有与无等。
【复次,大慧,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。见一切法寂静,妄想不生故,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。复次,大慧,觉外性非性,自心现相无所有,随顺观察自心现量,有无一切性无相,见相续寂静故,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。】
然而大慧,这其中并不是真正存在相续和不相续相。诸菩萨摩诃萨明了一切事物本来寂静,本无生灭来去,故并无妄想可生起。他们见一切诸法本来寂静,本无来去生灭,妄想也是如此,也不可得。
再者,大慧,当知心外无法,一切唯是自心所现,都没有实质的自性;一切诸法当体空寂,并非实有性相。若随其因缘,至心观察自心所现的一切诸法,就会发现,一切诸法实无自性相;一切相续,本来寂静。
所以一切诸法,并不存在相续或者不相续之相。
【复次,大慧,彼中无有若缚若解。余堕不如实觉知,有缚有解。所以者何?谓于一切法有无有,无众生可得故。】
佛告大慧,这其中也没有束缚与解脱。愚痴众生不能如实了知诸法实相,所以才误以为有缚有解。而一切法及众生尚不可得,遑论束缚与解脱!
如道信禅师来礼三祖僧璨:“愿和尚慈悲,乞与解脱法门。”三祖曰:“谁缚汝?”信曰:“无人缚。”祖曰:“何更求解脱乎?”信于言下大悟。故从上诸祖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只为汝解粘去缚,更不将一法与人,何以故?谓无法可得故!达摩有云:“佛是无业人,无因果,但有少法可得,尽是谤佛,凭何得成。但有住著一心、一能、一解、一见,佛都不许。”是为此也。
那么,为什么愚痴凡夫会执着认为实有缠缚解脱呢?接着看下文:
【复次,大慧,愚夫有三相续,谓贪恚痴,及爱未来有、喜爱俱,以此相续故,有趣相续。彼相续者续五趣。大慧,相续断者,无有相续不相续相。复次,大慧,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,识相续无间生。方便计著则有相续。三和合缘识断,见三解脱,一切相续不生。】
“爱未来有”——心取未来所证之法。
“喜爱俱”——爱憎等情绪俱生,“情生则智隔”,有情众生从此生起,而成轮回。
佛告大慧,愚夫有三种相续,为贪、恚、痴。由贪恚痴而引发对未来之期盼,也即“爱未来有”,从而喜爱俱生,而致六道轮回相续不断。
那么,怎样能断离相续呢?即,如实了知诸相续之相皆为虚妄,本无相续相可断,此假名为断相续,所以,“相续断者,无有相续不相续相。”
大慧,愚夫以贪嗔痴三种相续为根本因,不断的分别执着,相互交参,因缘际会,所以诸识就相续不间断地生起了。是牢固的妄想执著习惯,才有了相续之相。如果三种相续和合缘所产生的“识”断了,也就是牢固的妄想执着习惯打破了,就是与三解脱相应,就会洞见,一切相续之相本不曾生,根本无从得生。是则名为“一切相续不生”。这是佛又详细的告知大慧,如何才能断“相续”。
以上就是佛对大慧关于相续问题的回答:愚夫有十一种相续计著,所以见世间有九种转变,而生诸多谬见。实则一切诸法并无自性,更无相续与不相续,一切相续,本不曾生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:不真实妄想,是说相续相,若知彼真实,相续网则断。于诸性无知,随言说摄受,譬如彼蚕虫,结网而自缠。愚夫妄想缚,相续不观察。】
这时佛以偈颂的形式总结:所说种种的相续相,其实是众生不真实的妄想而已。如果能如实了知诸法实相,则此种种虚妄之相续自然断离。
愚夫不懂得诸法真实,随言说而取着。这就像蚕蛹作茧自缚一样。愚夫被自己的妄想执着所缠缚,而不能如实观察种种相续如幻。实则一切相续本不曾生,实无相续或不相续之相。
【大慧复白佛言:如世尊所说,以彼彼妄想,妄想彼彼性。非有彼自性,但妄想自性耳。世尊,若但妄想自性,非性自性相待者,非为世尊如是说:烦恼清净无性过耶?一切法妄想,自性非性故?】
“彼彼”——种种,各种。
“自性非性”——没有自身真实体性,或者说没有客观真实的存在。
大慧菩萨又对佛说:就象世尊您所说的,愚夫以种种的妄想心,去分别揣测诸法自性。其实一切诸法实无自性,只是妄想而已。世尊,如果一切法全都是妄想,而实无一切法,那不就是根本没有烦恼、也没有清净?这会不会是落断灭见了呢?因为您说过,一切诸法都是妄想,都无实性嘛。
【佛告大慧:如是如是,如汝所说。大慧,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,此妄想自性,非有性自性相然。大慧,如圣智有性自性。圣知圣见圣慧眼,如是性自性知。】
“圣知圣见圣慧眼”——区别于愚夫妄想认为一切实有的知见,即:佛知、佛见、佛之慧眼。
佛告大慧:是的是的,就是如同你所说。大慧,一切诸法并不是像愚夫妄想的那样真实地存在着,这只是妄想,一切诸法,实无自性可得。但是这样的实相真理,只有如来圣智可以证得,唯以如来的圣知圣见圣慧眼,才能了别这样的真相。
这段佛进一步去除大慧的疑惑,诸法实无自性,但是也不是断灭。了知诸法无实性的这个,不正是佛之妙灵吗!所以诸法无实性,也绝非是断灭。
【大慧白佛言: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,非天眼非肉眼,性自性如是知,非如愚夫妄想。世尊,云何愚夫离是妄想,不觉圣性事故?世尊,彼亦非颠倒,非不颠倒。所以者何?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,不见离有无相故。】
大慧又接着说:假如圣人以圣知圣见圣慧眼来观察,就能了知究竟真相,而不是用肉眼或天眼、不是像愚夫妄想的方式来了知的话。那么世尊,为什么愚夫离开了妄想,却不能像圣人一样觉悟究竟真相呢?世尊,那些愚夫不就成了既不是颠倒,也不是不颠倒了吗?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不能觉知圣智自性,所以非不颠倒;因为他们不见一切境界,这时也是离开了有无之相,所以又非颠倒。
大慧的问题是这样的逻辑:如果佛以圣知圣见圣慧眼来观察,就能觉知圣智之事,那么,愚夫如果不去妄想就应该也能觉知到圣智的真实存在,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。其实,这是大慧误解了离妄之意。若执“离妄”为实,非但不能离妄,还多了一层“离妄”之妄,那是冷水泡石头,不过又从执有落入到执无里面,而堕断灭了。
【世尊,圣亦不如是见,如事妄想,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。世尊,彼亦性自性相,妄想自性如是现。不说因无因故,谓堕性相见故。异境界,非如彼等,如是无穷过,世尊,不觉性自性相故。】
“事”——圣性事。
“异境界”——另外的,不同的,特别的。
大慧菩萨说:世尊,圣人并不是这样二边妄想。他们不会认假作真,认自境界为实,要么执着有一边,要么执着无一边。他们知道,圣智等事也是妄想,因为他们并不执着自心所现的境界为实有。 “彼亦性自性相,妄想自性如是现”,就是迷惑妄想的本质也是这样,迷惑妄想本质上也是不可得的,也就是,根本没有迷,所以悟是方便说。
所以世尊不说诸法有因或者无因。因为说有说无,愚夫都会随言说而堕入二边谬见中,要么堕实有之有因生,要么堕实有之无因生的谬见。其余一切事境,也都是这样。世尊所说,只为破除愚夫谬见妄想,然而愚夫却又容易更加妄想攀缘世尊教言为实,从而在二边恶见中来回颠倒,如是而陷入无穷的过失之中。世尊,这都是因为他们不能觉知诸法之真实自相的缘故。
【世尊,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,彼云何妄想:非妄想,如实知妄想?世尊,妄想异,自性相异。世尊,不相似因,妄想自性相。彼云何各各不妄想,而愚夫不如实知?然为众生离妄想故,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。世尊,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,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?说空法非性,而说圣智自性事?】
先看第一句:“世尊,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,彼云何妄想:非妄想,如实知妄想?”,我们把字词顺序改一改:“世尊,妄想自性(亦非)因性自性相,彼云何妄想:(若)非妄想,(便会)如实知妄想?”——世尊,圣人不是用遍计所执的妄想分别而了达圣智自性之事的,诸法究竟自性的真实真相,非关妄想,不是任何妄想分别能够拟议得到的。那么,愚夫又为什么会揣测幻想:假如妄想分别不对,那么我不分别、什么都不想,就能够了达一切幻法的本质呢?
“世尊,妄想异,自性相异。世尊,不相似因,妄想自性相。彼云何各各不妄想,而愚夫不如实知”,同样换换顺序:“世尊,妄想异,自性相异。世尊,(凡圣之)因(不相似),(所以凡夫)妄想自性相。彼云何各各不妄想,而愚夫不如实知”——世尊,愚夫的妄想谬见和诸法真实自性完全迥异,即:诸法实相并非如众生所颠倒妄想的那样。凡圣因地各不相同:圣智不横生揣度,而是以智会入;凡愚则遍计所执,以识取识,以缘攀缘,所以对于诸法自性横生出诸多的邪知妄想。他们不了知诸法的真正自性,所以怎么可能离开错误的妄想知见呢?
“然为众生离妄想故,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。世尊,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,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?说空法非性,而说圣智自性事”——为了众生能离开妄想谬见,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都是妄想,而非实有。世尊,为什么遮止众生对诸法有无自性的计著,却说实有圣智所行的境界?这会不会也是一种遍计所执?为什么说诸法空无自性,而又说有实有圣智自性之事呢?
这里大慧菩萨提出的问题就是,佛为何说确有圣智自性之事及其境界,难道离开了对诸法有无自性的妄想,还实有圣智自性可了知吗?
【佛告大慧:非我说空法非性;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。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。众生无始以来,计著性自性相、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,说空法。大慧,我不说性自性相。大慧,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,离惑乱相见,离自心现性非性见,得三解脱,如实印所印,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,离有无事见相。】
“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”——“自得”即本自具足,唯自证乃得之意。一切诸法,本不曾生,更何曾灭?这是诸法真实之相,法尔本如是。这句整体意即,安住在唯此一真实中。此一真实里,无得无失,无真无妄,无出无入。
佛告诉大慧:并不是我说诸法空无自性就是落入空无断灭,我说圣智自性也并非堕在有见,这么说都是为了使众生远离颠倒梦想,远离恐怖挂碍。众生无始以来,分别执着诸世法实有自性,或者虽然求出轮回,却又计着实有圣智圣事法相可见可证得,所以我才说,一切是空,以扫除众生的遍计所执。
大慧,我并未说实有诸法真实之相,实有诸圣智之事。大慧,圣者只是安住于本来如是的如实空中,远离了迷惑颠倒的邪见,远离心外取法,远离一切边见,而得三解脱,如是而证得:实相无相、本来如如。圣者于此实相无相之处,观察一切诸法,无非因缘所现,而远离了有无之妄想邪见。如龙树菩萨所说: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
简言之,这段佛对大慧答道:我所说者,无非方便。真正智者,连此方便亦不住,这便是常住“如实空法”之中,这便是三解脱。
注意这里“如实印所印”。即:以实相之印而印之。然而实相无相可印,是为实印。非但证者无印可印,一切诸佛诸祖,到这里皆无可相印,是为“如实印所印”。
就像临济祖师将示灭时说:“吾灭后,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。”三圣禅师出曰:“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?”师曰:“已后有人问,你向他道甚么?”圣便喝。师曰:“谁知吾正法眼藏,向这瞎驴边灭却!”言讫諯坐而逝。临济祖师向弟子们设问个“向他人道什么”?便遭三圣喝断,这里哪还有有印和无印的余地呢?这是真正的实印,实印亦不可得,故临济禅师回他“谁知吾正法眼藏,向这瞎驴边灭却!”——这就是从上以来佛佛之印,祖祖之心的相互印证。一切佛法之印证,皆不出于此,皆在实无可印处,心心相印。
佛法印心宗之宗旨,亦复如是。比如《佛心经》在说到心中心时就提到:世尊,当知此光不可量不可称,不可赞叹,亦无印可。何以故?为同诸佛无印可故,同诸如来无所得故,一切诸相亦无见故,守慎诸根无舍离故,使诸魔怨不得便故,能遮魔王诸道路故。以是因缘名心中心。
【复次大慧,一切法不生者,菩萨摩诃萨,不应立是宗。所以者何?谓宗一切性非性故,及彼,因生相故,说一切法不生宗,彼宗则坏。彼宗一切法不生,彼宗坏者,以宗有待而生故。又彼宗不生,入一切法故,不坏相不生故,立一切法不生宗者,彼说则坏。】
再者大慧,“一切法不生”亦不能执以为实,菩萨不应建立这样的宗论。为什么呢?如果以一切法不生、无自性为宗,便已经生了“一切法不生”之宗相。如果有所立宗,则此宗必坏。为什么呢?
“彼宗一切法不生,彼宗坏者,以宗有待而生故”——如果持“一切法不生”为宗,就是破坏了此宗。因为持宗是“能持”,定有一个“所持”相待而生,也就是“生”了一个所持之法,所以“一切不生”就不能成立了。
又因为此“一切法不生”论适用一切诸法,一切法当然包括“不坏相”,如果“不坏相”不生,那就是坏相了,即:“一切法不生”之宗论自然也是坏,也是不成立了。
【大慧,有无不生宗,彼宗入一切性,有无相不可得。大慧,若使彼宗不生,一切性不生而立宗,如是彼宗坏,以有无性相不生故,不应立宗。】
大慧,一切法不生,也即有、无皆不生。如果“有、无皆不生”适用一切法的话,则有相和无相都不可得。
“大慧,若使彼宗不生,一切性不生而立宗,如是彼宗坏,以有无性相不生故,不应立宗”——这句话可以调换一下顺序翻译起来更通顺:“大慧,以有无性相不生故,若使彼宗不生,一切性不生而立宗,如是彼宗坏,不应立宗”——大慧,因为有、无相皆不生,所以此宗也应该不生。所以,假设秉持此“不生”宗论的话,以“一切法不生”而立宗,就已经“生”了。如此则坏了此宗。即:不应该立此宗论。
这是佛从四个方面用世间的因明推理来证明,不可以执“一切法不生”为实,不应建立此宗论,否则会陷入自相矛盾之中。
【五分论多过故,展转因异相故,及为作故,不应立宗分。谓一切法不生,如是一切法空,如是一切法无自性,不应立宗。】
“五分论多过”——五分论是古印度哲学家所采用的立论和推理证明立论的方法。这种方法类同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范畴,本身必有缺陷。比如对同一个命题,如果双方引用不同的因,举不同的比喻,在都没有违反五分论的前提下,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。印度因明学家陈那等学者详细讨论了五分论容易产生的过失,列出了宗有九过,因十四过,同喻五过,别喻五过,共三十三过。
这段意思如下:
大慧,五分论的论证方法有很多过失,相同的前提在不同的因缘下,展转推演可以推导出截然不同的结果,并且堕于有为有作,所以不应如此立五分论之宗论。同样,“一切法空”和“一切法无自性”等等言说,也不应该将之建立为实有的宗论知见。
其实,以世间颠倒见为依据,以逻辑为工具,来推导和测度佛的智慧是绝对行不通的。因为再缜密的逻辑,也摆脱不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:推理的前提条件和内容都是执以为实的颠倒妄想,都是二边邪见,都和实相相违背,所以,所得的结论最终必然是自相矛盾的结果。
【大慧,然菩萨摩诃萨,说一切法如幻梦。现不现相故,及见觉过故,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,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。大慧,愚夫堕有无见,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。” 】
大慧,因此,菩萨对于那些顽迷执著的众生,说一切法如幻梦。因为众生所见之境,皆是虚妄;众生所觉之见,皆为过缪。所以,菩萨应当为之说一切法如幻梦之究竟法性。除非有时候直说可能会让愚夫感到惊怖,这时候才不直接这么说。大慧,愚夫执着实有实无,所以,不要令众生对无生法生恐怖心而远离大乘之道,这时候就应该善巧方便地说法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无自性无说,无事无相续,彼愚夫妄想,如死尸恶觉。】
这时佛以偈颂的形式重宣要义:
诸法无自性,实相离言说。空无二边事,以及相续等现象,都是妄想。愚夫们的妄想邪见,都是如死尸般的无知恶觉。
【一切法不生,非彼外道宗,至竟无所生,性缘所成就。一切法不生,慧者不作想,彼宗因生故,觉者悉除灭。】
一切法本无生,对此,不能象外道那样,将“无生”之言作为宗论来建立。一切法毕竟无生这里,扫除了建立与诽谤,连不生亦不生,所谓诸法也并不是断灭,实则无不是因缘和合的幻现。
一切法本来不生亦不灭,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作“一切法不生”想。外道执见为实,建立生灭等诸多宗论;觉者则熄灭一切执着和建立。因为一实相处,根本没有生与不生的余地。
【譬如翳目视,妄见垂发相,计著性亦然,愚夫邪妄想。施设于三有,无有事自性,施设事自性,思惟起妄想。相事设言教,意乱极震掉,佛子能超出,远离诸妄想。】
譬如有眼病的人,会妄见眼前有毛发垂下。凡夫之妄计分别也是这样,愚夫因分别执著而起诸多邪见妄想。
实则十方、三有等,无不是假名,实无一事有自性可得,一切无非方便设施。愚夫则妄认一切虚幻为实,由是而相续颠倒思维,横生种种妄想谬见。
诸佛本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和因缘权设言说来教化,而愚夫却又执权为实,心动意乱,乃至对他们直陈实相的时候,愚夫可能会因极度震撼或者心生恐怖而远离正法。只有真正的佛子才能会此究竟了义,当下超越妄想执著,远离二边不实邪见。
【非水水想受,斯从渴爱生,愚夫如是惑,圣见则不然。圣人见清净,三脱三昧生,远离于生灭,游行无所有。修行无所有,亦无性非性,性非性平等,从是生圣果。】
正如口渴的人看到阳焰以为是水,生起看到水的想法和感受,这种虚幻的想法都是从干渴和极度贪爱而产生的。愚夫才有这样的迷惑,圣智所见则不这样。圣者亲证本来清净,证三解脱而通达百千种三昧,远离生灭妄想,于一切“无所有”处,而纵横游弋逍遥。
一切诸法,并没有有或无之实质自性,一切诸法本不曾生。修行亦是如此,实无所有,实无修证可得,“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”。然而也唯有深入修证,才能了悟:本来并无欠少,更求得个什么?一切贤圣,也皆由此正见,而亲证诸法平等,假名为“圣智之果”。
【云何性非性,云何为平等,谓彼心不知,内外极漂动。若能坏彼者,心则平等见。】
因此还说什么有无自性、说什么平等不平等?愚夫妄心,不了实相,在根身器界的妄想中漂泊妄动。若粉碎此妄想分别,自然能见一切本来无碍、诸法本来平等之实相。
本门概要:
本门佛从外道的九种转变论讲起,指出外道所见,无非妄想相续。由此进一步为大慧菩萨讲解相续的作用与原理,并告诉大慧,该怎样解脱而出相续之网。
之后,佛与大慧通过对自觉圣智和一切法不生的辨析,阐明了自觉圣智和如实空的真义,指出不应立两者为实,但是“不生”也并非是断灭。
这也是楞伽的特点:辨析破斥比较详细,然而结论也非常直接。几乎每一门都从有、无妄见开始,大慧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与提问,世尊有随顺分析而破的,也有直接了义而破斥的,但是在每门最终,都会归到一法不立,一言不存之最究竟了义处。
本门最后,世尊依然指出,众生应该避免执言辞为实,避免立圣教言为固有宗见,应该彻底远离一切遍计所执,了达如实空之实义,秉正见而彻证真正的平等无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