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:惟愿为说一切法有、无有相,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、无有相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此世间依有二种,谓依有及无,堕性非性,欲见不离离相。】

“一切法有、无有相”:“无有”就是无。一切法有、无有相,即:计著一切法为有或无。

“此世间依有二种”:世间的人所依著的,是两种见。

“谓依有及无”:依著于有见或者无见。

“堕性非性”:“性”,有性。“非性”,非有性,即无性。堕性非性,就是由于妄想执著,因而堕于诸法要么有自性、要么无自性的二边之见中,通俗说,就是要么存在,要么不存在。

“欲见不离离相”:“欲见”:想发现。“不离离相”:并未出离出离之相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妄认为已经出离,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出离。为什么呢?因为又别立了一个出离的相。什么是出离相?以为此世间实有,以断灭的无相为出离。比如,世间人若觉生之痛苦,会认为弃生赴死就是解脱而选择自杀。又或,有种修行,感妄想之惑乱,便认为压服妄想不生,进入枯寂不动的状态就是解脱等等,这样都是“欲见不离离相”邪见。

上上一门讲了差即是同,上一门则说,无说是佛说。会者当下则会,不会者不禁罔错。为什么会这样?这是由于大众总是堕于有、无边见,不知道有和无都是虚妄错误的见解。所以大慧祈请世尊:希望为我们说明,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,到底是有还是无?怎样离开有、无边见而得觉悟呢?

佛说:世间人的看法,归根结底,要么依有,要么依无。一切世间观点、见解都是从“有”或者“无”作为根本依据而起的,这是“依有及无”。众生由于持有、无边见,就堕进要么存在,要么不存在的常、断邪见中。更有甚者,别立一个断灭出离之相,认为这就是解脱,实则这并不是真正的超越有无的出离解脱,而是深堕断灭邪见。

这是佛先总批驳:世间依有,或者依无,都是堕入二边的邪见。下面分开批驳了这两种邪见:

  【大慧,云何世间依有?谓有世间因缘生,非不有,从有生,非无有生。大慧,彼如是说者,是说世间无因。大慧,云何世间依无?谓受贪恚痴性已,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。大慧,若不取有性者,性相寂静故,谓诸如来、声闻、缘觉,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。】

“谓受贪恚痴性已,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”:“受”,受取。取贪恚痴三毒,饮酒食肉、为盗行淫、听意顺情,毫无忌惮。这样受取后,又妄说贪恚痴是根本不存在的。

什么是世间依有?他们认为世间实有生因,实有能生之种,以此为因而生出了世间一切法,一切诸法从有种生,非从无种而生,这就是计能生之种和所生之法为实有。这么认为,其实是认为世间无因了。为什么这么说?如果一切诸法由实有的因缘造作而生,那么,最初那个实有之因是从哪里造作产生的呢??如果也是从“有”产生,那诸法就永远没有产生的第一因了!所以这实际“无”因论者,即“世间无因”。

这里“世间无因”,谈锡永的楞伽译本有不同的翻译看法,认为应是“世间有因”:“此句旧译皆作‘无因见’,与梵本不合,梵此句为lokasya ca hetVastiVadibhavati,应为‘因见’。依文义,亦作‘因见’始合”。

关于谭锡永版本由来:虽然楞伽文字古奥难读,但据记载,仍有梵文原典留存。维基百科记载:楞伽经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國外交官在尼泊爾偶然發現,1923年,日本人南條文雄校刊梵文本行世。2005年談錫永根據南條文雄所校刊的梵文本,又參考現存的三種漢譯本,以及二種藏譯本而翻出《入楞伽經梵本新譯》。故本文在此引用该本不同的翻译,以供读者多一条参考思路。)


总之,无论是归结到世间有因或者无因,都说明“世间依有”这样的见解,是错误的邪见。

什么是世间依无呢?就是先受贪嗔痴为有,造诸恶业以后,又妄计为无。

还有一种见解则不这样:由于了知诸法之自性不生不灭,湛然常寂,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被污染,这叫不取有。也不会另立一个“什么都没有”,这叫不取无。佛、声闻、缘觉就是这样不取贪嗔痴自性为有、为无。

【大慧,此中何等为坏者?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彼取贪恚痴性,后不复取。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,汝如是解。大慧,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,于声闻、缘觉及佛,亦是坏者。】

佛问大慧:那么,“世间依无”和“不取有性”,其中哪种见解是错误的呢?

大慧说:前者,先受贪嗔痴造作恶业后,又认为贪嗔痴没有,这种见解是错误的。

“大慧,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,于声闻、缘觉及佛,亦是坏者”——这种持“无”的邪见,实则有两种情况,即:“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;(贪恚痴有性,后)于声闻、缘觉及佛(令之为非性),亦是坏者”。意思是:佛说,是的!贪嗔痴先有,而恣意造业受报,然后又计为无,这种见解是错误的,坏世间因果;而且,还有一种依无的邪见,认为贪嗔痴实有,众生实受其染。而声闻、缘觉及诸佛,可以通过修行,最终灭除掉贪嗔痴污染。这种见解也是错误的,坏出世间因果。

《六祖坛经》中,神秀所作偈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染尘埃。”这就是认为实有贪嗔痴,须拂拭而得戒定慧之净果。果然,五祖见后便道,“神秀入门未得,不见自性”。

【所以者何?谓内外不可得故,烦恼性异不异故。大慧,贪恚痴,若内、若外,不可得。贪恚痴性无身故、无取故,非佛、声闻、缘觉是坏者。佛、声闻、缘觉,自性解脱故,缚与缚因非性故。大慧,若有缚者,应有缚,是缚因故。大慧,如是说坏者,是名无有相。】

为什么认为实有贪嗔痴可灭,是坏佛法呢?因为一切内根、外尘,了不可得。“烦恼性异不异故”,即烦恼之性,非有非无。

大慧,贪嗔痴烦恼,其内能受者,与外所接触之染污境界,都是了不可得的。而且,贪嗔痴本身也没有实际自性,实无可取。是为贪嗔痴“性无身”及“无取”。那么,即然本来就无可取,谈何坏之呢!所以,修行并不是佛及声闻缘觉将贪嗔痴坏灭了。

“佛、声闻、缘觉,自性解脱故,缚与缚因非性故。大慧,若有缚者,应有缚,是缚因故。大慧,如是说坏者,是名无有相”——佛、声闻和缘觉之所以证果,是因为自性本具解脱;因为实无能缚和所缚,是彻证根本就不曾被束缚过。而并非是修行者另外造就了戒定慧,灭掉了贪嗔痴;或是另立一个解脱,而灭掉了束缚。大慧,要是有能束缚众生的贪嗔痴,那么就一定应该有能接受束缚的众生,这样才有受束缚的真正之因。然而众生本空,哪有一个受贪嗔痴所缚之者呢!?大慧,这样了证贪嗔痴乃至戒定慧当体即空,才是大乘的无相见。

所以惠能看到神秀所呈之偈,即回颂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即,烦恼无自性,本不曾生,本不曾受过,更何有去除?这是真去除。一切先圣所除,皆是如此。

【大慧,因是故,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,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。大慧,无所有增上慢者,是名为坏,堕自、共相见希望,不知自心现量。见外性无常,刹那展转坏,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,离文字相妄想,是名为坏者。】

“堕自共相见希望”,“自共相”,独自个别的体相,与其他诸法不共通,称为自相;与自相相对,不囿限于自相的诸法共通之相,称为共相。“堕自共相见希望”,就是堕于计著分别诸法的差异和相同,而不能通达。简单说,就是堕于妄想分别。

大慧,所以我说,宁可持有见如须弥山一样坚固,也不应该执持断灭无这种增上慢的顽空邪见。大慧,持这种断灭无的增上慢邪见者,堕妄想分别,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心所现。

“见外性无常,刹那展转坏,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,离文字相妄想,是名为坏者”——他们只看到诸法无常变化,刹那辗转坏灭,一切万法(即五阴、十八界、六入)都是不停的在变异和坏灭着,所以连解脱道、文字言说等种种理论更是不须言说和建立,这就是增上慢顽空见。因为他们这连解脱也认为是没有,是无常,这是由断灭无起的无佛无法之见了。所以是增上慢的无所有顽空邪见。

这就像盛水的器皿,假如盛满了叫做“无所有”的水,就无法再容纳其他了,这怎么能是法器呢?入佛修行都难了!相反,执有者,由于缠缚坚固,反而会视佛法渡筏如救命稻草,就此痛彻发心修证。故庞蕴居士临化之前,唯劝:“但愿空诸所有,慎勿实诸所无。”当然,修证过程必然是如上段所说:起初迷,认为有缚,所以求解脱。真解脱则是从未被束缚过,更说什么解脱啊!这才是佛法的真解脱。

综上,这一门佛批驳了世间两种邪见:依有和依无。其中着重批驳了依无的邪见,依无一是恣意造作、拨无因果,坏世间法;另一种“无”更甚,认为一切归于断灭,这是坏诸佛法、坏出世间解脱道。实则佛法超越了有无二见。下面佛又用偈颂方式再次说明: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有无是二边。乃至心境界。净除彼境界。平等心寂灭。】

应遣除有、无两边,一切都遣除后,方是寂灭平等。

【无取境界性。灭非无所有。有事悉如如。如贤圣境界。】

但是不取境界,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死空寂。一法不生处,正好万物森然,即是“悉如如”。

【无种而有生。生已而复灭。因缘有非有。不住我教法。非外道非佛。非我亦非余。】

因为无,所以显现万法,一切法有生而又再灭。这些因缘所生之法,幻有,实无。而不住有和无,才是佛法。不住,既不住外道有、无边见,也无佛见可住,“非外道非佛”,这才是真实佛智。

【因缘所集起。云何而得无。谁集因缘有。而复说言无。】

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怎么能说是无呢?但是又是谁和合了这些因缘呢?并没有一个主体呀,所以又说没有。

【邪见论生灭。妄想计有无。】

外道邪见妄想,见世间生灭之相,就妄计诸法自性是实有或者实无的。

【若知无所生。亦复无所灭。观此悉空寂。有无二俱离。】

应当了知,本无所生,更无所灭。这不生不灭的湛然空寂,是离开有、无二边的。

 

本门概要:

本门关键词:“世间依有”,“世间依无”,“不取贪嗔痴性为有为无”,“有、无二俱离”。世间邪见,妄计诸法之自性要么依有、要么依无。其中依无见最恶,会堕到无所有的顽空,而坏世出世间法。实则诸法辗转变化,只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生幻灭,而自性本质非有、非无,不生不灭,湛然常寂。所以觉者不取有、不取无,有、无二俱离,说有正是寂灭平等,说无正是万象森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