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大藏经
  • 佛学辞典
  • 印心文集
登录|注册
繁 / 简
您的位置:印心文集 > 齐老师 > 入楞伽心探玄
朗读
夜间
字号
小 100% 大
收藏
下载
入楞伽心探玄
  • 十门玄谈
    • 一、教起因缘
    • 二、藏部所摄
    • 三、显教差别
    • 四、义理分析
    • 五、所被机宜
    • 六、能诠教体
    • 七、所诠宗趣
    • 八、部类传译
    • 九、通释经题
    • 十、别解文义
      • 通序分
        • 六种证信成就
      • 别序分
        • 大慧说偈赞佛
      • 正宗分
        • 壹、通说八百句
          • 一、一百零八问
          • 二、一百零八应
          • 三、一百零八句
        • 贰、别解四十门
          • 〇一、诸识生灭
          • 〇二、藏识境界
          • 〇三、有无妄计
          • 〇四、顿渐净流
          • 〇五、常不思议
          • 〇六、建立诽谤
          • 〇七、空无生性
          • 〇八、如来藏性
          • 〇九、四大修行
          • 一〇、诸法因缘
          • 一一、言说分别
          • 一二、远离四句
          • 一三、大般涅槃
          • 一四、分别缘起
          • 一五、常声依幻
          • 一六、四果差别
          • 一七、圣智一乘
          • 一八、意生身相
          • 一九、五无间业
          • 二〇、诸佛体性
          • 二一、四等密意
          • 二二、依二密法
          • 二三、法离有无
          • 二四、宗趣言说
          • 二五、虚妄分别
          • 二六、善于语义
          • 二七、迷执解脱
          • 二八、智不得境
          • 二九、勿习世论
          • 三〇、涅槃差别
          • 三一、如来觉性
          • 三二、不生不灭
          • 三三、拣别无常
          • 三四、入灭现证
          • 三五、常无常义
          • 三六、蕴处生灭
          • 三七、四法差别
          • 三八、佛如恒沙
          • 三九、诸法刹那
          • 四〇、如来变化
      • 流通分
        • 禁绝酒肉荤腥
  • 楞伽精要摘抄
  • 再版后记

【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,游一切诸佛刹土。承佛神力,从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以偈赞佛。】

“摩帝菩萨”是大慧菩萨的伴侣,“摩帝菩萨俱”就是摩帝菩萨等诸多大菩萨。

“游一切诸佛刹土”是说大慧等诸多他方世界的大菩萨,曾去过很多的佛世界游方参学。

“承佛神力,从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”是西域天竺国表示尊敬的礼仪。

“以偈赞佛”就是大慧菩萨说偈赞佛,赞偈如下:

【世间离生灭,犹如虚空华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】

“世”是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也就是时间。“间”是十方,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、上、下,也就是空间。“世间”就是“时空”,也就是宇宙。“世间离生灭”就是说宇宙是离开生灭的,也就是说,宇宙毕竟真空,就象捏目见花一样并非实有,本来不存在生与灭。这是往大处说,若缩小范围,具体到众生的生死,那就是本无生死。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有生灭、有生死呢?我们看到花开花落,那不是生灭吗?看到众生头出头没,那不是生死吗?如果那不是生灭、不是生死,那又会是什么呢?下一句经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——“犹如虚空华”。这是打比方,虚空本无花(华),因为捏目,视力便扭曲了,于是看到虚空有花,那是假象,不是真的,真的是虚空无花。这个比喻用来说明,生灭是世间的假象,不是真实,真实是“世间离生灭”。乃至有生灭、无生灭都是扭曲。扭曲是识,无扭曲是智。说有说无都是扭曲,智慧远离扭曲,“有”不可得、“无”也不可得,包括去与来、一与异、垢与净、增与减等等一切二法之情计都不可得。这就是“智不得有无”。“而兴大悲心”呢,是说已经圆满智慧的佛陀,兴起大悲心,欲令众生都能“开、示、悟、入”佛的知见。上四句偈,是扫除“生灭”之见,是阐述“法身四德”之“常”。

 

【一切法如幻,远离于心识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】

“一切法如幻,远离于心识”,“一切法如幻”是指世间生灭等等诸法,都如梦幻泡影,不可执取。“一切法”是“所”,是心识所认识的。心识是“能”,是能够认识一切法的。生灭等法,就是苦啊!心识领受这些苦,以苦为真,苦不堪言!佛陀兴起大悲心,向众生开示,这些苦(一切法)都不真实,如同幻化。不但一切法如同幻化,即此心识,也不可得,也不能执为实有,也当远离。远离苦就是乐。上四句偈,是扫除“心、法”之见,是阐述“法身四德”之“乐”。

【远离于断常,世间恒如梦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】

一切世间众生,背觉合尘,流转生死,而起妄想心识,复计“断、常”二见。世间的断见,源自于误认色身是“我”,色身会坏,“我”就断灭了,这就是世间的断见。世间的常见,源自于误认第八识为“我”,虽然色身会坏,而第八识可以投胎换色身,以为是“我”投胎,这个“我”是永恒的,这就是世间的常见。其实第八识本来无我,都是些随业受报的种子,不但能领受报应的“人”是这些种子随业起现的假象,而且所领受的“法”,也就是所处的环境,也是这些种子随业起现的假象,都不是真我,这就是“人无我、法无我”。佛陀以妙智观察,了达这断见、常见等,就象梦幻一样虚妄,本来无我,众生却认假作真,妄计有我。佛陀因而兴起大悲心,发愿度脱众生,指出本源佛性不会断灭,也不同于世间妄计之“常”,使众生远离世间“断、常”二见。领悟无始无终的真如佛性(真我)。上四句偈,是扫除世间断常之见,是阐述“法身四德”之“我”。

【知人法无我,烦恼及尔焰。常清净无相,而兴大悲心。】

“烦恼”即烦恼障,此为事障。“尔焰”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“所知”,若计著于所知,则成所知障,所知障为理障。智慧本是破除迷惑的,迷惑就是人法二执,烦恼障断尽时,证人空(人无我);所知障断尽时,证法空(法无我)。“人法无我”便无此二执,但若于“智慧”生起执著,就又成障碍了。如来了知人我、法我、迷惑,智慧,一切都不可得,而无相的法身“常清净无相”。看到众生在迷惑中妄受苦轮,故而生起悲心,而拔济之。上四句偈,是扫除众生的妄知妄见,是阐述“法身四德”之“净”。

“尔焰”这个词,是音译,有所知、应知、境界、智母、智境、智障等义。古时翻译经典,多义不翻,而用音译。“尔焰”这个词若使用得多了,就会成为一个汉语的词汇。比如佛、僧等词,也是音译,已经成为汉语的词汇了。“尔焰”这个词,在之后的经文中,还会出现,届时我们结合整段经文,该取“所知、应知、境界、智母、智境、智障”哪一义,到时候欢迎大家共同斟酌。

以上四个四句偈,赞颂了法身四德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,这是赞颂佛“法、报、化”三身的“法身”——毗卢遮那佛。

【一切无涅槃,无有涅槃佛,无有佛涅槃。远离觉所觉,若有若无有,是二悉俱离。】

“一切”包括了佛与众生。“涅槃”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。其自性本来空寂,无有生起。既无生起,则无有灭,因此不用更求寂灭,否则即是头上安头。一切法当体即是涅槃寂静。佛与众生都具此真如理体,本无生死可了,岂有涅槃能证。所以说“一切无涅槃”。也就是说,佛与众生都是本来涅槃,没有“涅槃的佛”和“不涅槃的佛”之分别,也没有“佛涅槃”和“众生不涅槃”之分别。若有证涅槃之佛,则佛有能证、所证,则不得称为佛。以佛已离一切相,故《金刚经》云:“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一切相皆离,更何况能证所证相,因此不可谓有证涅槃之佛,所以说“无有涅槃佛,无有佛涅槃”。“觉”即佛,“所觉”即涅槃。人法俱泯,能觉、所觉皆离,所以说“远离觉所觉”。然而,人法俱泯,只是破除了“有”,却未破除“无有”,而“无有”也须破除啊,所以说“若有若无有,是二悉俱离”。至此,佛与众生的分别,能觉与所觉的分别,有与无的分别,这种种分别,都远离了,这是什么心态呀?通俗地说,这就是“一念心上无分别光”。

临济禅师说:若要与佛祖不别,但莫外求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,是你屋里“法身佛”;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,是你屋里“报身佛”;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,是你屋里“化身佛”。

上六句偈,正是说的“一念心上无分别光”,这是赞颂佛“法、报、化”三身的“报身”——卢舍那佛。

【牟尼寂静观,是则远离生。是名为不取,今世后世净。】

“牟尼”是梵语的音译,有寂默、仁爱、文明、圣洁、珍贵等意思,是佛的名字。这就赞颂到佛“法、报、化”三身的“化身”——释迦牟尼佛了。

“寂静观”,寂静是说真如本体如如不动,观就是观照。由寂起照,还照寂体,就是“寂照照寂”,如珠吐光,还照珠体。佛已离于能所等一切相,故其心究竟寂静无念,无有作意,廓然如虚空,如是观一切法,则为清净无功用行。佛观一切法,常自寂灭相,这就是“牟尼寂静观”。

“是则远离生”,这样就会远离生死。因为有生死的是虚妄的色身,本体寂静,无生无灭。也就是说,不执取色身,乃至不执取象化身佛那样好的色身,就能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,所以说“是名为不取,今世后世净”,今世后世皆得清净,没有差别了,这是“一念心上无差别光”啊。

【我名为大慧,通达于大乘。今以百八义,仰咨尊中上。】

大慧菩萨赞佛已,自说姓名,“我名为大慧,通达于大乘”。大慧菩萨既然已经通达大乘佛法,怎么还会有一百零八个问题不明白呢?其实,大慧菩萨是替众生发问,是替大乘根器者发问。“今以百八义,仰咨尊中上”,我有一百零八个问题,向尊敬的佛陀请教。

【世间解之士,闻彼所说偈,观察一切众,告诸佛子言:汝等诸佛子,今皆恣所问,我当为汝说,自觉之境界。】

佛有十个尊称: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“世间解”就是世间解无上士,是佛的十个尊号之一。“世间解之士,闻彼所说偈,观察一切众,告诸佛子言”,佛听到大慧菩萨所说的偈子,观察到与会大众都是大乘根器,于是对大家说:“汝等诸佛子,今皆恣所问,我当为汝说,自觉之境界。”今天你们要问我一百零八个问题,借着这一百零八个问题,我给你们说说我的自证境界吧。

因为这一百零八个问题都是如来亲证之法,所以说是“自觉之境界”。

  得到了佛的允许,大慧菩萨就开始发问了。


上一章 下一章

Copyright©2025 印心典藏,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-1

友情网站链接: 锵锵茶馆|佛心寺|佛法修证心要|大藏经来源网站-CBETA 漢文大藏經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