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上世间解,闻彼所说偈。】
“无上世间解”就是佛。“闻彼所说偈”,佛听到了大慧菩萨所说一百零八问的偈子。
【大乘诸度门,诸佛心第一。】
大慧菩萨在提出一百零八问之前,曾说“我名为大慧,通达于大乘,今以百八义,仰咨尊中上”,可见这一百零八问就是大乘教义了。“大乘诸度门,诸佛心第一”,是说,在大乘佛法诸多救度众生的法门中,诸佛之心法是最上的法门。心法微妙,不即语言,也不离语言。释迦世尊回答这一百零八问,将会直契心源。这就是“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”。达摩祖师付嘱二祖慧可,用四卷楞伽印心,大概也是这个缘故吧。
【善哉善哉问,大慧善谛听。我今当次第,如汝所问说。】
“善”就是“好”,“善哉”就是“好啊”。佛告诉大慧菩萨:好啊!好啊!你提的问题很好。你好好听着,我这就依你所提的问题,按顺序逐个回答你。“次第”就是顺序,以上一百零八个问题,虽然我们分为九节,每节十二问,但还是显得文不对题。前面说过,大慧菩萨是替众生发问,众生心是杂乱的。佛的回答就要理顺一下了,所以佛回答问题的顺序并不是从第一个问题“云何净其念”开始,而是归纳性的回答,把意思相近的问题归拢到一起。
001.【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】 这是回答大慧菩萨所问的生灭、不生灭、涅槃、虚空(空间)、刹那(时间)、六趣等问题,罗列如下:
关于生灭的“027.云何生与灭”、“043.云何作有见”。
关于不生灭的“044.云何不生灭,世如虚空华”。
关于涅槃的“095.善逝般涅槃,谁当持正法”、“096.天师住久如,正法几时住”。
关于虚空(空间)的“048.云何虚空譬”、“073.云何空风云”。
关于刹那(时间)的“037.云何刹那坏”、“078.云何六节摄”。
关于六趣的“083.众生生诸趣,何相何像类”。
回答这类问题,佛只用了三个字“无自性”。这些都是虚假的,如同捏目,见空中花,这些都无自性可得。
002.【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】 这是回答大慧菩萨所问的波罗蜜、佛子、声闻、缘觉、诸外道及其所行法“无色行”等问题,罗列如下:
关于佛与佛法的“087.如来云何于,一切时刹现,种种名色类,最胜子围绕”、“035.云何当来世,种种诸异部”。
关于波罗蜜的“049.如实有几种”、“050.几波罗蜜心”。
关于佛子、声闻、缘觉的“008.何故名佛子”、“045.云何觉世间”、“046.云何说离字”、“047.离妄想者谁”、“101.云何出世间”。
关于诸外道的“034.云何佛外道,其相不相违”。
关于无色行的“016.云何无色定,及与灭正受”。
佛对以上种种事的回答,只用了“如是”两个字。也就是法尔如是、本来如此。开佛智慧、出离妄想、觉悟世间、超出轮回,是佛子的本分事。如来出现于一切时刹之际,最杰出的修行人围绕在佛的周围,乃至佛灭度之后,佛弟子建立诸多宗派,这些都是“佛诸波罗蜜”——佛法的诸多大智慧所起的妙用。至于那些修无色定,把定境以为是涅槃的人,由于知见不正,自然就是诸外道了
003.【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】 回应“039.云何世不动”“042.云何国土乱”。
004.【星宿及日月】 回应“064.星宿及日月”。
以上两答是回应大慧菩萨所问的无情名相。所依国土为什么会乱起乱灭?为什么说世相迁流就是如如不动?佛的回答是“须弥巨海山,洲渚刹土地”。在一开始大慧菩萨说偈赞佛的时候,就说“世间离生灭,犹如虚空华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” 这“世间离生灭”就是“世不动”,这“犹如虚空华”就是所依国土的乱起乱灭相,大慧菩萨早知此义。佛的回答其实是从“洲渚刹土地”扩展到“须弥巨海山”,进一步扩展到“星宿及日月”。“洲渚刹土地”可以理解为星球。“须弥巨海山”是说须弥山、香水海,须弥山可以理解为引力场,香水海可以对应近代天文学所说的“以太”,也就是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。“星宿及日月”的“日”可以对应于天文学所说的“恒星”,“月”可以对应于天文学所说的“行星”。佛的回答从“国土”到“星宿”,展示了一个广袤的世界。这些都是“犹如虚空华”,都是“离生灭”的。
005.【外道天修罗】 回应“063.诸天有几种,云何名为地”。
大慧菩萨所问的“有几种层次的天?为什么用“地”来命名?”,其中的“地”是指“三界九地”。三界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天六层,从下往上分别是: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。色界天十八层:初禅天三层、二禅天三层、三禅天三层、四禅天九层。空界(无色界)天四层: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。“九地”列在下面:
欲界一地: 五趣杂居地
色界四地:初禅:离生喜乐地
二禅:定生喜乐地
三禅:离喜妙乐地
四禅:舍念清净地
空界四地: 空无边处地
识无边处地
无所有处地
非想非非想处地
三界九地是大范围的划分,至于小范围,名目就更多了,比如,外道天、修罗天等。
006.【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】 回应“023.云何最胜子,何因得神通,及自在三昧”。
“自在三昧”又称“自由三昧”,是指远离烦恼的束缚,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,这并不是五神通,如果从神通的角度讲,这叫漏尽通,或者叫自在通。
大慧菩萨问,为什么修行人有的得到“天眼、天耳、神足、宿命、他心”五神通,有的得到自在三昧?两者哪个最殊胜?
佛回答“解脱自在通,力禅三摩提”。求解脱的人能得到自在三昧(这当然是最殊胜的,所以放在前面说),努力修习禅定的人可能得到五神通。三摩提就是三摩地,就是心一境性。修习禅定达到心一境性,就有可能出现五神通。然而,人天乘和解脱道都修禅定,所以禅定称为“五乘共法”,就是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这五乘都修禅定。《阿毗达摩摄义论》云:“其意专注所缘,作下品修习已,即于所缘色等,如次证得神通静虑。所谓神通者,如有颂曰:神变与天耳,及知他心智,宿命及天眼,是名为五种。”
007.【灭及如意足】 回应“006.云何无受次”“007.何故名无受”“051.何因度诸地,谁至无所受”。
灭就是寂灭,就是“无受”,又称“涅槃”。寂灭与“如意足”及下面所说的“觉支”“道品”息息相关。三十七道品是因,寂灭是果。
008.【觉支及道品】 回应“041.何因说觉支,及与菩提分”。
菩提就是觉,“七菩提”就是“七觉支”。为什么讲说“七觉支”等“三十七道品”呢?就是为了证到寂灭。道品的“道”有“能通”之义,能通向涅槃;“品”有“类别、种类”之义,循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而修,即可证入涅槃。下面把三十七道品列出来:
(一)四念处,又称四念住:
(1) 身念处,观身不净。即观此色身,是很不清净的。
(2) 受念处,观受是苦。观苦、乐等感受,全都是苦。
(3) 心念处,观心无常。观此识心念念生灭,没有常性。
(4) 法念处,观法无我。观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,并没有自主自在的“我”。
(二)四正勤,又称四正断:
(1) 已生恶令永断。是说,一切恶法,若已生者,当精勤令其永远断除。
(2) 未生恶令不生。是说,一切恶法,若未生时,当精勤遮止,令其永不萌生。
(3) 未生善令生起。是说,一切善法,若未生时,当精勤令其生起。
(4) 已生善令增长。是说,一切善法,若已生者,当精勤一心修习,令其增长。
(三)四如意足,又称四神足。是说所修之法,如愿满足。
(1) 欲如意足。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。
(2) 精进如意足。于所修之法,专注一心,无有间杂,而能如愿满足。
(3) 念如意足。 于所修之法,记忆不忘,如愿满足。
(4) 思惟如意足。心思所修之法,不令忘失,如愿满足。
(四)五根。根,即能生之意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。
(1) 信根。 笃信正道及助道法,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。
(2) 精进根。修于正法,无间无杂。
(3) 念根。 修于正法,记忆不忘。
(4) 定根。 摄心不散,一心寂定。
(5) 慧根。 对于诸法,观照明了。
(五)五力。力即力用,能破恶成善。
(1) 信力。 信根增长,破诸疑惑。
(2) 精进力。精进根增长,破身心懈怠,成办出世之事。
(3) 念力。 念根增长,破诸邪念,成就出世正念功德。
(4) 定力。 定根增长,破诸乱想,发诸禅定。
(5) 慧力。 慧根增长,遮止三界见思之惑,成办出世之事。(简单地说,分别即见惑,贪爱即思惑。)
(六)七觉分,又称七觉支、七觉意。觉即觉了,分即分支,是说这七个方面,各有其分支范围。
(1) 择法觉分。能拣择诸法之真伪。
(2) 精进觉分。修诸道法,无有间杂。
(3) 喜觉分。 契悟真法,心得欢喜。
(4) 除觉分。 能断除诸见烦恼。
(5) 舍觉分。 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。
(6) 定觉分。 能觉了所发之禅定。
(7) 念觉分。 能思惟所修之道法。
(七)八正道,又作八圣道、八道谛。不邪曰正,能通曰道。
(1) 正见。 能见真理。
(2) 正思惟。心无邪念。
(3) 正语。 言无虚妄。
(4) 正业。 住于清净善业。
(5) 正命。 依法乞食活命。
(6) 正精进。修诸道行,能无间杂。
(7) 正念。 能专心忆念善法。
(8) 正定。 身心寂静,住于真空之理。
009.【诸禅定无量】 回应“011.何等禅境界”。
大慧菩萨问,禅定的境界都有哪些?佛告诉大慧菩萨,世间出世间大小禅定,种类有无量多。虽然如此,但这些境界都不能执取。佛在下面第65答扫掉了执取禅境界之心。
010.【诸阴身往来】 回应“020.云何生诸地”。
阴身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身,诸阴身就是诸多种类的生死身。大慧菩萨问,三界九地这诸多种类的五阴之身是怎样产生的?佛告诉大慧菩萨:“诸阴身往来。”往来,就是轮回的意思。三界九地诸多阴身都是因果轮回的产物,有生就有死,就这样头出头没,往来于六道,都是无常的呀!
011.【正受灭尽定】 回应“018.云何所作生,进去及持身”。
大慧菩萨问:修禅定会有入定、出定,以及持身不动等现象,这是为什么呢?
佛回答说:“正受灭尽定。” 正受就是三昧,又名三摩提,或三摩地,即离诸邪乱,摄心不散的意思。入定、出定、持身不动等现象,是修禅定产生的正受。灭尽定,又叫灭受想定,证此定者,受想心灭,也就是没有感受、没有思维。但这并不是断灭,修成灭尽定不但可以持身不动,而且可以持身自由。从持身自由的角度解释“进去”,舍彼就此名“进”,舍此就彼名“去”。也就是说,可以舍掉这个色身,进入另一个色身。
012.【三昧起心说】 回应“024.云何三昧心,最胜为我说”。
大慧菩萨问,三昧之心是最为殊胜的么?佛在上一答刚说过“正受灭尽定”,身证此定就可以持身自由了。然而,这是最殊胜的么?显然不是,若是,就不会有现在这个问答了。那么,何者最为殊胜?佛回答说:“三昧起心说”。从三昧起,运心说法,才是最殊胜的,这就扫掉了对灭尽定的妄执。不仅如此,佛在下面第75答和第84答,用两个反问,把“起”和“三昧”也一并扫掉了。
013.【心意及与识】 回应“025.云何名为藏”、“026.云何意及识”。
大慧菩萨问,什么是“藏识”?什么是意?什么是识?佛回答说:“心意及与识”。集起为心,能生为意,分别名识。集起为心,就是六根与六尘相对,一念取著心起,采集而结业。心,是说前六识;意,是说第七识——意根;识,是说第八识——藏识。“心意及与识”是说八识,下面紧接着的答语是说“二无我、五法、三自性”。
014.【无我法有五】 回应“052.何等二无我”。
大慧菩萨所问的是“二无我”,佛此句不但回答了“二无我”,同时也说了“五法”。
“无我”就是“人无我、法无我”二无我。
“法有五”就是“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”五法。
015.【自性想所想】 回应“071.自性及与心,彼复各几种”
大慧菩萨问,自性与心等等名相,各有多少种类?其实这就是问“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”。
佛在前两答已经说了五法、八识、二无我,此句的“自性”是说“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”三自性。
此句是综前两答而说“想所想”。“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”其内容相当广泛,而佛的回答却很简练,或者是“想”,或者是“所想”,也就是说,或者是能想的心,或者是所想的事。浩如烟海的义理、分门别类的讲述,即使能感得天花乱坠、地涌金莲,也不过是“想”或“所想”而已。
016.【及与现二见】 回应“033.云何为断见,及常见不生”。
“及与”是承上启下之语。上面说到“自性想所想”,是说“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”皆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这里所说的“及与现二见”,是接着上面说的,不仅“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”皆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,还有“常见”与“断见”也是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,乃至下边的“017.乘及诸种性”一直到“
031.伎术诸明处”,也都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017.【乘及诸种性】 回应“012.云何有三乘,惟愿为解说”。
佛所说“乘”即大慧菩萨所问的“三乘”。三乘就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因为行人的发心不同,佛就对机为说三乘,于是世间就有了三乘佛法。这并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,因为缘于“发心”嘛。
018.【金银摩尼等】 回应“056.谁生诸宝性,摩尼真珠等”、“084.云何为财富,何因致财富”。
“摩尼”是从海底龙宫出来的如意宝珠,价值连城。金、银、摩尼、珍珠等财宝,非常珍贵,号称宝物。是它们本身具有宝性么?就拿金子来说吧,导电不如铜,硬度不如铁,它为什么会那么珍贵呢?其“宝性”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?其实,是人心认为它珍贵,是众人的心认为它珍贵,这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如果说“物以稀为贵”,因为它比较稀少,所以珍贵,那么,“以稀为贵”者不还是人心么,仍然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啊。
019.【一阐提大种】 回应“079.云何一阐提”。
一阐提,是“极恶”的意思,没有信根。一阐提有三种:断善阐提、大悲阐提、无性阐提。
即使没有信根的一阐提,是极恶的人了。也同样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020.【荒乱及一佛】 回应“042.云何国土乱”“106.何故大牟尼,唱说如是言,迦叶拘留孙,拘那含是我”。
国土是指众生所居之处,用现代人的语言讲,就是星球。扩展眼光,缩短时间,广义地来看,这些星球是乱起乱灭的,这就是大慧菩萨所说的“国土乱”和世尊所说的“荒乱”。这个“乱”是广义地来看,若具体到每一个变化,乃至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变化,都不是偶然的,都是有规律可循的,这个规律就是世间因果。
贤劫千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,前面的三尊就是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叶佛。这是从众生着相的眼光看,若从佛的眼光看,无相而万法具备,无我而广应诸缘,应众生何妨分时而化,诸化身无妨一脉相承。所以三佛即一佛,所以释迦世尊说,前三佛也是我。
乱起乱灭的星球、应缘而化的诸佛,都在众生心中,也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021.【智尔焰得向】 回应“053.云何尔焰净”。
前面说过,“尔焰”就是智障,或者叫做所知障。大慧菩萨问“云何尔焰净”——怎样把所知障清除干净?佛回答说“智尔焰得向”——智慧和智障各有趋向。这当然是心的趋向,所以也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022.【众生有无有】 回应“036.云何空何因”
在众生看来,“有”和“无有”这两个概念,是相反的,不能并存,“有”就不是“无”,“无”就不是“有”。在佛看来,“有”和“无”并不相违,而是相辅相成的,有因无而有,无因有而无。“有”和“无”都不是固定不变的,都没有实义可得,或者说,都是当体即空。所以《信心铭》说:“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,若不如是,必不须守。”
023.【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】 回应“076.云何象马鹿,云何而捕取”。
前面刚说过,“有、无”的概念当体即空,并无实义。佛接着就借用大慧菩萨“云何象马鹿,云何而捕取”的问题,进一步阐述“有、无”当体即空的道理。树林里有象马诸禽兽吗?树林里无象马诸禽兽吗?若说有,有就会被捕捉去,被捕捉去了,那个“有”的实义在哪里呀?若说“无”,既无,又怎么能捕捉到呢?或者说,捕捉前有,捕捉后无。那么,因为捕捉后的“无”才对比显出捕捉前的“有”,因为捕捉前的“有”才对比显出捕捉后的“无”,这是相辅相成的呀,这不就是“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”么。这些也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既然如此,那还捕捉它们干什么呢——“云何而捕取”!“云何”在这里是加重语气。
024.【譬因成悉檀】 回应“097.悉檀及与见,各复有几种”。
譬即譬喻,悉檀有“宗法”的意思。“譬因成悉檀”有因明三支“宗、因、喻”的意思。“譬、因”成“悉檀”——用“因、喻”来说明“宗”。这就更是“想”和“所想”了。
025.【及与作所作】 回应“013.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”。
作、所作,亦即“能作”和“所作”。前边016.【及与现二见】说到“及与”是承上启下之语,承接上面的“自性想所想”,启发下面所说也都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这里的“及与作所作”再次提出是承接上面“自性想所想”。“能作”和“所作”,都没有能独立存在的实体可得,也都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026.【丛林迷惑通】 回应“003.云何见痴惑”“004.云何惑增长”。
“丛林”在这里是形容错综复杂,象丛林的枝叶藤蔓那样纵横交错。“迷惑通”就是迷于“惑”和“通”。未修行前迷于惑,已修行后迷于通,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。也就是说,世俗所追求的通达,其实是像丛林一样错综复杂的迷惑。
027.【心量不现有】 回应“029.云何为种性,非种及心量”。
心量广阔,犹如海纳百川,兼容并蓄也不见有一法可得,才是真正的通。
028.【诸地不相至】 回应“102.云何为七地”。
这里所说的“诸地不相至”,是说菩萨地阶未必都是按照诸如“初地到十地”的次序,因为根性不同,悟性高的人可能还会顿悟成佛,“不相至”是说各地阶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次序可循。最后一答“108.心地者有七”是说,也未必都是按照“初地”到“十地”来划分地阶。
029.【百变百无受】 回应“099.彼诸最胜子,缘觉及声闻,何因百变易,云何百无受”。
声闻缘觉二乘,还有些许变易生死未了,所以说“百变”。但他们分段生死已了,不受后有,所以说“百无受”。他们为什么不受后有呢?这是他们强烈的出离心所致。他们为什么还在变易呢?这正是他们回小向大的机会呀。他们必然会回小向大,早晚而已。
030.【医方工巧论】 回应“105.云何医方论,是复何因缘”。
病理学、医药学等,属于“医方明”。理工科、手工艺等,属于“工巧明”。
031.【伎术诸明处】 回应“058.明处及伎术,谁之所显示”。
不仅医方明、工巧明等技术,乃至诸种“明”,都没有离开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诸种“明”,一般划分为五大类,谓之“五明”,那就是:内明、因明、声明、医方明、工巧明。简单地说,内明指修心的方法,因明就是逻辑学,声明就是音乐学,医方明、工巧明刚才已经说到了。
前面(016.及与现二见)已经提到,一直到“伎术诸明处”这里,都是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乃至“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”,也都是归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
下面,从“032.诸山须弥地”到“056.毛孔眉毛几”,是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,佛开始反诘大慧菩萨了。应该注意到,自此反诘之后,佛的答语频繁出现“云何”,在此之前,仅“023.象马诸禽兽,云何而捕取”一处有“云何”二字,前面说过,“云何而捕取”的“云何”是加重语气,也算是反诘吧。然而,句句反诘是从这里开始的。佛不仅反诘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,即使大慧菩萨问到的,佛也开始使用反诘的语气了。
反诘就是反问,下面的经文有两种反问,一种是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,一种是大慧菩萨已经问到的。比如,“052.声闻辟支佛,佛及最胜子,身各有几数?何故不问此?——声闻、辟支佛、佛、菩萨,他们的身体各自是由多少微尘构成的?你怎么不问这个问题呢?”这是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。再比如,“065.云何禅境界——说什么境界不境界的!”这是大慧菩萨已经问到的。
回顾前面的经文,佛的回答,是在讲述了诸多教理之后,而后归结于“想”和“所想”。紧接着的就是下面的经文,佛开始反诘大慧菩萨了。佛在这里为什么要反诘呢?咱们不妨从“自宗通、说通”谈起。本经后面的经文讲到了“自宗通”与“说通”,咱们不妨把后面的经文搬到这里,经文如下:
佛告大慧,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,谓说通及自宗通。说通者,谓随众生心之所应,为说种种,众具契经,是名说通。自宗通者,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,谓不堕‘一、异’‘俱、不俱’品,超度一切心意识,自觉圣境界,离因成见相。一切外道、声闻、缘觉,堕二边者。所不能知,我说是名‘自宗通’法。大慧,是名‘自宗通’及‘说通’相,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应当修学。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我谓二种通,宗通及言说。说者授童蒙,宗为修行者。
这段经文的意思是:“三世诸佛有两种法通,就是说通和自宗通。所谓说通,是应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,应病与药,为他们解说种种不同的义理,在种种不同的经典里就具有众多的这样的义理,这就是说通。所谓自宗通,就是实修者,离开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,不再困扰在“一、异”“俱、不俱”等知见里,超越一切意识,远离因和果对立等等知见,而自证圣智境界。一切外道、声闻、缘觉等,堕在两边者,不能了知圣智境界。这就是我说的“自宗通”。大慧啊,这就是自宗通和说通,你和其他大菩萨,都应当修学。”说到这里,佛作了一首偈语,简洁明了地归纳了自宗通和说通:“我谓二种通,宗通及言说。说者授童蒙,宗为修行者。”
这首偈语明确指出“说者授童蒙,宗为修行者。”这就是说,“说通”只是入门知识,“自宗通”才是修行者所须要的。正因为如此,佛在回答了诸多义理之后,恐学人堕在这些义理里,就采用反诘的语气,扫除义理的困扰,从而引导学人走上正修行路。
032.【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】
诸多的山川大地巨海,乃至日月须弥,怎样测量它们啊?象这样的问题,你怎么不问呢?
033.【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】
下、中、上不同种类的众生,他们的身体各有多少微尘构成啊?象这样的问题,你怎么不问呢?
034.【一一刹几尘】
刹即刹土,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刹土。一个刹土有多大呢?这要从“小世界”说起,有日有月就是一个小世界,这就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了。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,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,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,所以大千世界又称为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就是“千”的三次方。这就是一个刹土,相当于现代天文学所说的“银河系”的大小吧。
“一一刹几尘”是说,一个个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,各自有多少微尘构成啊?象这样的问题,你怎么不问呢?
035.【弓弓数有几】
“弓”和下面所说的“肘”等,都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。二尺为一肘,四肘为一弓。
036.【肘步拘楼舍】
五百弓为一“拘楼舍”。
037.【半由延由延】
十拘楼舍为一“由延”。由延有时候翻译成“由旬”。
038.【兔毫窗尘虮】
“兔毫”有时候翻译成“兔毛头尘”。七微尘为一“窗尘”,七窗尘为一“兔毛头尘”。
039.【羊毛[麩-夫+廣]麦尘】
七兔毛头尘为一“羊毛头尘”,七羊毛头尘为一“牛毛头尘”,七牛毛头尘为一“虮”,七虮为一“虱”,七虱为一“芥”,七芥为一[麩-夫+廣]。[麩-夫+廣]就是大麦。
040.【钵他几[麩-夫+廣]麦】
041.【阿罗[麩-夫+廣]麦几】
钵他是半斗,阿罗是一斗。这两句反诘的意思是,你怎么不这样问呢:半斗有多少个大麦?一斗有多少个大麦?
042.【独笼那佉梨】
一斛就是一“独笼”,十独笼为一“那佉梨”。
043.【勒叉及举利】
044.【乃至频婆罗 是各有几数】
“勒叉”就是十万的意思,“举利”是一亿,“频婆罗”是一兆。“是各有几数”意思是,它们各是多少数?
045.【为有几阿[少/兔] 名舍梨沙婆】
“阿[少/兔]”就是微尘,“舍梨沙婆”就是芥子。多少微尘为一芥子啊?
046.【几舍梨沙婆 名为一赖提】
“赖提”就是“赖提摩沙”——草子。多少芥子为一草子啊?
047.【几赖提摩沙】 “赖提摩沙”——草子。
048.【几摩沙陀那】 “摩沙陀那”——豆。
049.【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】 “陀那罗”——铢,“迦梨沙那”——两。
050.【几迦梨沙那 为成一波罗】 “波罗”——斤。
051.【此等积聚相 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 何须问余事】
“弥楼”就是须弥山。“此等积聚相,几波罗弥楼”——几斤微尘能积聚成须弥山啊?象这些都应该问,这就把时间占完了,就无须问别的事了。
052.【声闻辟支佛 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 何故不问此】
声闻、辟支佛、佛、菩萨,他们的身体各自是由多少微尘构成的?你怎么不问这个问题呢?
053.【火焰几阿[少/兔]】
火焰能分解成多少微尘?
054.【风阿[少/兔]复几】
风能分解成多少微尘?
055.【根根几阿[少/兔]】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这六根各能分解成多少微尘?
056.【毛孔眉毛几】
毛孔、眉毛,各能分解成多少微尘?
以上这些问题,你怎么不问呢?
从上面“032.诸山须弥地”到这里,是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,下面又是大慧菩萨所问到的了。
057.【护财自在王 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】 回应“062.云何名为王,转轮及小王,云何守护国”。
大慧菩萨问的是,什么叫做国王、转轮王和小王,他们是怎样守护国土的。释迦世尊没有按他的思路回答,而是告诉他,王的种类多着呢,如护财王、自在王、转轮王、圣王、帝王等等,这是他们过去世做过种种善事,以此为因,今生遇缘而成的善果。善有善报,正报是国王,依报是国土。这是因果使然,说什么国王守护国土啊——“云何王守护”!
058.【云何为解脱】 回应“065.解脱修行者,是各有几种”。
隋朝开皇年间,有个小沙弥,叫做道信,才十四岁,来礼拜三祖僧璨大师。对三祖说:“愿和尚慈悲,乞与解脱法门。”三祖问道信:“谁缚汝?”道信回答说:“无人缚。”三祖说:“何更求解脱乎?”道信于言下大悟。后来道信就是四祖。三祖与四祖的这段问答,与本经世尊与大慧菩萨的问答同一旨趣。
大慧菩萨问:“解脱修行者,是各有几种?”——发心修解脱道者,有几种人啊?这个问题一般都是这么回答:“有三种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”这样的回答虽然正确,但却不直接、不了义。看佛是怎么回答的:“云何为解脱”——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!
059.【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】 回应“059.伽陀有几种,长颂及短句”。
伽陀就是偈颂。佛经里有很多偈颂。有的偈颂很长,几十句乃至数百句。有的偈颂很短,只有几句。
大慧菩萨所说的“长颂”就是很长的偈颂,“短句”就是很短的偈颂,比如“四句偈”。
释迦世尊所说的“广说”可以对应长颂,“句说”可以对应短句。
既然大慧菩萨已经把伽陀分为两种“长颂及短句”,为什么还要问“伽陀有几种”呢?这要从“三藏十二部”说起。前面“十门玄谈”里已经说过,“十二部”是指“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因缘、本事、本生、未曾有、譬喻、论议、自说、方广、授记”。其中的“重颂、孤起”都是偈颂。先以散文的形式说完之后,再以偈颂的格式重述一遍已说的内容,称为“重颂”。若没有先用散文的形式说,只以偈颂的形式说起,称为“孤起”。大慧菩萨所问的“伽陀有几种,长颂及短句”,其实是这样的意思——诸如长颂及短句这样的伽陀,有多少种类呢?显然,回答这个问题,至少能说出两个种类——重颂与孤起。
然而,佛却没有这样回答。佛回答说“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”——正象你问话里所说的那样,有广说(即长颂),有句说(即短句)。 这其实也是反诘——你已经说出了“长颂及短句”,还用再问“有几种”么!
060.【众生种种欲】 回应“061.云何生饮食,及生诸爱欲”。
大慧菩萨问:为什么会生起吃饭的欲望?为什么会生起诸多爱欲?佛回答:众生种种欲——因为他是众生,就会有种种欲望。对于“云何生饮食,及生诸爱欲”这个问题,佛在下面第九十答,说得更为干脆。那么,佛在这里为什么不那样回答呢?因为这里紧接着就要回答“食肉诸种类,何因故食肉”,所以在这里先突出“众生”这个概念,接续下面“种种诸饮食”之答语。“种种欲”是众生的欲望,“种种诸饮食”是众生的饮食。
061.【种种诸饮食】 回应“088.云何不食肉,云何制断肉,食肉诸种类,何因故食肉”。
大慧菩萨问:为什么提倡不吃肉?为什么制定不吃肉的戒条?众生里有诸多吃肉的种类,他们为什么吃肉呢?在这里,佛并不细讲诸多大道理,而是简洁地反诘:“种种诸饮食!”——能吃的东西很多,为什么一定要吃肉呢!
062.【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 揵闼婆庄严】 回应“040.何因如幻梦,及揵闼婆城,世间热时焰,及与水月光”、“108.何因男女林,诃梨阿摩勒,鸡罗及铁围,金刚等诸山,无量宝庄严,仙闼婆充满”。
男女林,又称尸陀林、梵语叫做“尸多婆那”。尸多的意思是寒冷、婆那的意思是树林。男女林就是“寒林”。寒林之树所结的果实如男女之状,果实成熟后颜色美艳,不久果实落地,状如死尸,臭秽不堪。当地的人们把寒林作为弃死尸之处。
现在我们来看大慧菩萨的第一百零八问“何因男女林,诃梨阿摩勒,鸡罗及铁围,金刚等诸山,无量宝庄严,仙闼婆充满”,其中“诃梨”“阿摩勒”是两种水果,“鸡罗”是“花瓣”的意思。这一问的前半部分是问,诸如男女林、诃梨、阿摩勒、鸡罗等,都是花果,为什么只有男女林的果实如男女之状呢?这一问的后半部分是问铁围、金刚等诸山。对应佛在这里回答的第一个“云何”——云何男女林、金刚坚固山。
再看第一百零八问的后半部分。铁围,金刚都是山名。“仙闼婆”可以分解为“天仙、揵闼婆”,揵闼婆又作乾闼婆,是天帝的乐神。这一问的后半部分是问,在铁围、金刚等诸多宝山里,还有众多宝物庄严,仙人、乐神,充满其间,这是为什么呢?对应佛在这里回答的第三个“云何”——云何山天仙 揵闼婆庄严。
上面说了第一个和第三个“云何”,还有第二个“云何”——云何如幻梦、野鹿渴爱譬。这是回应大慧菩萨的第四十问“何因如幻梦,及揵闼婆城,世间热时焰,及与水月光”。其中“野鹿渴爱譬”对应“世间热时焰”。世间热时焰就是“阳焰”,夏日之原野,日光映浮尘而四散,远望很象是水,叫做阳焰。野鹿干渴,见阳焰以为是水,奔跑追逐,却永远追不到。“野鹿渴爱譬”是以此为譬喻,讲说一切有为法如幻、如梦、如海市蜃楼、如水中月光,了不可得。揵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。大慧菩萨所问的“何因如幻梦,及揵闼婆城,世间热时焰,及与水月光”是问,为什么一切都如此了不可得呢?
应该注意到,大慧菩萨所问的是“何因”,释迦世尊回答的是“云何”。佛反诘大慧菩萨:说什么男女林啊,金刚山啊!说什么幻梦啊,阳焰啊!说什么天仙啊,乐神啊,庄严啊!这些统统都是戏论!
063.【解脱至何所】 回应“009.解脱至何所”。
064.【谁缚谁解脱】 回应“010.谁缚谁解脱”。
这两个问题,佛的答语与大慧菩萨的问句看似相同,其实意境不同。大慧菩萨所说的是问句,佛所说的是反诘。
大慧菩萨的问句“解脱至何所?”——解脱之后就到哪里去了?其实,若还有个去处,谈何解脱!所以,佛回答他:“解脱至何所!”——既是解脱者,还有个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么!还有个什么地方不能去么!
大慧菩萨的问句“谁缚?谁解脱?”——哪些人缠缚在苦海之中?哪些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了?这个问题,稍具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答案:众生缠缚、佛解脱。然而,这是众生界学佛的常识,凡圣宛然对立,并非了义。佛不会用常识性的概念回答大慧菩萨,佛在这里的回答“谁缚谁解脱”是反诘——何曾有谁缠缚过!何曾有谁解脱过!
065.【云何禅境界】 回应“011.何等禅境界”。
大慧菩萨问:禅定的境界都有哪些?佛在上面第九答已经告诉大慧菩萨,世间出世间大小禅定的种类有无量多。在这里干脆用反诘的语句扫掉对禅境界的执取之心。“云何禅境界”——说什么境界不境界的!
066.【变化及外道】 回应“005.何故刹土化,相及诸外道”。
“变化及外道”这一答是紧接着上一答“云何禅境界”的,即“云何禅境界、变化及外道”。这句也就是“云何变化”“云何外道”。以此来反诘大慧菩萨的“何故刹土化,相及诸外道”之问。
067.【云何无因作】
068.【云何有因作】
069.【有因无因作】
070.【及非有无因】
以上四句回应“014.云何俱异说”“015.云何为增长”。
《楞严经》多次说到“非因缘性,非自然性”,那么,什么是因缘性?什么是自然性?因缘性就是认为,有实因而生实果,这是一种外道邪见,又称“有因论”。自然性就是认为,一切万物,无因无缘,皆自然生,皆自然灭,这是另一种外道邪见,又称“无因论”。也有些外道认为,亦有因亦无因。还有些外道认为,非有因非无因。
佛法认为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”。因缘所生法,破了无因论。我说即是空,破了有因论。佛法认为,说有,说无,乃至说“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”,都是谤法。若说有,是增益谤;若说无,是损减谤;若说亦有亦无,是相违谤;若说非有非无,是戏论谤。
大慧菩萨问“云何俱异说,云何为增长”——都有些什么样的不同论说?会增长哪些外道邪见?佛回答,不外乎如上四种。
不仅是“有、无”,只要是粘着于任何相对的概念,即成四句。比如“断见、常见”的概念,便会有“断、常、亦断亦常、非断非常”。佛在这里回答的四句是广义的,不仅仅只指“有因、无因、亦有因亦无因、非有因非无因”。应该是“超四句,绝百非”,这里只讲了“四句”,至于“百非”,讲起来篇幅冗长,就不去讲它了。
071.【云何现已灭】 回应“028.云何见已还”。
古代,“见”与“现”通用,如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其中“见牛羊”就是“现牛羊”。
造业受生死之果,谓之流转,又称“现行”,或称“起现”。而修道证得涅槃,谓之“还灭”。“现已灭”或者“见已还”,意思就是“生死已了、涅槃已证”。
大慧菩萨问“云何见已还”——如何了生死?如何证还灭?这个问题可以用四谛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来说明。四谛就是两重因果,即所谓“世出世间因果”,也就是“世间因果”和“出世间因果”。“苦、集”是世间因果,“苦”是世间果,“集”是世间因。“灭、道”是出世间因果,“灭”是出世间果,“道”是出世间因。“灭”就是“还灭”,就是涅槃。“道”就是“修道”,即所谓“八万四千法门”。如何了生死证涅槃呢,应该是这样:从诸多法门中选一个对机的法门,或念佛、或参禅、或修密…… 行起解绝、发恒久心、锲而不舍、一门深入,就可以了生死证涅槃。
然而,生死本无,因妄执而起现幻有;还灭原空,对生死而假名涅槃。正所谓:志在了生死,了时并无生死;明乃证涅槃,证到岂有涅槃!
所以,佛在这里用反诘的语气,干脆利落地回答大慧菩萨:“云何现已灭”——说什么起现!说什么还灭!
072.【云何净诸觉】 回应“001.云何净其念”。
这里所说的“觉”,是“觉知”的意思。“诸觉”是“诸多种觉知”。都有哪些觉知呢?简单地列出四种吧:
一、刚刚进入修行门的初学,觉知前念起恶,能止后念令恶不起,这虽然也是觉知,但仅能觉知善恶,不能觉知心源,这应该叫做“不觉”。
二、声闻、缘觉、初心菩萨,觉知善念恶念都是念,念无异相,可以舍弃粗的妄想执着,叫做“相似觉”。
三、地前菩萨,觉知前念已灭、后念未起,或者说觉知“念住”,进而觉知念无住相,可以离开粗的分别心,叫做“随分觉”。分别是识,无分别是智。识心是妄念,智心是正念。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“云何净其念”——“怎样除净妄念,而生正念”,就是替地前菩萨问的。
四、地上菩萨,见齐诸佛,觉心初起,进而觉知心无初相,可以远离细的分别心,得见心性,叫做“究竟觉”。
然而,从初学的“不觉”,到见性后的“究竟觉”,毕竟都了无一法可得、了无一法可舍。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若有人言‘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’,须菩提,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”。其中,“无实”就是了无一法可得,“无虚”就是了无一法可舍。
到这里,应该不难看出,佛回答的“云何净诸觉”,也是反诘的语气。
073.【云何诸觉转 及转诸所作】 回应“002.云何念增长”。
刚刚说过了“诸觉”,现在又紧接着说“诸觉转”。转为什么呢?转为“诸所作”。都有哪些所作呢?很多很多,难以尽数,即使分类罗列,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。比如,《瑜伽师地论》就罗列出“灭依止、转依止……”等八大类“所作”。我们在这里可以把“诸所作”简单地理解为行为,把“诸觉”简单地理解为心念。
大慧菩萨问“云何念增长”——如何使正念增长?这里的“念增长”也就是诸觉增长。
心念增长就会转为所作,就会有所作为。以“有所作为”为因,就会感召果报,这个果报称为“所有”。然而,从“诸觉”到“诸所作”,从“诸所作”到“诸所有”,都是有为法,皆如梦幻、如泡影、如露电,了不可得。正如《佛说无量寿经》上所说:“亦无所作,亦无所有”,慧远大师所撰的《佛说无量寿经义疏》解释道:“亦无所作——无因可作,亦无所有——无果可有。”佛在“诸觉”“诸所作”前面冠以“云何”,来反诘大慧菩萨这一问,此反诘就是最好的回答。
074.【云何断诸想】 回应“017.云何为想灭,何因从定觉”。
“想”就是于所缘之境取差别相。俗话说“千差万别”,也就是说,会有很多很多种“想”,这就是“诸想”。通过打坐修行,断了诸想(想灭),就会入定。然而,既有“入”,就会“出”,还会出定(从定觉)。这种有出有入的定,其实是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。出了此定便又于所缘之境取差别相。从而可知,这种定是不究竟的。
大慧菩萨问“云何为想灭,何因从定觉”——怎样断了诸想从而入定?为什么还会从定起觉?
由于这种有出有入的定并不究竟,所以佛用一句反诘“云何断诸想”回答大慧菩萨,以扫掉他对这种定的粘着。
075.【云何三昧起】 回应“024.云何三昧心,最胜为我说”。
对于大慧菩萨“云何三昧心,最胜为我说”这个问题,前面第12答“三昧起心说”扫掉了对灭尽定的妄执,不可住于定境。从三昧起,运心说法,才是最殊胜的。其实是言犹未尽。
到这里,一句“云何三昧起”的答语,把“从三昧起,运心说法”也扫掉了。还不止于此,佛在下面第84答,干脆把这个有关“三昧心”的问题一股脑全扫掉了。
076.【破三有者谁 何处为何身】 回应“021.破三有者谁,何处身云何”“022.往生何所至”。
077.【云何无众生 而说有吾我】 回应“031.云何无众生”。
078.【云何世俗说】 回应“032.云何世俗说”。
正象前面 63、64 两答一样,这里的 76、77、78 三答,佛的答语与大慧菩萨的问句也很相同,其实意境不同。大慧菩萨所说的是问句,佛所说的是反诘。
先看第 76 答,除了“破三有者谁”之外,问句里还有“何处身云何”“往生何所至”,答句里还有“何处为何身”。大慧菩萨问“破三有者谁,何处身云何”——什么人才能破除“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”三有、出离“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”三界?出离之后,身在何处?以何为身?这个问题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往生净土,所以大慧菩萨接着问“往生何所至”——出离三界之后,往生到何处?其实,有来有去、有生有灭,讲述这样的往生只是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的方便说,并非究竟义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当知虚空生汝心内,犹如片云点太清里,况诸世界在虚空耶!汝等一人发真归元,此十方空皆悉消殒。圆明精心於中发化,如净琉璃内含宝月,圆满菩提归无所得。”由此可见,所谓“往生”,是此心生到净土里呢?还是净土在此心中起现呢?显然是净土在心中起现。更进一步说,心可得么?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”,显然是,心也不可得。所以古德说“生即无生,无生即生”,又说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。那么,佛所答的“破三有者谁 何处为何身”是反诘语,就可以理解了吧。
再看第 77 答,答句里还有“而说有吾我”。大慧菩萨问“云何无众生”——为什么说“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”?《金刚经》云:“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 谁度众生呢?我度众生。我是能度者,众生是受度者。大慧菩萨所问的是受度者,佛的反诘不但扫掉了对受度者的执著,连能度者也一并扫掉了。
第 78 答“云何世俗说”很容易理解。大慧菩萨是紧接着上一句问的,“云何世俗说”——对于“无众生”之义,世俗的说法是怎样说的?佛以反诘作答:“云何世俗说”——既无众生,还讲什么“世俗说”呀!
079.【惟愿广分别】 回应“019.云何现分别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现分别”——分别心是怎样起现的?
五蕴之想蕴,八识之六识,思量识别一切事理,于事于理产生了妄执,于是就起现了分别。“分别是识,无分别是智。依识染,依智净。染有生死,净无诸佛。”然而,无分别并非不明事理糊涂颟顸,并非青红不分皂白不辨,而是明了一切事理都是虚妄,都不可得,都不可执着。由于没有妄执,对于一切事一切理就看得更清楚了,正所谓“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。
佛回答:“惟愿广分别”,这正是“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啊。
080.【所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】 回应“030.云何建立相,及与非我义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建立相,及与非我义”——身相是怎样建立起来的?“非我计我”是怎么回事?
身相乃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四大假合而成,本无有我。若其中一大是我,则另外三大应非我。若四大俱是我,不应有多我,毕竟是哪一个为我!故知所谓“我”实不可得。凡夫不明事理,于自身中强生主宰,妄计为“我”,即所谓“非我计我”。
佛反诘大慧菩萨:“所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”——你所问身相是什么?(不就是“非我”么!) 你所问的“非我”是什么?(不就是身相么!)
081.【云何为胎藏】 回应“038.云何胎藏生”。
大慧菩萨的“云何胎藏生”之问,在“037.云何刹那坏”和“039.云何世不动”之间,显然这是对生死现象的疑惑,生死现象是相对于“世不动”来说的。然而,真的“世不动”么?本经一开始大慧菩萨说偈赞佛的时候,就说“世间离生灭,犹如虚空华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”
这“世间离生灭”就是“世不动”,这“犹如虚空华”就是所依国土的乱起乱灭相。生灭就是不动,不动就是生灭,生即无生,无生即生,大慧菩萨早知此义。可见并非大慧菩萨真有疑惑,乃是替众生发问的。大慧菩萨早就知道本无生死。
佛的答语“云何为胎藏”——本无生死,你把什么叫做胎藏啊!一句反诘,把“云何胎藏生”之问扫得干干净净。
082.【及种种异身】 回应“069.复有几种生”。
大慧菩萨的“复有几种生”之问,在“068.佛复有几种”之后,意即,有几种佛?有几种众生?
佛有法身佛、报身佛、化身佛。众生有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。然而,这是佛学入门的基础知识,并非甚深教义。若依圣谛第一义,那就是无佛无众生。
佛的答语“及种种异身”紧接在“云何为胎藏”之后,语义很明确——你把什么叫做胎藏!你把什么叫做“卵、湿、化”等种种异身。
083.【云何断常见】 回应“107.何故说断常,及与我无我,何不一切时,演说真实义,而复为众生,分别说心量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何故说断常,及与我无我,何不一切时,演说真实义,而复为众生,分别说心量”——您为什么有时也说“断、常”“我、无我”等法呢?何不于一切时都演说真实义?为什么要应众生的心量,分别说一些方便法呢?
《五灯会元》世尊章:“世尊临入涅槃,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。世尊咄曰:‘文殊!吾四十九年住世,未曾说一字,汝请吾再转法轮,是吾曾转法轮邪?’”
佛在这里的答语“云何断常见”——说什么“断见、常见”啊!就有“未曾说一字”之义。
084.【云何心得定】 回应“024.云何三昧心,最胜为我说”。
“三昧心”就是“心得定”。前面第12答扫掉了入定,第75答扫掉了出定,到这里,一句“云何心得定”,把有关“定”的问题全都扫掉了。
085.【言说及诸智】 回应“057.谁生诸语言,众生种种性”“054.诸智有几种”。
大慧菩萨的两个问题是:①谁生诸语言,众生种种性——众生语言差别种种不同,是怎样生起的?②诸智有几种——诸多智慧,有多少种类呀?
佛的这句答语紧接在“云何心得定”之后,意即“云何言说”“云何诸智”,一句话扫掉了大慧菩萨两个问题。
还连接着下句的“戒种性佛子”,意即“云何戒”“云何种性”“云何佛子”。
086.【戒种性佛子】 回应“055.几戒众生性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几戒众生性”——众生应持几种禁戒?这一问是紧接在“诸智有几种”之后的。解脱根性的众生,生起智慧,感受到轮回之苦,便会寻求解脱,于是便求受佛戒,约束身心,以求出离苦海。此类众生就是“解脱种姓”的众生。解脱种姓的众生,发大愿学佛,就是佛的弟子——佛子。
然而,这是众生最初学佛的入门方便,就象是漂洋过海所乘的舟船。一旦度过苦海,到达解脱的彼岸,就须弃舟登岸,就须离开舟船。佛在这里不说方便法,而用反诘的语气直指真实义:“戒种性佛子”——云何戒!云何种性!云何佛子!
087.【云何成及论】 回应“060.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”——成其所为,形成系统的理论,这样的理论有多少种啊?为什么把这些理论叫作“论”?
“论”是三藏之一。“三藏”就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经藏汇集了佛所说的经典。律藏汇集了佛所制定之律仪。论藏是佛弟子对佛的诸多言教加以归纳总结,形成的系统理论。这样的系统理论有好多种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《大智度论》等。以殊胜的智慧对佛典经义加以组织化、体系化,化精简为详明,由于这属于论议,故称为“论”。
然而,若沉溺与这些大块头的理论体系之中,无异于入海算沙。若为研究理论而耽误了实修,便违背了佛说法的本怀。所以,佛反诘道:“云何成及论”——说什么成其所为!说什么系统之论!
088.【云何师弟子】 回应“066.弟子有几种”“067.云何阿阇黎”。
阿阇黎译作轨范师,就是教授、老师的意思。大慧菩萨所问的“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黎”,就是问有几种弟子,有几种师父。
释迦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,三叹奇哉:“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若离妄想,则无师智、自然智,一切显现。”
什么是“无师智”呢?无师智就是无师独悟之智慧。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云:“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,无师智”,前三种智慧并不从师得,故云“无师智”。自证之境,说者无言,观者无见,不象是手中之物可以转授他人,故云“无师智”。
所以佛反诘大慧菩萨:“云何师弟子”——说什么师父!说什么弟子!
089.【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】 回应“080.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”。
“不男”有五种:生不男、犍不男、妒不男、变不男、半不男。其中的“变不男”是说性别能变化者,遇男则变为女,遇女则变为男。
大慧菩萨问:“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”——世间有男有女,还有的不男不女,这些都是怎么产生的呢?
佛反诘大慧菩萨:“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”——何止男、女和“不男”啊!众生的种类多着呢,这些又该怎么说呀!
090.【云何为饮食】 回应“061.云何生饮食,及生诸爱欲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生饮食,及生诸爱欲?” 佛在这里回答:“云何为饮食!”——你把什么叫做饮食!或者,有什么饮食不饮食的!短短一句含有“三轮体空”之义。哪三轮?可以这么理解,三轮就是主语、谓语和宾语。佛在前面第六十答已经指出“众生种种欲”,突出了“众生”的概念,众生就是主语。众生吃饭,“吃”就是谓语,“饭”就是宾语。其实,本无众生,本无吃,本无饭,三轮当体即空。诸多种爱欲都是三轮体空。
091.【聪明魔施设】 回应“074.云何念聪明”“070.魔及诸异学,彼各有几种”“072.云何施设量,惟愿最胜说”。
施设,是安立、建立、发起之义,也就是立论。
佛的这句答语“聪明魔施设”接着上句“云何为饮食”,连起来就是这样的:云何饮食!云何聪明!云何魔!云何施设!很明显,一句“聪明魔施设”反诘了大慧菩萨三个问题。
092.【云何树葛藤】 回应“075.云何为林树,云何为蔓草”。
“蔓”就是“葛藤”。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为林树,云何为蔓草”。
佛回答“云何树葛藤”——“说什么树啊葛藤的!”显而易见,这仍然是反诘。
093.【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】 回应“089.云何日月形,须弥及莲华,师子胜相刹,侧住覆世界,如因陀罗网,或悉诸珍宝,箜篌细腰鼓,状种种诸华,或离日月光,如是等无量”。
大慧菩萨的这个问题很长,其实是描述各种形状的星系、各种形状的天体,这是一个广袤而宏大的场面。然而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佛的一句反诘“云何种种刹”,一语道尽“诸相非相”之义。
“云何种种刹”已经反诘了大慧菩萨,为什么还有一句“最胜子所问”呢?“最胜子”是赞扬大慧菩萨。前面我们提到过,大慧菩萨是替众生发问的。然而,由于问题是由大慧菩萨提出,佛说法的对象却是最胜子——大慧菩萨,那就不用循循善诱地浅说,而是直契根本义。根本无义,无义而无量义。对于初学,从无量义中随拈一法,都是权巧方便。由于大慧菩萨是最胜子,所以佛才一路反诘、直截根源。正如永嘉禅师《证道歌》所说:“直截根源佛所印,摘叶寻枝我不能。”
佛在下面第一百零七答也回应了大慧菩萨这个长长的问题,然而,那时一百零八问将要回答完毕,佛就不再反诘了,那时是以这个长长的问题为例,告诉大慧菩萨应该怎样为初学佛子说法。
094.【仙人长苦行】 回应“086.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”。
承上句“云何种种刹”,这句“仙人长苦行”意即:云何仙人!云何长生!云何苦行!
佛以此句反诘大慧菩萨的“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”之问。
095.【云何为族姓】 回应“085.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”。
《本行经》云:大茅草王得成王仙,被猎师所射,滴血于地,生二甘蔗,日炙而开,出一男一女,男名善生,即甘蔗王。释迦种族是其后裔。
大慧菩萨问到释迦种族的起源——甘蔗种,甘蔗种族是个很古老的仙裔种族。然而,这是很明显的族姓观念。
一切众生都能成佛,并不局限于族姓。所以,佛用“云何为族姓”反诘大慧菩萨。
096.【从何师受学】 回应“082.禅师以何法,建立何等人”。
大慧菩萨问到禅的问题“禅师以何法,建立何等人”——禅师用什么方法示人?能令哪类人成道?
禅是本地风光,清净本然,当下现成,不从师得,非学而成。所以,佛反诘道:从何师受学!
097.【云何为丑陋】 回应“077.云何为卑陋,何因而卑陋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什么是卑贱,何因而卑陋”——什么是卑贱?什么是丑陋?是什么原因造成卑贱而丑陋的人?
世尊回答说:“云何为丑陋”——什么是丑陋啊!显而易见,这句反诘旨在指出,相貌丑陋未必是真丑陋,心灵污浊才是真丑陋。
098.【云何人修行】 回应“081.云何修行退,云何修行生”。
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修行退,云何修行生”——修行心为什么会退堕?人为什么会生起修行心?
世尊回答说:“云何人修行”——说什么“人”!说什么“修行”!这句反诘和盘托出“人、法两空”之真谛。
099.【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吒成】 回应“094.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”。
阿迦腻吒,又作“阿迦尼吒”,意思是“色究竟”。咱们在前面提到过“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”三界,现在把“色界”十八层天列于下:
初禅天三层: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;
二禅天三层: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;
三禅天三层: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;
四禅天九层:福生天、福爱天、广果天、无想天、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(阿迦腻吒天)。
阿迦腻吒天是“色界”的最高一层天。
大慧菩萨问:“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”——为什么不于欲界成佛,而于色究竟天成佛?大慧菩萨所问的是报身佛。(菩提树下成佛的释迦世尊是化身佛。)
黄檗禅师《宛陵录》里有这样的问答:
问:如何是佛?
师云:即心是佛。无心是道。但无生心动念,有无、长短、彼我、能所等心,心本是佛,佛本是心,心如虚空。所以云,佛真法身犹若虚空。不用别求,有求皆苦。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,亦非究竟。何以故?为属因缘造作故。因缘若尽,还归无常。所以云:‘报化非真佛,亦非说法者。’但识自心,无我无人,本来是佛。
对于大慧菩萨所问,佛回答说:“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吒成”——欲界怎么不能觉悟了!说什么在色究竟天成佛啊! 佛的反诘和盘托出了“法身佛”。法身遍一切处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。
100.【云何俗神通】 回应“100.云何世俗通”。
101.【云何为比丘】 回应“098.毗尼比丘分,云何何因缘”。
102.【云何为化佛】 回应“090.云何为化佛”。
103.【云何为报佛】 回应“091.云何报生佛”。
104.【云何如如佛】 回应“092.云何如如佛”。
105.【平等智慧佛】 回应“093.云何智慧佛”、“068.佛复有几种”。
106.【云何为众僧】 回应“103.僧伽有几种”“104.云何为坏僧”。
以上七答,对世俗神通、清净比丘、化身佛、报身佛、如如佛、平等佛、智慧佛、诸多种僧众等问题,佛一一予以反诘。佛的反诘到此为止,一百零八答还有下面两答,佛就不再反诘了。
107.【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】
回应“089.云何日月形,须弥及莲华,师子胜相刹,侧住覆世界,如因陀罗网,或悉诸珍宝,箜篌细腰鼓,状种种诸华,或离日月光,如是等无量。”。
佛已经在前面第九十三答回答过这个问题,在这里佛又回答“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”。第九十三答是对“最胜子”的回答,而这里却是“佛子如是问”——如果初学佛子提这样的问题,应该怎样怎样回答他呢?这样回答:“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”——详细地解说,箜篌状的刹土是怎样的因缘,腰鼓状的刹土是怎样的因缘,莲花状的刹土是怎样的因缘,有光明的刹土是怎样的因缘,无光明(离光明)的刹土是怎样的因缘,等等等等。
综前所述,“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”——如果是最胜子问这样的问题,就反诘他“云何种种刹”!
“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”——如果是初学佛子问这样的问题,就详细地为他解说种种不同的因缘。
108.【心地者有七】
回应“102.云何为七地”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七地是心地。
这里所说的“七地”,不同于“十地”,或者说是“十地”的扩展与简略,“七地”的前两地还不到“十地”的初地,后一地已到佛位。列于下:
一、种姓地。
二、解行地。
三、净心地 相当于初地欢喜地。
四、行迹地 相当于二地至七地。
五、决定地 相当于八地不动地。
六、决定行地 相当于第九地。
七、毕竟地 又叫已办地,相当于第十地至佛地。
【所问皆如实,此及余众多,佛子所应问。】
一百零八答已经圆满完成,佛总结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:“所问皆如实”——你所问都是如实的,都是众生实际可能产生的困惑。“此及余众多,佛子所应问”——还有你没有问到的,象“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”等诸多问题,这些也都应该是佛子可能问到的。
【一一相相应。远离诸见过。悉檀离言说。我今当显示,次第建立句。】
总结了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之后,佛告诉大慧菩萨应该怎样回答这些问题。
“一一相相应”。 所谓“相应”,禅宗叫做“函盖相投”,“函”是盒子,“盖”是盒盖子,比喻象盖子扣在盒子上那样契合。“一一相相应”,就是一个个答案恰如其分地与一个个问题互相契合。
“远离诸见过” 这里所说的“过”,是指过错。“诸见过”就是诸多种错误的见解。“远离诸见过”——回答问题的时候,应该避免诸多错误的见解。
四悉檀,是佛化导众生的四种教法:
一、世界悉檀 “世”是时间,“界”指空间,“世界”就是时空。不同时空的众生各有不同的根器,佛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,用不同的次第为他们分别讲说,令他们生起欢喜心。这叫做世界悉檀。
二、为人悉檀 佛说法的时候,必先观察众生机器之大小,宿种之浅深,然后随其机宜而为说,令他们产生正信,增长善根。这叫做为人悉檀。
三、对治悉檀 若有众生贪欲多,佛就教他们修不净观;若有众生嗔恚多,佛就教他们修慈悲心;若有众生愚痴多,佛就教他们观因缘。为不同的心病,说不同的法药,应病与药,遍施众生。这叫做对治悉檀。
四、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,就是真如理体。若有众生解脱缘已熟,佛就以心印心,令其亲证圣道。这叫做第一义悉檀。
这里的“悉檀离言说”显然是指第一义悉檀。第一义是离言说的。
《金刚经》云: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”须菩提言:“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,非非法。”
傅大士颂云:菩提离言说,从来无得人。须依二空理,当证法王身。有心俱是妄,无执乃名真。若悟非非法,逍遥出六尘。
“我今当显示,次第建立句”
我现在次第建立一百零八句,把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显示给你。
【佛子善谛听,此上百八句,如诸佛所说。】
“此上百八句”就是下面所说的一百零八句。
“佛子善谛听,此上百八句,如诸佛所说。”——你听好了!下面的一百零八句很重要,十方三世诸佛说法,都是这么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