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,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与诸菩萨等无差别?】

这一门大慧菩萨相继向佛提出八问,佛都一一作答。

第一问:因何缘故,世尊授记阿罗汉与诸菩萨一样,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
在本经第三十九门“诸法刹那”中,佛曾说“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,行六波罗蜜,乐自己涅槃乐。”声闻缘觉厌舍生死,求于自度,修习六种劣无漏行。但是在第五门“常不思议”中,佛又说“得三昧乐住声闻,当得如来最胜之身。”这些说法是不是相互矛盾呢?

所以,大慧在此提出疑问:声闻乘见地偏狭,至多只证偏真涅槃,世尊为什么授记阿罗汉能像菩萨一样得成无上菩提?此为第一问。

【一切众生法不涅槃,谁至佛道?】

本经开头,偈云“一切无涅槃,无有涅槃佛,无有佛涅槃”。既然诸法本无起灭,生佛平等,那么假如众生都不去修证而入涅槃了,又有谁能得成佛道呢?这是第二个问题。

【从初得佛至般涅槃,于其中间不说一字,亦无所答?】

世尊从初睹明星悟道,至般涅槃,期间说法无数,但为什么却说没有说一个字,也没有回答什么问题呢?这为第三问。

【如来常定故,亦无虑亦无察。化佛,化作佛事?】

“化佛,化作佛事”:一切佛事皆是化身佛变化所作。

“佛如恒沙”门中,说如来在常定,无虑无察,不起一念分别。无虑无察就不应该起现一切佛事,何故又说化佛分身遍十方界,应机说法,广作佛事?这是第四个问题。

【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?】

“诸法刹那”门中,佛说“五识身者,心、意、意识俱。善不善相,展转变坏,相续流注”,既然如佛所说,诸识刹那展转变坏,相续流注,为何又说“刹那非刹那”?此为第五问。

【金刚力士常随侍卫?】

“佛如恒沙”门中,言如来法身“过世间望”,那就是无世间相可见。那么,金刚力士又何从而侍卫呢?此为第六问。

【何不施设本际?】

“佛如恒沙”门中,佛说“生死本际不可知”,这里就问,您为什么不说明无始以来生死的本源究竟是什么?这是第七个问题。

【现魔魔业,恶业果报:旃遮摩纳、孙陀利女,空钵而出,恶业障现,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,而不离诸过?】

“现魔”:指佛坐道场时,魔军来扰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云:佛坐道树,肌骨枯槁,以成佛道。有魔名波旬,欲往征之。乃兴天神地祗,精魅妖怪,一切鬼部,莫不毕至。殊形异状,恶兽火雷,擎山持杵,弓弩枪戟,如云如雨,死人脓血,秽污不净,娆害于佛。佛以慈心三昧力,一一对之,刀兵悉变莲华,不能加害。

“魔业”:指佛在王宫时,享受十年五欲之乐。《佛本行经捔术争婚品》云:悉达,调达,及诸王子,争婚瞿夷,种种捔术。瞿夷尔时在高楼上,观其捔试,乃至弯弓彻鼓,纳妃生子。

“旃遮摩纳”:即婆罗门女,此女曾以木鱼系腹,谤佛与己交通。时释提桓因,化作一鼠,入其衣里,啮盂系断,木鱼忽然落地,众等见已,皆大欢喜。

“孙陀利女”:即孙陀利女谤佛,后被外道所杀,埋佛住处,外道以此谤佛杀害之罪。

“空钵而出”:佛入娑婆那村乞食,空钵而出。这也是佛九难之一。所谓九难,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说:一是梵志女孙陀利谤佛,及五百罗汉也同时遭谤;二是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,谤佛玷污;三是提婆达多,推山压佛,伤及佛的大趾;四是木枪刺佛右趺;五是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迦种族;六是受阿耆达多婆罗门邀请而食马麦;七是冷风发背病痛;八是雪山六年苦行;九是入婆罗门村乞食,不能得食,空钵而还。

这段是问佛:您已经成佛证如来智了,为什么还有魔业恶报,不能离于世间诸多过患?这是第八个问题。

【佛告大慧:谛听!谛听!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:善哉!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为无余涅槃故,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;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,乐声闻乘涅槃,为令离声闻乘,进向大乘。化佛授声闻记,非是法佛。大慧,因是故,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。】

佛首先回答大慧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授记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一样成佛?

佛告大慧,之所以授记声闻作佛,有二义:一是声闻执取有余自涅槃。为令其策进以证无余涅槃,故善巧而说当得作佛;二是为此界他方修菩萨行者,他们在修习中有可能因为耽着涅槃自乐而偏入小乘。为了令之舍小向大,同证无余,故与授记。此是化佛授声闻记,非法佛授记。也就是说,这是佛的方便授记。

以是因缘,如来授记声闻与菩萨无异。

【大慧,不异者,声闻、缘觉、诸佛如来烦恼障断,解脱一味;非智障断。大慧,智障者,见法无我,殊胜清净。烦恼障者,先习见人无我断;七识灭,法障解脱;识藏习灭,究竟清净。】

“智障”:就是所知障。“障”就是烦恼盖障,令道业不能成就的意思。烦恼障和所知障,分别对应见、思烦恼和无明烦恼。见思烦恼断者,即这里的“烦恼障”断,证人我空;无明烦恼断者,即所知障断,“法障”断,证法我空。

大慧,说声闻与菩萨不异之处,是指声闻缘觉乘与诸佛菩萨在断除烦障解脱方面是一样的:都已经断了四住地烦恼障,而证人我空,故曰“解脱一味”。但是诸佛如来断尽所知障,更证法我空。二乘却法执犹在,根本无明未除。这又是两者不同之处。若能更断无明住地所知法障,证法无我,是为最殊胜清净。

“烦恼障者,先习见人无我断,七识灭,法障解脱,识藏习灭,究竟清净”——断除烦恼障者,是先修习而证人无我,诸受想即为消灭,然而这并非真的彻底消灭,法执犹存,八识内习气犹在。待破根本无明,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,是为断法执解脱;若微细习气除尽,则第八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,“大圆、无垢同时发”,“普照十方尘刹中”,而证究竟清净佛地。

其实,识藏习”,实际就是认假作真、执以为实的习惯,但是此习惯细微难辨,非善不善相,故而形容为:以种子形式含藏于第八识中。由于它的微细难辨,唯有破除无明,发明心地,才能彻底清除。

这是说声闻缘觉和大乘菩萨一样都是断了烦恼障的,但是还有所知障法执未除,没有破根本无明,所以识藏习气不能究竟除尽。

【因本住法故,前后非性。】

“本住法”即:佛所指者,是实相真理,故本来常住,亘古长存。本来常住则无增无减,前无佛道可得,后无涅槃可入,中间也无法可说,所以“前后非性”。到这里,前后俱断,凡圣双泯。若有佛可成,即名谤佛;若有法可说,即名谤法。这就回答了大慧第二、三两问:

“一切众生法不涅槃,谁至佛道?”——法尔本来如是,一切众生本来寂灭,更曾有谁至过佛道?

“从初得佛至般涅槃,于其中间不说一字,亦无所答?”——究竟自性本来现成,离言说相,故佛说法四十九年,实未曾说过法。

【无尽本愿故,如来无虑无察,而演说法。正智所化故,念不忘故,无虑无察。四住地、无明住地习气断故,二烦恼断,离二种死,觉人法无我,及二障断。】

以无尽本愿故,所以如来于无虑无察大寂灭中,现应化身,而为众生称性说法。

如来所证的究竟自觉圣智并非断灭,这时恰好起妙观察智等妙用,也更不会忘失最初发心时的本愿。所以如来的无虑无察并非草木:洞察一切,“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”,是为如来“无察”;于无念处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是为如来“无虑”。

如来的“无虑无察”,早已断除四住地烦恼及无明习气,永离二种生死,证二种无我,彻断烦恼、所知二障。

此段话回答了大慧的第四问:“如来常定故,亦无虑亦无察。化佛,化作佛事?”——诸佛如来无虑无察,究竟寂静,而正好外现三觉圆满,一切妙方便。

【大慧,心意、意识、眼识等七,刹那习气因,善无漏品离,不复轮转。大慧,如来藏者,轮转涅槃苦乐因。空乱意,大慧,愚痴凡夫所不能觉。】

心之意、意识、眼识等七种识相续流转,刹那生灭,根本原因在于无始虚伪计著习气。唯有善修无为无漏法,才会彻底断除识藏内的无明习气,不再轮转。大慧,如来藏识藏含藏一切,是轮转与解脱的根本因,一切苦乐,皆从此出。故欲证解脱,应彻证如来藏本自清净。此理甚深,不是堕于空及乱意之愚痴凡夫所能觉知的。

此段是答复大慧第五问:为何诸识有刹那展转变坏之相,而实非刹那?——自性本明,只因无明妄习所熏,清净如来藏被妄识所覆,故会妄见刹那变化,而终成轮转。故欲证解脱,应彻证如来藏本自清净,即当体解脱。

【大慧,金刚力士所随护者,是化佛耳,非真如来。大慧,真如来者,离一切根量,一切凡夫、声闻、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,得现法乐住,无间法智忍故,非金刚力士所护。一切化佛,不从业生。化化佛者,非佛,不离佛。因陶家轮等,众生所作相而说法,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。】

大慧,我说金刚力士常随侍卫者,是随侍化身佛,而不是随侍法身佛。因为法身佛远离一切诸根识量,远离凡愚、二乘、外道之分别邪见,法身者,是大自在解脱,具常乐我净四德庄严,具无间究竟的一切智法忍,出世间上上,一切减损毁坏不能到,一切增益赞叹亦不能及,所以,非金刚力士者所能卫护。

金刚力士所护者,是应化之佛。一切化身佛,不从业生,是法身佛以无谤、无恼之果德,随众生心而感现得生的。所以,佛之种种方便化现,虽非真佛,亦不离真佛。就好比陶匠制做种种陶器以盛诸物,形状虽变,陶质不变。化佛也是这样,应众生所知量而方便说法。这些所说,并非是如来于自宗通处而说的究竟实相境界,是为了方便众生能够接受领会的权施说法。

以上是回答大慧菩萨的第六问——“金刚力士,常随侍卫”。

【复次,大慧,愚夫依七识身灭,起断见;不觉识藏故,起常见。自妄想故,不知本际。自妄想慧灭,故解脱。】

愚痴凡夫见七识相续流转,刹那无常变化,便认为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,终归坏灭,是为断见。

“不觉识藏故,起常见”——凡夫不知七识身所依的这个识藏本质。如来藏识藏本自清净,无可染垢,因无明裹挟而误会成为识藏,从此而生死轮转,共业感现山河大地,别业招来十二类生。外道对此不能觉悟,所以另立神我或四大为常,妄想从这个常因而生出了一切万法。是为邪常之见。

“自妄想故,不知本际。自妄想慧灭,故解脱。”——生死轮回、八识、根本无明等,这些也都是虚幻妄想。愚夫生如是种种自心妄想分别,不能如实洞察生死本际。唯有深入修证,智慧洞开,才可破除断常二见,真正的熄灭妄想分别邪见。妄想顿歇处,当下就是解脱。

此为答第七问:何不施设本际?——实则“本际”者,本来实际理地,不受纤尘者也。此际本无始终,并非实有。众生分别妄想,才见实有生死及本际根源。所以,佛不施设而说实有生死本际。

【四住地、无明住地习气断,故一切过断。】

诸佛如来,四住地及无明住地烦恼习气悉皆尽断,所以一切过恶作行,及恶果报,皆悉断尽。

此为答第八问:“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?”——如来已断尽五住地烦恼习气,故一切过恶都已断尽。既已离于业因,岂有业果缠身?所以诸佛之难,无非示现,以儆凡愚不造诸恶,以示学人因缘果报,如是而已。正如上节经文中佛说:“一切化佛,不从业生”,亦表此义。

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三乘亦非乘,如来不磨灭。】

法本法无法,“三乘亦非乘”,佛法实无三乘可立,亦无涅槃法可得,“如来”法身如是而常住不灭,坚精不减。

【一切佛所说,说离诸过恶。】

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,都是为了令大家离开妄想执着,离开世间烦恼过恶。

【为诸无间智,及无余涅槃,诱进诸下劣,是故隐覆说。】

我之所以如此授记,为令诸声闻缘觉进修无间智(即本具之根本智),得趣无余涅槃。为了诱进根器低下者,奋勇精进,所以权智方便,记说声闻缘觉成佛。

【诸佛所起智,即分别说道。诸乘非为乘,彼则非涅槃。】

诸佛以自觉圣智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权引而令之普入佛智。实则所设诸乘的方法途径,皆为方便设施,并非实有,亦非实有诸如来涅槃。

【欲色有及见,说是四住地,意识之所起,识宅意所住。】

“欲色有及见,说是四住地”——一切处住地之见惑,以及“欲”爱住地、“色”爱住地、“有”爱住地之思惑,此即四住地烦恼。

“意识之所起,识宅意所住”——“识宅”,识之所依,指识藏第八阿赖耶识;“意”即末那识。这句是说,四住地的见思烦恼,无不是第六意识生起的妄想分别。而妄想分别的起现,源于意根第七识之意根。第七识意根妄认第八识的见分为我,以致妄想相续,造业不止。而六识、七识所依之处都是第八阿赖耶识。第八阿赖耶识是善恶之因,妄想执着的根本依处,所以是“识宅”识藏。

唯掀翻根本的窠臼家宅,彻底转识藏为清净如来藏,方是诸圣之智。因此临济宗风穴禅师云:“不立一尘,家国丧亡,野老讴歌。”即是形容此番究竟清净境地。

【意及眼识等,断灭说无常,或作涅槃见,而为说常住。】

凡愚之人见七识流转,幻现刹那坏灭之相,就说一切法悉皆无常断灭。又或认为另有恒常神我、或四大等物造就了世界,所以认识和回归到神我等,就是证到了恒常涅槃。他们如是树立种种妄见,终不能知,如来藏识藏本自清净,不生不灭,非常、非断。

 

本门概要:

本门大慧连续八问,佛一一回答,回答的内容,包括了从凡夫至佛地的修行次第,既紧扣大慧八问,也概括了楞伽全文,更含尽佛法大意:

一、如来藏本自清净,因无明裹挟而成八识,从而有七识流转之生灭变异。凡夫外道不觉,起断、常二见,而深陷轮回。

二、刹那非刹那,本际无本际。若妄想识灭,便是解脱,当下清净——此为顿悟。

三、“四住地、无明住地习气断”,则一切过断。——这是渐除。具体来说,渐除烦恼、分证菩提,有如下次第:

1.断“四住地”烦恼,证人无我者,是声闻缘觉。但是他们“无明住地”烦恼习未断,法执未除。

2.破“无明住地”烦恼,证人法两空,而入大乘菩萨地。

3.或有虽至菩萨地,而俱生着相习气浓厚,所以还需一鼓作气,直至“识藏习灭”尽,方是究竟清净。

四、然而毕竟本无染净、无顿渐、无凡圣。因为法尔“本住”,“前后非性”。——这是如来法身真实,所以“化佛”无数、演说正法、示现诸业,并“金刚力士随护”。——是为究竟地的如来妙德化现。

至此,大慧咨问百八义接近尾声,佛之回答,已尽其疑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经开始的大慧问请:

世间离生灭,犹如虚空华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

一切法如幻,远离于心识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

远离于断常,世间恒如梦。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。

知人法无我,烦恼及尔焰。常清净无相,而兴大悲心。

一切无涅槃,无有涅槃佛,无有佛涅槃。远离觉所觉,若有若无有,是二悉俱离。

牟尼寂静观,是则远离生。是名为不取,今世后世净。

我名为大慧,通达于大乘。今以百八义,仰咨尊中上。

——此内容正与本门佛之所答暗合。亦与其他三十九门相契。

本经除去通说百八句,余下的别解四十门,无不以大慧诘问开始,世尊分破邪见,扫荡二边,继而引众者入究竟实相为归趣。故知大慧问请,亦是“化佛”所现,以决众疑。“法佛”者,实无一法可立,实无一言能说。——是为楞伽山顶,如来世尊为众言说。

别解四十门终。

 

本经最后是大慧问请食肉,以下作为《流通分》专门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