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,世尊,惟愿为说诸须陀洹、须陀洹趣,差别通相。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,及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方便相,分别知已,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,谓二无我相,及二障净,度诸地相,究竟通达,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。如众色摩尼,善能饶益一切众生。以一切法境界,无尽身财,摄养一切。】

小乘四果: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。阿罗汉是小乘最高果位。四个果位前头都有因位。四个因位和四个果位合称“四向四果”。须陀洹趣,又称须陀洹向,是小乘初果的因位。

大慧菩萨请佛开示“四向四果”的差别通相。什么是差别通相呢?差别就是不同,通就是相同。差别通相,就是不同点和共同点。大慧菩萨是大乘菩萨,为什么请佛开示小乘的因位果位呢?是因为“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,及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方便相,分别知已,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,谓二无我相,及二障净,度诸地相,究竟通达,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。”二无我,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。二障,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。“度诸地相”就是过度到大乘诸地。大乘菩萨自行化他,自行的方向是直接趣向大乘极果,化他就须要大小乘法普遍通达,对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的法,即所谓“法贵当机”。“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”——就这样为众生说法。令当机众生证二无我、断二障,然后过度到大乘,直至究竟通达,趣向佛位,从而证得诸如来不可思议的究竟境界。

“如众色摩尼,善能饶益一切众生。以一切法境界,无尽身财,摄养一切。”就像摩尼宝珠能映照种种色相一样,大乘菩萨能善巧地利益一切众生。大乘菩萨须通达一切法的修行境界,就像有无尽的身相和财物一样,能摄受滋养一切众生。由于上述原因,所以身为大乘的大慧菩萨请佛开示小乘的“四向四果”之法。

【佛告大慧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今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,善哉世尊,唯然听受。佛告大慧,有三种须陀洹、须陀洹果差别。云何为三?谓下、中、上。下者,极七有生。中者,三五有生而般涅槃。上者,即彼生而般涅槃。】

“佛告大慧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今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,善哉世尊,唯然听受。”这段经文,都能看懂,不用解释。“佛告大慧,有三种须陀洹、须陀洹果差别。云何为三?”佛告诉大慧菩萨,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有三种差别,哪三种呢?“谓下、中、上。”有下、中、上三种根性的不同。“下者,极七有生。”下根人,须经七番生死,生生修行,才能越过须陀洹,上上升进到后三个果位,即所谓“七返人天”。“中者,三五有生而般涅槃。”中根人,或三生或五生,就能上上升进到后三个果位。“上者,即彼生而般涅槃。”上根人,得初果之后,即于当生超至四果,急速证入真空涅槃。

【此三种有三结:下、中、上。云何三结?谓身见、疑、戒取。是三结差别,上上升进,得阿罗汉。】

结,是烦恼的异名,可以直白地理解为“心结”。下、中、上三种根性,都要解开这三个心结。哪三个心结呀?就是“身见、疑、戒取”。因为根性有“下、中、上”之不同,所以这三结也有“下、中、上”之差别。通过修行,解开三结,证须陀洹果。再上上升进,直至证得阿罗汉果。

【大慧,身见有二种,谓俱生及妄想,如缘起妄想、自性妄想。譬如依缘起、自性,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。】

身见有两种——俱生身见、妄想身见,就像那缘起妄想、自性妄想一样。缘起妄想在《楞严经》里叫做“因缘性”,自性妄想在《楞严经》里叫做“自然性”。依这两种妄想会生起什么呢?“依缘起、自性,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。”依这两种妄想,会生起种种妄想自性计著。我们已经知道,妄想自性又称“遍计所执性”,那么,“妄想自性计著”,这里的“计著”,不正是“所执”的意思么。“种种妄想自性计著”,这遍计所执性还分好多种么?是的,在讲完“身见、疑、戒取”之后,稍后就讲了十二种妄想自性。现在回到两种身见的内容上,请看下文。

【以彼非有非无,非有无,无实妄想相。故愚夫妄想,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。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,是须陀洹妄想身见。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,断除久远无知计著。】

这段经文说的是妄想身见。妄想身见就是执著色身是“我”。其实,色身既非实有,也非实无,他不在有无里,他不存在“实有”或“实无”,他是无实的妄想相。“故愚夫妄想,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”,刚才已经解释了“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”。执著色身是“我”,这样的身见是“遍计所执性”造成的,是愚痴凡夫的妄想,所以叫做“妄想身见”。“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。是须陀洹妄想身见,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,断除久远无知计著。”前边已经讲到过“渴鹿驰焰”,这里不再多说。妄想身见,就像“渴鹿驰焰”一样,其实是认假作真。须陀洹修学“人无我”,了知色身无实性,从而断除那久远劫来无知计著之习气。

【大慧,俱生者,须陀洹身见。自他身等四阴,无色相故。色生造及所造故,展转相因相故,大种及色不集故。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,身见则断。如是身见断,贪则不生,是名身见相。】

这段经文说的是俱生身见。色身是色阴,五阴除去色阴,还剩“受、想、行、识”四阴。“自他身等四阴”,自己和他人都有这四阴。这四阴并没有色相,不能称为“身”。这四阴是跟色身同时生起的,故称“倶生”。那么,色身呢?“色生造及所造故,展转相因相故,大种及色不集故”——色身的生起,地水火风四大种是“能造化”,色身是“所造化”。四大种辗转凝聚、互相作用,以此为因,造化色身。四大种以及色身都不是以固定的形态集聚不变的,而是刹那刹那在变,暂时凝聚,终归变灭。五阴就是五种聚集,上文是说,这五种聚集都不可得。应该注意到上文中的三个“故”,故,就是缘故。以五阴都不可得的缘故,须陀洹对此是何知何见哪?“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,身见则断。如是身见断,贪则不生,是名身见相。”——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五种聚集都不可得,都表现出既非“实有”也非“实无”。“有、无”两品都没有表现,这就是“有无品不现”。须陀洹由此观察,既不执有,也不著无,从而断除俱生身见,于色身不生贪求之念。这就是须陀洹在“身见”方面的情形——“是名身见相”。

前边说过:“云何三结?谓身见、疑、戒取。”现在“身见”讲完了,该讲“疑、戒取”了。请看下文。

【大慧,疑相者,谓得法善见相故,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,疑法不生,不于余处起大师见,为净不净。是名疑相须陀洹断。】

所谓疑相是什么呢?那就是,已得到了佛法的正确见解,对“俱生、妄想”两种身见已经断除,则疑法之心永断不生。明了邪正,不再于其余外道生起大师想,不再被外道邪论所误。不再怀疑佛所说的法是净还是不净。这三种疑虑既断,疑相即断。这就是须陀洹断除疑相的情形——“是名疑相须陀洹断”。

【大慧,戒取者,云何须陀洹不取戒?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,是故不取。大慧,取者,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,为众具乐,故求受生。彼则不取,除回向自觉胜,离妄想,无漏法相行方便,受持戒支。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。】

所谓戒取是什么呢?是指“戒禁取”,就是不受种种邪戒,不受无益之苦行。外道制定鸡戒、狗戒、聋戒、盲戒等种种苦行,以此作为来世生天之因,说什么今世诸苦受尽,来世纯是受乐。为什么须陀洹不执取种种邪戒呢?因为须陀洹善于明见种种苦相,这些苦相并不是来世受乐之因,此乐也不是涅槃乐,所以不执取这些邪戒。愚痴的凡夫盲目信仰这些邪说,为求来世的欲乐,决定受持这无益的苦行,以为这些苦行是生天之因。须陀洹不执取无益的苦行,除非是回向给如来自觉胜智,为了断妄想,作为无漏法的方便法,而受持某些苦行。上述就是须陀洹断除戒取的情形——“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”。

【须陀洹断三结,贪痴不生。若须陀洹作是念,此诸结我不成就者,应有二过,堕身见及诸结不断。】

须陀洹断了“身见、疑、戒取”三结,则不生贪痴之心。如果须陀洹自负地以为,我没有身见等三结,无须再断除三结。这种想法有两种错误。一、这种想法没有发现身见,其实已经堕入身见了。二、身见是根本,诸结是支末。根本未除,支末怎会断。

【大慧白佛言,世尊,世尊说众多贪欲,彼何者贪断?佛告大慧,爱乐女人,缠绵贪著,种种方便,身口恶业,受现在乐,种未来苦。彼则不生,所以者何?得三昧正受乐故,是故彼断,非趣涅槃贪断。】

大慧菩萨说:世尊,您曾说过众多贪欲,须陀洹断的是哪种贪欲呢?佛告诉大慧菩萨:就象“爱乐女人,缠绵贪著”等种种欲乐方便,造下身口恶业,受现在乐,种未来苦。须陀洹则不生起这些欲乐,为什么呢?因为须陀洹已得三昧正受之乐。所以,须陀洹断的是欲乐之贪,却未断趣向涅槃之贪。

上面的经文讲述了初果须陀洹,下面开始讲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。

【大慧,云何斯陀含相?谓顿照色相妄想,生相见相不生,善见禅趣相故。顿来此世,尽苦际,得涅槃。是故名斯陀含。】

先解词:“色相妄想”——色相,指色等五阴之相。五阴,为妄想所生,本无自体。“生相见相”——生相,即前述“身见”等诸结。见相,即种种邪见妄想。再看两个“顿”字——顿照、顿来。顿照,即顿时就能明白。顿来,即顿时就来,来之能尽。这比须陀洹快多了,须陀洹“极七有生”,斯陀含“一往来”即得涅槃。(《金刚经》云:斯陀含名一往来……)

斯陀含是什么样的?是这样的:顿时照了妄想本空五阴非有,从而不起诸结不生邪见,善能明见禅定归趣之相。顿时再来此世,即此一往来,就能断尽苦际,证得涅槃。这就是斯陀含。

【大慧,云何阿那含?谓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色相,性非性,生、见过患,使妄想不生故,及结断故。名阿那含。】

“色相,性非性”——又一次看到“性非性”,也就是说,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相,既不是有、也不是无,只是妄想堆积而已。对应上段经文的“顿照色相妄想”。“生、见过患”——正好对应上段经文的“生相见相不生”。“使妄想不生故,及结断”——对应上段经文的“善见禅趣相”。

阿那含是什么样的?是这样的:如上述斯陀含,还须一往来,而阿那含顿断“过去、现在、未来”三际。既断未来际,就无须再来此世,即能断尽苦际,证得涅槃。这就是阿那含。

【大慧,阿罗汉者,谓诸禅、三昧、解脱、力、明。烦恼、苦、妄想,非性。故名阿罗汉。】

先解词:“诸禅、三昧”——这里的“诸禅”指有出有入的世间禅定,如四禅八定等。这里的“三昧”指无出无入的出世间无漏禅定。“解脱”——对于解脱,有很多种解释。这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“慧解脱”。慧解脱,正是阿罗汉所具有的。“力、明”——力有五力、十力,名有五明、十明,等诸多解释。这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三明六通。以上是褒义的,还有贬义的“烦恼、苦、妄想”,就不多解释了

具有上述褒义,而对上述贬义断尽无余,就叫做阿罗汉。

【大慧白佛言,世尊,世尊说三种阿罗汉,此说何等阿罗汉?世尊,为说寂静一乘道?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?为佛化化?】

大慧菩萨问:世尊曾说过三种阿罗汉,上面说的是哪一种阿罗汉啊?是“寂静一乘道”阿罗汉呢?还是“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”阿罗汉呢?还是“佛化化”阿罗汉?

这里,“寂静一乘道”之“一乘”,是指“声闻、缘觉、菩萨”三乘的第一乘——声闻乘

【佛告大慧,得寂静一乘道声闻,非余。余者,行菩萨行,及佛化化。巧方便本愿故,于大众中示现受生,为庄严佛眷属故。大慧,于妄想处,种种说法。谓得果、得禅、禅者入禅,故。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,说名得果。】

佛告诉大慧菩萨:上面是说“寂静一乘道”阿罗汉,而不是后两种。后两种是菩萨方便示现,或者是佛所化。后两种并不住于寂静一乘,而是不住涅槃、不厌生死,依佛菩萨的本愿力,于大众中,示现受生,为佛的眷属增光添彩。增什么光添什么彩呀?“于妄想处,种种说法”。于妄想处说什么法呀?“谓得果、得禅、禅者入禅”。原来是说得了什么果位(刚说过四果),悟得什么禅。这些未离“妄想处”,所以说“悉远离”。远离有得有证,也不碍方便示现,示现得自心现量之相,示现得果相,如前述褒义,说成是得证阿罗汉果。

那么,既然有得有证,都是依于妄想而说,那还要示现这些作什么?《金刚经》云“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”因为他贪著其事,便借此事方便引导,所以须要方便示现。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。

【复次大慧,欲超禅、无量无色界者,当离自心现量相。】

先解词:“禅”——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“无量无色”——无量,是指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。无色,是指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。

欲要超越天界,实证解脱者,应当离开自心现量相。因为心也不可得。

【大慧,受、想、正受,超自心现量者,不然。何以故?有心量故。】

先解词:“受”——感受。想——思虑。正受——禅定。还有感受、思虑、禅定在,便认为是超自心现量,不是啊!为什么不是呢?因为感受、思虑、禅定都没有离开心,还有心量在,还没有超越自心现量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【诸禅四无量 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 心量彼无有】

“诸禅四无量”——指色界四禅定:离生喜乐地(初禅)、定生喜乐地(二禅)、离喜妙乐地(三禅)、舍念清净地(四禅)。“无色三摩提”——指无色界四禅定: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。“一切受想灭”——指灭尽定(灭受想定)。“心量彼无有”——上述九次第定,皆是取著自心现量,而于彼中实无一法可得。

【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 斯等心惑乱】

“须陀槃那果”——即初果须陀洹。“往来及不还”——“往来”,一往来,即二果斯陀含。“不还”,不还果,即三果阿那含。“及与阿罗汉”——即四果阿罗汉。“斯等心惑乱”——上述四果,皆是心性迷惑痴乱,取涅槃相,未离计著,不知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现、皆如梦幻空花,而妄取涅槃为实。

【禅者禅及缘 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 若觉得解脱】

“禅者禅及缘”——修禅定者,和所修之禅定,以及于禅定中所缘之定相。“断知见真谛”——“断”是断集。“知”是知苦。“见真谛”是指明见“灭、道”之真谛。这句是指小乘所修的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观行。  “此则妄想量”——上述小乘所修的四谛观行,是自心妄想分别所现之量,了无实性可得。“若觉得解脱”——若能觉知小乘四谛未离妄想,无实性可得,才能证得究竟解脱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说——无苦集灭道。

【复次大慧,有二种觉,谓观察觉,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。】

上面说“若觉得解脱”。“觉”有两种,一种是“观察觉”,另一种是“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”。

【大慧,观察觉者,谓若觉性自性相,选择离四句,不可得,是名观察觉。大慧,彼四句者,谓离一、异、俱、不俱,有、无、非有非无,常、无常,是名四句。大慧,此四句离,是名一切法。大慧,此四句观察一切法,应当修学。】

什么是“观察觉”呢?觉破性自性相,选择离开四句,明确了不可得,这样观察,就叫做观察觉。又一次出现“性自性”这个词,不用重复解释了吧。“四句”是什么呢?罗列于下:①一、异、亦一亦异、非一非异;②俱、不俱、亦俱亦不俱、非俱非不俱;③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;④常、无常、亦常亦无常、非常非无常。离开以上四句的束缚,以智慧观察,就叫做“一切法”。这样的离四句观察,这样的一切法,应当修学。

【大慧,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?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,四大种,宗、因相、譬喻计著,不实建立而建立,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。是名二种觉相。】

什么是“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”呢?是指以自心妄想所现之相去摄取、妄计。摄取妄计什么呢?摄取妄计柔软与坚硬、干燥与潮湿、温暖与寒冷、动与静等不实妄想相,以为实有这些形态。摄取妄计地水火风四大物种,以为实有这些色相。摄取妄计“宗、因、喻”等思辨,以为实有这些心相。这些并非实有,不能建立,而强行建立,这就叫做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。简单地说,也就是认假作真。明了这是假,不再认作真,也称为“觉”。

上述两种,就叫做两种觉相。

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,人法无我相,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。观察行地,得初地,入百三昧,得差别三昧,见百佛及百菩萨,知前后际各百劫事,光照百刹土。】

如果大菩萨成就了这两种觉相,亲证人无我、法无我,就能究竟了知一切方便都归于无所有,善能如此了知,是为正觉。以此正觉之智观察菩萨所行之地,从而证入初地欢喜地,证入百三昧,得差别三昧。初地菩萨以三昧力能见百佛及百菩萨,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之事,其光明能照耀百佛刹土。

《摄大乘论》云:菩萨入初地时,证十百明门:一、于一刹那顷,证百三摩地。二、以净天眼,见百佛国。三、以神通力,能动百佛世界。四、能往百佛世界,教化众生。五、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,令有情见。六、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。七、若为利益,能留身住世百劫。八、能知前后际百劫事。九、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,洞达晓了。十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。

【知上上地相,大愿殊胜,神力自在,法云灌顶,当得如来自觉地。善系心十无尽句,成熟众生,种种变化,光明庄严,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。】

初地菩萨知晓向上诸地的境界,大愿殊胜,神力自在,乃至证入十地法云地,诸佛灌顶,进而证入如来自觉地,究竟成佛。大菩萨善能心系十无尽句,心系救度众生之事,种种变化,光明庄严,证入如来自觉圣智之乐,得此正定正受。

关于“十无尽句”,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中说,菩萨于初欢喜地时,即发十种广大行愿,称为十愿门。而此十大愿门,是以十无尽句而发。此十无尽句,是依十尽句而来,是这么说的:“若此十句有尽,我愿乃尽。而此十句不可尽,故我愿无有穷尽”。十尽句为:一、众生界尽。二、世界尽。三。虚空界尽。四、法界尽。五、涅槃界尽。六、佛出现界尽。七、如来智界尽。八、心所缘界尽。九、佛智所入境界尽,十、世间转、法转、智转界尽。

【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。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?大慧,菩萨摩诃萨作是觉:彼真谛者,四大不生。于彼四大不生,作如是观察。观察已,觉名相妄想分齐,自心现分齐,外性非性,是名心现妄想分齐,谓三界。观彼四大造色,性离四句,通净,离我我所,如实相,自相分段住,无生自相成。】

佛又对大慧菩萨说:大菩萨应当善于觉知“四大造色”。什么是觉知四大造色呢?是这样的觉知:应该这样观察四大的真谛:四大无相,了不可得,并非因生而有,所以说“四大不生”。观察到这个真谛之后,便可觉知一切名、相、妄想的分别,都是自心所幻现的分别,都没有真实性,这叫做“心现妄想分齐”,这就是所谓的“三界”——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也就是说,三界都是自心所幻现的分别。这就是“四大造色”。(“分齐”,有分别、界限、范围等意思。)如上观察“四大造色”,其真实性是远离“有、无,断、常”等四句的,其真实性通达而清净,不著不染。其真实性远离“我、我所”等等虚妄的相对,如如不动,真实不虚,实相无相,无相而无不相。种种差别之自相各自分段而住,都是幻现,本自无生。无生之自相(三界)就这样形成了。

【大慧,彼四大种,云何生造色?谓津润妄想大种,生内外水界;堪能妄想大种,生内外火界;飘动妄想大种,生内外风界;断截色妄想大种,生内外地界,色及虚空俱。计著邪谛,五阴集聚,四大造色生。】

有必要先说说“四大种”了。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四大种,是指种性、性质,而不是有相的形态及有形的物质。种,喻意“种子”。由此种子,引发妄动(或者说妄想)。“四大种”就是四个妄想大种。水大,是津润妄想大种;火大,是堪能妄想大种;风大,是飘动妄想大种;地大,是断截色妄想大种。简单直白地说,水大就是浸润的性质,火大就是能量的性质,风大就是运动的性质,地大就是幻现物质的性质。

那么,这四个妄想大种,是怎样产生“造色”之幻相的呢?津润妄想大种(水大),产生内外水界的幻相;堪能妄想大种(火大),产生内外火界的幻相;飘动妄想大种,产生内外风界的幻相;断截色妄想大种,产生内外地界的幻相。色,就是物质。是物质,就有物质之内、物质之外。一种物质之外可能是另一种物质,也可能是虚空,所以说“色及虚空俱”。这个“倶”,是说物质与虚空,都是地大所幻现,就不用把“虚空”另列为一大(空大)了。然而,有时候也把空大另列,而说“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”五大。不仅如此,有时候也说“七大”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。显而易见,“七大”的前五属于物质世界(色之分齐),后二属于精神世界(心之分齐)。

无论产生多少幻相,全是虚幻,全是什么实物都没有产生,全是无生,全是假的,全都不是真谛。然而,由于无明邪见,妄想执著,认假作真,这就是经文里说的“计著邪谛”。计著邪谛会怎么样啊?就会“五阴集聚”,此邪见凝聚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五阴。色,会死掉的色身;受,痛苦的感受;想,妄想色身不灭;行,色身却在不可阻挡地逐渐变灭;识,业力种子库,轮回的根本,随业再生新的色身而受报。于是,就依因果律幻现出一个六道轮回的大苦海。色身没有离开四大造色的范畴,四大造色本来无生,由于计著邪谛,从而色身生生不息苦海无边,而沦为色身有生——“四大造色生”。

【大慧,识者,因乐种种迹境界故,余趣相续。】

四大本不生,造色如幻影,似有踪迹,并无实物,故称“迹境界”。八识乐着种种迹境界,眼识乐色,耳识乐声,鼻识乐香,舌识乐味,身识乐触,六识乐法尘,七识乐自我,八识乐轮回。因为乐着种种迹境界,所以于余趣(六趣、六道)中生死不息,相续不断。

【大慧,地等四大及造色等,有四大缘,非彼四大缘。所以者何?谓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,无性,大种不生。大慧,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和合生,非无形,是故四大造色相。外道妄想,非我。】

《金刚经》多有“所谓、即非、是名”三层句式,今用这三层句式来诠释这段经文的“四大造色、四大缘、和合生”。“地等四大及造色等”——所谓四大造色。“有四大缘”——即非四大造色。(四大本不生,因有四大缘,才幻现造色。故“即非四大造色”。)“非彼四大缘”——是名四大造色。“所以者何”——为什么这么说呢?为什么把“非彼四大缘”说成“是名四大造色”呢?请看下文:

“谓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”——所谓“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”四大缘。“无性”——即非四大缘。(四大缘都无实性可得,故曰“即非”。) 这里的“无性”,即前文的“非彼四大缘”。四缘无性,四大本真,那就是“是名四大造色”了。“大种不生”——是名四大缘。(大种本不生,仗缘才幻现,故曰“是名”。)

“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和合生”——所谓四大缘和合生。“非无形”——即非和合生。(这里的“形”是略称,指“性、形相、处所、作方便”四大缘。)四缘和合后便无四缘,而今“非无形”——并非没有四缘,那就是“即非和合生”了。“是故四大造色相”——是名和合生。(四大本不生,和合而幻现,故曰“是名和合生”。)

“外道妄想,非我”——外道妄想执著,认假作真,认虚幻为实有,虽然他们也说四大、也说四缘、也说和合,但却并非如我所说。

【复次大慧,当说诸阴自性相。云何诸阴自性相?谓五阴。云何五?谓色受想行识。彼四阴非色,谓受想行识。大慧,色者,四大及造色,各各异相。大慧,非无色有四数,如虚空。譬如虚空过数相,离于数,而妄想言一虚空。大慧,如是阴过数相,离于数,离性非性,离四句。数相者,愚夫言说,非圣贤也。】

这段经文是说诸阴自性相。什么是诸阴自性相呢?是说五阴。哪五阴啊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五阴中有四阴没有“色”相,那就是“受、想、行、识”,称为无色四阴。所谓色阴,包括四大及其所造色。四大各有各相,所造的色相,各各不同,无量无边,无法用数量表达。“受、想、行、识”无色四阴,也不是用数量上的“四个”能说清楚的,其性质有如虚空,虚空是超越了数量的,非一非异,不可用数量分别来诠释虚空。然而愚夫妄想分别,说虚空是一。如同虚空超越数相,五阴同样超越了数相,远离数相,远离性非性,远离四句。五阴的数相,是愚夫的言说(或者说,是对愚夫言说),并非圣贤的言说(或者说,并非对圣贤言说)。

【大慧,圣者如幻种种色像,离异不异施设。又如梦影士夫身,离异不异故。大慧,圣智趣,同阴妄想现,是名诸阴自性相,汝当除灭。灭已,说寂静法,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。大慧,说寂静时,法无我见净,及入不动地。入不动地已,无量三昧自在,及得意生身,得如幻三昧。通达究竟力、明自在,救摄饶益一切众生。犹如大地,载育众生,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,亦复如是。】

报身的光明相,报土的庄严相,圣者显现的这些种种色像,也是如幻显现,非一非异,不可用数量分别来诠释。就像梦中显现的士夫身幻影,不存在“一个、多个”之概念。圣智之趣向,大愿所感招,清净、光明、庄严,然而,这也同于前述五阴虚妄幻现,同于前述“诸阴自性相”,你们不可妄执此类相,应当除灭这样的妄执。除灭对于清净、光明、庄严种种色像的妄执之后,宣说不生不灭的寂静之法,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,进而断除一切佛刹之中的诸多外道邪见。说寂静法时,法无我之正见清净圆满,从而证入不动地(八地)。入不动地之后,证成无量三昧自在无碍,得意生身,并得如幻三昧,通达究竟力、明自在,从而能救拔、摄受、饶益一切众生。大地厚德载物,能够承载养育一切众生。大菩萨普遍济度一切众生,也像广博恢弘的大地一样。

【复次大慧,诸外道有四种涅槃。云何为四?谓性自性非性涅槃、种种相性非性涅槃、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、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,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,非我所说法。大慧,我所说者,妄想识灭,名为涅槃。】

诸外道有四种涅槃。有哪四种啊?简单地列于下:一、性自性非性涅槃。简单地看,这是说性。二、种种相性非性涅槃。这是说相。三、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。既说性,又说相。四、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。第一种:“性自性”——性质的自身特性。“非性”——没有实性。性质的自身特性没有实性,不外乎因缘所生。能够觉知到,性质的自身特性没有实性,就是涅槃。第二种:“种种相”——各种各样的事物形象。“性非性”——也有实性,也没有实性,都不外乎因缘所生。能够觉知到,形象本身亦有亦无,就是涅槃。第三种是说,种种事物,其自身的形象及其性质,都没有实性,都不外乎因缘所生。觉知到相及性都没有实性,这种觉知就是涅槃。(其实,有这个觉知在,恰是妄想。)这三种不外乎说性说相,尽管各自言之凿凿,也都不外乎说因说缘。他们说的是“因缘性”。再看第四种。“诸阴”,是指五阴。“自共相”,自相、共相,即同相、别相。“诸阴自共相”,即五阴的自相与共相。如色阴、受阴,各有其自相。如四阴合成心法之相,五阴共同合成一个活生生的身体之相,就是共相。“相续流注”,即生灭相续迁流不息,新陈代谢,头出头没,也就是勃勃生机。“相续流注断”,就是生机断灭了。生机断灭,也就是死了。头出头没断灭,是说死了就完了,这是典型的断灭论。死了就完了么?不会的,还要随业受报,再入轮回。第四种——死了就是涅槃。该外道认为,生于自然,死了就回归自然,这种回归,就是涅槃,他说的是“自然性”。外道的四种涅槃,不出“因缘性、自然性”的范畴。《楞严经》反复强调“非因缘性、非自然性”,是对外道邪见的反复破斥。

上述四种涅槃,是诸外道所说,不是我所说。我所说的涅槃是——“妄想识灭”,名为涅槃。外道四种涅槃,都不是涅槃,都是妄想的认识。熄灭此等种种妄想识,才可名为涅槃。这里“灭”非为断灭,而是彻底转变之意,是彻底断除妄想分别,一切分别识灭,真如智慧则生,是为“妄想识灭”。“妄想识”是指什么呢?从五法的(名、相、分别、正智、如如)角度,是指五法的第三。从三性(遍计所执、依他起、圆成实)的角度,是指三性的第一。从八识的角度,是指第六识。

这一段,佛说涅槃,只说了第六识熄灭,那么,是不是八识也熄灭呢?接下来大慧菩萨正是从这个角度发问的,请看下文。
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不建立八识邪?佛言:建立。大慧白佛言:若建立者,云何离意识,非七识?佛告大慧:彼因及彼攀缘故,七识不生。意识者,境界分段计著生。习气长养藏识,意俱,我、我所计著思惟,因缘生。不坏身相藏识因,攀缘自心现境界,计著心聚生,展转相因。譬如海浪,自心现境界风吹,若生若灭,亦如是。是故,意识灭,七识亦灭。】

大慧问:世尊,您不是对我们说,有八个识么?佛说:是的,我的确说有八个识存在。大慧接着问:如果有八个识存在,那么为什么您只说离第六识即为涅槃,而不说离其余七个识呢?应是诸识灭尽方为涅槃呀!

佛回答大慧菩萨说:“彼因及彼攀缘故,七识不生”——因为第六识是妄想分别,是其他识之因;第六意识又会攀缘其他识而致识想相续不断。识想相续不断,则轮回不止,苦海不熄。所以,假若第六意识熄灭荡尽,则意味着其余诸识都无从得生了。

“意识者,境界分段计著生。习气长养藏识,意俱,我、我所计著思惟,因缘生”——第六意识,就是对种种境界而生的分别计著。此分别计著又成习气,而返熏藏识,即,现行复熏种子。第七末那识则恆审牢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,第六意识依于第七末那识,也就是两者相依,共起作用,从而生起我及我所妄见,生起种种计著分别,七识之身就以此因缘,而辗转得生了。

“不坏身相藏识因,攀缘自心现境界,计著心聚生,展转相因譬如海浪,自心现境界风吹,若生若灭,亦如是”——藏识则不生不灭。所谓的妄想分别,是以藏识为根本因,对自心所现之种种境界攀缘计著,妄想分别之心便此集聚得生。所以,第八阿赖耶识与前七识,尤其与第六意识之间,展转相因,就如风吹大海而起波浪一样,如此而八识之间互为关联,相生不息。

“是故,意识灭,七识亦灭”——由于他们之间互为关联,而其中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又是最能攀缘之识。所以说,第六识灭,其余诸识遂灭。

所以,修行之关键,在于去除妄想分别。僧璨大师曾说: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真正修证,必然要打破一切妄想思维。心中心法就是这样:不在第六意识上作文章,而是通过咒语秘密作用于第八识,从而彻底打破妄想分别,以证本来涅槃。其他法门亦复如是,通过必要的闻思后,无不需要行起解绝,才能够彻底掀翻窠臼,就路归家。

又,一旦打破妄想,就会了知,本无妄想可破,一切本来是幻,本来涅槃。八识之所以可以熄灭,就是因为八识本不曾生,一切心识,本就了不可得,此生彼灭,俱是戏论。

接下来世尊又用偈颂的形式把上面的意思再次表达出来:

【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 此灭我涅槃】

为了便于理解,先把这四句偈子调整一下顺序:“我涅槃,不性、所作及与相;妄想尔焰识灭,此我涅槃。”前二句指的是外道的涅槃,后二句是佛所说的涅槃。这四句是说:我所说的涅槃不是外道说性、说相,不是因缘、自然性所造作的涅槃;依妄想而建立的所知障之识,即第六识灭却,才是我所说的涅槃。

 

【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 为识之所依】

“意”指意根。“身”指七识身,即误认前七识为我,误认第八识相分为我所。

这句是说,第六意识是其他识之因,第六识又最善攀缘而致妄想相续,轮回不止;又有意根,也就是第七末那识,牢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成错误认知,此错知亦依靠第六识而得以体现;第六意识与第七末那识就是这样共生作用,而成七识之身。而这一切的主因就是心,即“藏识”。一切都不出此藏识之心,此心乃一切诸识之所依。若悟,则知此心便是大圆觉海,广涵一切而无能出其外;若迷,便覆尘为阿赖耶识,遍藏一切无明习气种子,遇缘就会现行而轮回不息。

【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】

然而此心亦不可得。就像大海,水流若尽,波浪也就不会升起了。我所说之涅槃也是这样:若了证本来无我及我所,一切了不可得,毕竟无心,也就是“水大流尽”,毕竟了不可得,还有什么可攀缘呢?这样而永离妄想执着之攀缘。不攀缘计著,就是第六意识真正灭尽。那么种种妄识也就无以为生了,这就是涅槃。

那么这妄想执着具体有哪些?世尊接着又进一步深入说明了“妄想自性”。

首先我们先要明白“妄想自性”与“妄想”的差别,我用一个比喻为说明这个差别,就比如水果是妄想,那么苹果、西瓜、桃子、梨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妄想差别;而妄想自性就好比是水果的属性,比如甜性、苦性、涩性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妄想自性的差别。

接下来,我们来讲讲什么是妄想,什么是妄想自性,五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,想是其中之一,它也是心的一个功能属性,但它前面有了一个定语叫妄,就成了坏东西了,什么是妄呢?妄就是对缘境的妄计执著,因为这个妄计执著而产生的想像就叫做妄想。没有这个“妄”“想”当下就成了妙用,所以说:不需求真,只须息妄。由于所缘的尘境不同,妄想就有千千万万种,我们凡夫每时每刻都没停止过,为什么呢,就是因为我们有“妄”这个前提,并已变成了习性,虽然妄想千万种,但可以归为下文所说的十二类。

好了,把这个说明白了以后,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:

【复次大慧,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。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,善分别,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离妄想,到自觉圣,外道通趣善见,觉摄所摄妄想,断缘起种种相、妄想自性行,不复妄想。】

“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”——“今当说”就是“现在应该为你说说”。“妄想自性”是说“种种妄想的各自的性相”。“分别”是“不同”,“通相”是“相同”。这句的意思就是:“我再向你说说种种妄想的不同与相同之处”。

“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,善分别”——如果能够善于分辨种种妄想的相同与不同性相。

“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离妄想,到自觉圣,外道通趣善见,觉摄所摄妄想,断缘起种种相、妄想自性行,不复妄想”——那么你跟其它的大菩萨就能够远离妄想,圆证自觉圣智及趣,就能善见外道通趣,也就是说能够一眼看透外道的性相,觉悟能摄所摄皆是妄想,断除种种妄想自性因缘和合所现行的幻相,不再妄想分别。

接下来开始讲解什么是妄想自性分别通相:

【大慧,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?谓言说妄想、所说事妄想、相妄想、利妄想、自性妄想、因妄想、见妄想、成妄想、生妄想、不生妄想、相续妄想、缚不缚妄想,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。】

佛告诉大慧菩萨,妄想自性一共有十二种,它们是:说妄想、所说事妄想、相妄想、利妄想、自性妄想、因妄想、见妄想、成妄想、生妄想、不生妄想、相续妄想、缚不缚妄想,这些就是所谓妄想自性的同与不同之外。别相我们知道有十二种了,那通相是什么呢?其实它们都是妄想,本不可得,这就是它们的通相。下面开始逐一解说:

【大慧,云何言说妄想?谓种种妙音、歌咏之声,美乐计著,是名言说妄想。】

所谓的言说妄想就是对种种美妙的声音、歌咏和优美的音乐等等,妄计为有实性可得并执著不舍,而产生贪爱的虚妄想像,是为言说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所说事妄想?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,依彼而生言说妄想,是名所说事妄想。】

所说事妄想就是:认为如同言说所说的,实有圣人之智慧所证的诸多事相,即认为实有圣人所证,依这种妄计执著并产生虚妄的言说,这是所说事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相妄想?谓即彼所说事,如鹿渴想,种种计著而计著,谓坚湿暖动相,一切性妄想,是名相妄想。】

相妄想就是:如渴鹿看见阳焰就会妄计为水一样,对于圣人所说之种种事境,遍计而执,认为实有地水火风之四大种,并执着分别,认为四大种实有坚湿暖动的实性,而产生一切诸法皆有实性的妄想,是名相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利妄想?谓乐种种金银珍宝,是名利妄想。】

利妄想,就是认为种种金银珍宝实有可得,实有利可得而贪求不舍,是为利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自性妄想?谓自性持此,如是不异恶见妄想,是名自性妄想。】

什么是自性妄想?妄计诸法各有自性特点,如牛有牛之特性,与马截然不同。如此而牢执诸法各自不同,横生分别计著而不舍。这样的见解无异于外道的恶见妄想,是为自性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因妄想?谓若因若缘,有无分别,因相生,是名因妄想。】

因妄想,就是对于因缘所生之法,产生有无的妄计执著,并虚妄认为万法实有诸因而得生,是为因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见妄想?谓有、无、一、异、俱、不俱,恶见,外道妄想计著妄想,是名见妄想。】

见妄想,就是有无、一异、俱不俱这些二边恶见结论,这些实则是外道横生出来的妄想计著所立的妄论,是为见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成妄想?谓我我所想,成决定论,是名成妄想。】

成妄想,就是妄计我及我所为最究竟的理论并执著不舍,是为成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生妄想?谓缘有、无性生计著,是名生妄想。】

生妄想,就是妄计一切法不是缘自有得生、就是缘自无而得生,妄执实有诸法得生,这就是生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不生妄想?谓一切性本无生,无种因缘生无因身,是名不生妄想。】

不生妄想就是:认为一切法本质是无生,是自然存在的,不存在因与缘生的问题,这是不生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相续妄想?谓彼俱相续如金缕,是名相续妄想。】

相续妄想,就是妄计万法都互为因缘而生,彼此相生相续,没完没了,就像金线织布,丝缕相连不断,对此执著不舍,是相续妄想。

【大慧,云何缚、不缚妄想?谓缚不缚因缘计著,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,是名缚、不缚妄想。】

缚、不缚妄想,就是妄计实有烦恼系缚,实有出系缚、实有得解脱,如人可受绳索束缚,也可使用方法解脱所缚。是为缚、不缚妄想。

十二种别相说完了,前面说“妄想”就是它们的通相,接下来又对这个分别通相做进一步的总结说明:

【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,一切愚夫计著有无,大慧,计著缘起而计著者,种种妄想计著自性。】

妄想有二层含义,“妄”是妄计执著,对什么妄计执著呢,就是对有或无妄计为有实性,并牢牢执著,“想”是在“妄”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一层的虚妄想像,如果说“妄”只是错误的认知的话,那“想”就是具体的错误行为了。所以佛在这里总结说:对于这些妄想的种种性相,无非都是:愚痴凡夫妄计执著缘起而生的尘境为实有或者实无,而生种种妄想分别。

下面是对总结的比喻说明:

【如幻示现种种之身,凡夫妄想,见种种异幻。大慧,幻与种种,非异非不异:若异者,幻非种种因;若不异者,幻与种种无差别;而见差别,是故非异非不异。是故大慧,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如幻缘起妄想自性,异不异,有无,莫计著。】

比如用幻术示现种种幻化之相,凡夫妄计执著,虚妄想像所见的种种幻相都不是幻化而是实有的。大慧,幻化与种种幻相其实是非异非不异的:如果两者为异,那么幻化便不是种种幻相的成因了。如果两者不异,那么幻化和现前的种种幻相,便应该无差别了,可是我们所见,如幻之境是千差万别的。所以我说它们“非异非不异”。因此大慧你和其余菩萨,一定不要妄计如幻缘起的诸法自性为有为无、为异为不异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

【心缚于境界 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 平等智慧生】

    心被六尘境界所系缚,正智随之迷转,才成为妄觉妄想。其实本没有六尘境界,也没有被境界所束缚的心,更没有系缚与解脱,三自性也是方便说。一切本不生灭,本无垢净,本不增减。证到这无所有处,万法不立,则妄想本来就是清净,境界即是寂灭,凡圣无别,智愚不二。这种心态与见地,就是“平等智慧生”。

【妄想自性有 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 缘起非妄想】 

这四句是正显实理,意思就是:愚痴外道依于遍计所执,而妄想诸法实有自性。然而若从依他起性观察,则缘起性空,诸法本无自性可得。是因为众生颠倒妄想,所以才妄认实有能所取舍。若了缘起性空,一切诸法皆为幻现,而本质无所有,便不再颠倒妄想。

【种种支分生 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 妄想则不成】

这四句偈是比喻,意思就是:

见诸法种种支分差异,若了知这些无不是幻,则种种差异之诸法便不成立。见种种外境尘相,若了知这些都是妄想,实相无相,则种种事相亦非真实成立。这样就不会再随境攀缘流转而颠倒妄想丛生。

【彼相则是过 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 于缘起妄想】

如果认为实有诸相,这是错误知见,是从心而生起之束缚。缘起之诸法,不出自心,本来是幻。愚痴凡夫则不知觉,认诸缘起为实有,因此,遇诸幻境,更增妄想分别。

【此诸妄想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 于缘起妄想】

所以此妄想计著,也是因缘和合而生,也是缘起之法。因此,遍计所执与依他缘起本来不二。然而愚痴凡夫,见诸缘起之法,又攀缘而相续产生生种种妄想分别。所以,遍计所执与依他缘起又是非一。

 

【世谛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 断则圣境界】

对于诸法真相,有愚痴凡夫之世俗谛见和圣智境界之第一义谛。诸佛说法,是用第一义谛来破除愚痴凡夫之世俗谛见。若世俗恶见已破,则圣谛亦不须立。这是佛法的可贵之处。

第三种见是外道之无因论邪见,他们自诩与世俗谛圣谛义都不同,实则拨无因果,落入断灭,与世俗谛并无不同。

愚痴凡夫和外道,皆因颠倒妄想而落恶见边见。一切之根源无非是妄想分别。

若能断除妄想分别,便证不垢不净,无凡无圣,这是真正的第一义谛,也就是断妄即真。

下面世尊又用四个比喻来说明妄想与缘起非一非异的关系:

【譬如修行事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想相如是】 

就好比是修行之事(这里“修行”泛指一切禅定等事行),需先制心一处而入禅定,然后在禅定中起观而现种种观相,实则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这种种所观之相。

妄想相也是如此,愚痴凡夫因为颠倒妄想而见实有种种法相,实则妄想和所妄想之相都是无,这一切无非幻化所现。

【譬如种种翳 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 缘起不觉然】 

就好比是:由于眼病而看到种种的色相,因而错认这种种的色相都是实有;若眼病痊愈,那么这些错认的色相也会消失。愚痴凡夫之妄想也是这样。由于不觉,所以才认缘起诸法为实有。如果颠倒妄想病痊愈,就会了知诸法本空,一切是幻。

【譬如练真金 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 妄想净亦然】

就好比是:去除杂质提炼真金,乌云消散显现晴空一样,断除妄想体露真常也是这样。

【无有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 悉由妄想坏】

依智者所见,既无实有的妄想自性,亦无可得的缘起之法。诸法本空,愚痴凡夫由于妄计执著,才会产生建立、诽谤这种坏圆成实性的断、常邪见。

【妄想若无性 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 有性无性生】

如果妄想没有实性,而说实有诸法缘起,这是矛盾的,因为妄想是对无实性的幻相妄计为实,从而生出有、无等二边恶见。所以不应此假而彼真,而应是一真一切真,一假一切假。

【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】 

因众生之遍计所执,所以与之复说缘起性空之理(依他起性)。但是愚痴凡夫颠倒妄想习气犹甚,所以听到缘起等说,又会对这些名相认假作真,执着缠绕,而复生新的相续妄想。

【究竟不成就 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 是名第一义】

究其根本,竟其本来,则妄想相空,缘起理无,一切都是梦幻设施,是则灭度一切妄计执著、虚妄想像。一切妄想除灭,然后便得回复圣智清净,是名为第一义。

【妄想有十二 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 彼无有差别】 

虽说妄想自性有十二种,缘想自性有六因,但依自觉圣智而见,这些都是方便法,实则没有差别。若执以为实,便成所知之障,而堵塞悟门。

【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 不越于如如】

虽然是方便,但五法、三自性之方便,实为一究竟真实之显现。

修行人应了知:此五法三自性亦各有方便用处,应当了知其中各个深意,知道如何依据这些指引去修证,而避免走入歧途。

如果能这样深了方便,而又不废方便,便是不离于真如。

【众相及缘起 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 从彼缘起生】

种种相,及因缘和合、缘起性空之理,若认假作真,执以为实,就是妄想。

所以这十二种妄想之相,无不是因缘和合,故说“种种妄想相,皆从缘起生”。两者是相辅相连的。

【觉慧善观察 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 云何妄想觉】

若以自觉圣智善自观察,则能了知,本质上既无缘起亦无妄想,更进一步说,圆成实性亦是无。还说什么原来有妄想,而需要远离而觉悟呢??

【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 清净圣境界】

依于遍计所执,而建立依他起及圆成实性二种自性。若妄想颠倒,则种种诸法无不实有,处处分别障碍;若圣智谛观,则一切如幻,本不曾生,本来清净,无处不是圣智境界。

【妄想如画色 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 则依外道论】

这就如同画师分布诸色彩而成就画像一样。众生因为遍计所执而成缘起之诸法,反过来,缘起诸法,又如同种种景相能令画师运想分布色彩一样,而令众生相续遍计所执。这一切之关键,都在于妄想之心。如果说诸法不从此妄想之心而得生,那就是妄计诸法实有或者实无,而落外道邪见了。

【妄想说所想 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 如是则为成】

“妄想”是指能妄想的遍计所执性,“说所想”是指所说的依他起性,这二种性如同能见、所见一样和合而生。遣离这二种虚妄之性,则当下本自圆成。

 

本门概要:

 

本门先从大慧菩萨为利益学人,向佛请示修行渐次的四果差别开始,世尊详细开示了三种初果,并略讲了其余三果,为了纠正二乘的得少为足,佛又开示了二种觉相,为明起用又开示了四大造色及五阴性相。最后为使学人圆证菩提,世尊又通过破妄显真详细开示了涅槃寂静。

本门的重点主要是在最后的破妄显真部分,尤其是最后的一个长偈,一扫而空直指心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