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。世尊,云何一切法刹那?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】
上一门佛说诸佛如恒河沙之比喻,以显法身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之德。这一门大慧又问一切诸法刹那坏灭之相。“刹那坏相”,指一切诸法,一直在刹那的相续变异转坏。
【佛告大慧:一切法者,谓善、不善、无记,有为、无为,世间、出世间,有罪、无罪,有漏、无漏,受、不受。】
“善、不善、无记”:这里“善”指世间法中的顺理益人之法;“不善”即违理损人之法;“无记”就是无可记别, 不属于善法或不善法。
“有为”:“为”者造作之义,有造作谓之“有为”;无因缘造作谓之“无为”。
“世间、出世间”:三界迁流,为“世间”法;涅槃解脱,名“出世间”法。
“有罪、无罪”:涉于身口意三业,总背于理者,谓“有罪”;不涉身口意三业,不损己、不恼他者,谓“无罪”。
“漏”者,烦恼。一切世间之事,尽为“有漏”法;离烦恼者,名“无漏”法。
“受”:领纳所触之境;“不受”:心意解脱,而不取受一切法。法华经云:“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诸漏心得解脱”。
佛告诉大慧:所谓“一切法”者,有善法不善法……等如上种种的类别。
【大慧,略说,心意意识及习气,是五受阴因。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,凡愚善不善妄想。大慧,修三昧乐,三昧正受,现法乐住,名为贤圣善无漏。】
“五受阴”:具体包括色受想行识。“色”指我所能看到的有形物质;“受”指领纳所缘,如,觉苦、觉乐以及不苦不乐等;“想”就是取所领六尘之相,之后而产生的各种想法;“行”指造作,比如善行、恶行;“识”是了别的意思,由此心“识”之所集,才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等。此五阴和合,而成人我之身。
“现法乐住”:指究竟地法尔本来如是,一切现成,不假造作,天真独朗,这时得大自在安乐,无进无退,所以是“现法乐住”。
大慧,一切法广说无尽,略说则:心意意识(也就是八识)及习气(指无明),是五阴积集而成的根本原因。愚痴凡夫由于八识和无明习气的长养,而五阴聚集,继而妄生善与不善、有罪无罪等诸多妄想。这属于有漏之法。
“修三昧乐,三昧正受,现法乐住,名为贤圣善无漏”——贤圣智者,或善修三昧法乐而得寂静,或以正知见的不受一切受、深入修证而得种种三昧安定,乃至于证得究竟解脱大自在而不退转,这都是圣贤者所修的无漏、无业法。
【大慧,善不善者,谓八识。何等为八?谓如来藏名识藏,心,意、意识及五识身,非外道所说。】
大慧,善与不善法等一切诸法,即是八识。其中,能分别善与不善之心,是八识之见分;所缘之善与不善相,是八识之相分。也就是说,一切诸法,皆不出八识所现。
那么什么是八识呢?如来藏本来清净,因被妄识染覆,而名为“识藏”,即第八阿赖耶识,简称“心”;“意”指第七末那识;“意识”指第六意识;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识。
这与外道见不同。外道不了一切诸法不出自心,不能回归于如来藏根本,所以落于种种意识揣摩,而心外取法。
【大慧,五识身者,心、意、意识俱。善不善相,展转变坏,相续流注,不坏身生亦生亦灭,不觉自心现。次第灭、余识生。形相差别摄受,意识五识俱相应生,刹那时不住,名为刹那。】
大慧,人我之身可以缘外境而生色声香味触等五种了别,即前五识。五识再加第八识之心、第七末那识之意、第六意识,俱来加入,互为因果,如是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,周而复始,所以会有善、不善等相,变化无常。即便表面上是稳定的,实际也一直在持续的微细变异。
但是八识识藏之体——如来藏不生不灭,所以正可以外现如上种种的生灭变异,无有休止。众生愚痴,不了诸法之生住异灭,实是自心所现。实则八识之间互为因果,辗转影响,就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样,一浪接一浪,连绵不断,此生彼灭,变化多端。一旦境界风吹拂心海,即,但凡前五识任何一识遇缘而了别,第六意识均与之相应而起,对形相声香等加以分别判断,这就是“意识五识俱相应生”,“摄受”“形相差别”。这些了别以及比较分别等六种识,一直在随时的变异。这样不停的变异就形成了“刹那”。
也就是说,“刹那”通常指微小的时间相。而时间则是通过感受得到的变化区别而体现的。随着外境的变化,具体到最微细的、可以察觉的六识变化之相,就形成了“刹那坏相”(实际上八识一直在微细隐幽持续的变异,即“相续流注”,待六识出现变异相已经很粗了)。
【大慧,刹那者,名识藏如来藏、意俱,生识习气刹那。】
所以说,所谓刹那,就是六识之变异,而六识变异的背后原因则是七、八二识。第八含藏识、第七末那识恒执有我,两者共同作用,导致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,相续不断的攀缘分别,此生彼灭,相续变异,所以令凡夫产生所谓的“刹那”妄想。
也就是,第七识和第八识才是“刹那”的始作俑者。如临济祖师说:“但看棚头弄傀儡,抽牵全藉里头人”,其中最关键的“里头人”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,而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,恒执有我,起到了传输、“抽牵”的作用,故此才有外面木偶戏的灵动变化。
【无漏习气,非刹那,非凡愚所觉。】
“无漏习气”:就是指无漏种子,是菩提之因种。相对于有漏业种子而言,称为无漏种子。
而无漏种子则非刹那生灭变异。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诸有情无始时来,有无漏种,不由熏习,法尔成就”。也就是说,无漏种智是众生本具的,非后天修行熏习而成,故非“刹那”之因。
无漏种子本具,就决定了若众生因缘成熟,发心求解脱者,最终必定会觉悟解脱。一旦觉悟解脱就会发现,本来一切圆满,所谓八识、刹那等,都是误会和虚幻。此“无漏习气非刹那”之深义,非愚痴凡夫所能觉。
【计著刹那论故,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,以断见坏无为法。大慧,七识不流转,不受苦乐,非涅槃因。】
愚痴凡夫妄想执着实有刹那,而不明白一切法之刹那变异,本是虚幻,本无刹那变异。他们如此肯定“刹那”缪见,接着就会认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、无法把捞的,那么无为解脱之法必定也是如此,大家都不可能真正解脱。所以这样的见解实际是断灭、败坏佛法,否定了不生不灭。
而小乘圣者则认为,如果压伏前七识不流转,不受一切苦乐,就会证到涅槃。实际这样的修法并非涅槃之因。
这里提醒了我们,凡夫所讲的“刹那”变化实际是断灭见,有这样见解的人通常嘲笑佛法,不相信解脱道,实在愚痴可怜。又有佛门同仁对《金刚经》所说“如梦幻泡影”作断灭想,他们把压灭念头或入无想定误认为是涅槃解脱,这实际也是否定了如来藏,毁坏了佛法。
如禅宗公案里,圆悟和尚初在沩山时,一日真如和尚问他:“如何?”悟云:“起灭不停。”如曰:“可知是博地凡夫!”由此可知,真如禅师慧眼如炬,明白告诉圆悟和尚:对治心识的起灭不停,令之压伏不起,这是小乘断灭见修法,并不能证到真正的涅槃。
【大慧,如来藏者,受苦乐与因俱,若生若灭,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,凡愚不觉,刹那见,妄想熏心。】
“住地”:即烦恼惑之所依处。“四住地”即欲爱住地、色爱住地、无色界之思惑,以及见一处住地,也就是三界所共具之见惑。所以此四住地烦恼,又称一切见、思烦恼惑,或者枝末无明。而“无明住地”则是根本无明惑。无明住地烦恼和四住地烦恼,也共称为“五住地烦恼”。其中最关键的是无明住地烦恼,它是其余烦恼之根本所依。在本经译者——求那跋跎罗所译的另一部经典《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中就提到:“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。若无明住地断者,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,如是一切烦恼、上烦恼断过恒沙等。”
这段大意为:大慧,如来藏才是根本,它是一切苦乐感受之因。愚痴众生由于无明遮盖,而将大好清净如来藏惑覆为第八阿赖耶识,继而生起四住地一切见思烦恼。他们认假作真,认为实有生灭,实有“刹那”变异相,这实际都是妄想熏心所导致。
这里“无明住地所醉”的“醉”,指沉沦生死的凡夫众生像喝醉的醉汉,醒来就会恢复正常,那时就会明白,所谓迷悟、垢净全是虚幻,如来藏本自清净,不受垢染。醉者,就是恢复正常是必然的,早晚的事。
【复次大慧,如金、金刚、佛舍利,得奇特性,终不损坏。大慧,若得无间有刹那者,圣应非圣。而圣未曾不圣,如金、金刚,虽经劫数,称量不减。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,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?】
接着上段如来藏开示,佛告大慧说:大慧,究竟的真如实相就好比金子、金刚石、佛舍利,具有坚固精真、无能毁坏的特性,这是本来具有,并非通过冶炼才产生的。假如真的一直有刹那刹那变异存在的话,那么“圣者”就不是圣者了。而圣者的确是圣者,圣者也没有不圣过,就如金子、金刚,即使经历多劫之数,其金依然坚精不减一样。圣者所具有的自觉圣智也是如此,这是你我本具的,不增不减,不垢不净。
为什么凡愚之人不能善解佛法的甚深密意言说,而固执的认为一切外境、内念都是刹那刹那变异的呢?
【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,得成正觉。何等为六?佛告大慧:波罗蜜有三种分别,谓世间、出世间、出世间上上。】
大慧又问佛,世尊您说满足六度波罗蜜就能成自觉圣智的正等正觉,这是指哪六种波罗蜜呢?佛告诉大慧:六波罗蜜(即六度)有三类,即世间波罗蜜、出世间波罗蜜、出世间上上波罗蜜。
【大慧,世间波罗蜜者,我、我所摄受计著,摄受二边,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,满足檀波罗蜜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亦如是,凡夫神通,及生梵天。】
凡夫妄计执著我、我所,认假作真,从而生种种取舍,着二边邪见。他们为了追求种种受生之处,而贪恋耽着于色声香味触,为此而遍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如此行业就会得凡夫神通,或者得生梵天。
由于他们希求感官爱欲,贪恋受生果报。这样的六度,只是世间波罗蜜,至多得世间善果。
【大慧,出世间波罗蜜者,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,行六波罗蜜,乐自己涅槃乐。】
大慧,出世间波罗蜜者,乃声闻缘觉厌离生死,欣趣涅槃所行的六波罗蜜。他们修行六度,是为了断世间享受之乐,唯取自身出离寂灭之乐,故称之为出世间波罗蜜。
【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,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,不生妄想。于诸趣摄受非分,自心色相不计著。为安乐一切众生故,生檀波罗蜜,起上上方便。】
大慧,出世间上上法的六度,就是诸佛菩萨了知一切分别、能所取舍都是唯心所现的妄想,所以远离二边邪见,远离妄见分别。于六道随缘显现,摄受教化众生,而不被外境迷惑,不作度众生想。
诸佛菩萨为利乐有情,令之安心故,于本无众生可度处,方便布施、度化一切众生,这就是出世间上上之檀波罗蜜——布施。
【即于彼缘,妄想不生戒,是尸波罗蜜;即彼妄想不生忍,知摄所摄,是羼提波罗蜜;初中后夜,精勤方便,随顺修行方便,妄想不生,是毗梨耶波罗蜜;妄想悉灭,不堕声闻涅槃摄受,是禅波罗蜜;自心妄想非性,智慧观察,不堕二边,先身转胜而不可坏,得自觉圣趣,是般若波罗蜜。】
接上文的六度:
于种种境界不生妄想分别,是为自性清净戒,即尸波罗蜜——持戒。
于种种妄想,了知本无妄想,本无能摄所摄,自性无苦,一切诸法本不曾生,谈何忍辱?即得无生法忍,即羼提波罗蜜——忍辱。
于初中后夜,虽然也随顺方便而精勤修行,但并不做精进想,并不妄想分别、认假作真,是为真精进,即毗梨耶波罗蜜——精进。法句经云:“若起精进心,是妄非精进。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”
于妄想悉灭时,亦不断灭,不堕声闻耽着涅槃寂乐之见,是为禅定,即禅波罗蜜。
于诸妄想,了觉唯是自心所现,实无妄想,亦无一法可得。以般若智慧洞察诸法本质,不落二边邪见。由先前的业力色身,转为金刚不坏之胜妙法身,也即,彻证人法无我,彻证自觉圣趣,是般若波罗蜜——智慧。
由此可知,六度者,都是度自心妄想之方便。“波罗蜜”是到彼岸之意。一念愚,即此岸;一念智,则销尽彼此岸头,全无往来踪迹,春去秋来,三界十方,何处不归家?是为真正之智慧彼岸。
所以,般若波罗蜜多者,即非般若波罗蜜多,是名般若波罗蜜多;所谓自度度人,亦无非水月道场,转幻化轮。因此,若执六度为实,则“六波罗蜜”亦应度尽。是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。佛告大慧,此即波罗蜜真实义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空无常刹那。愚夫妄想作,如河灯种子,而作刹那想。
刹那息烦乱,寂静离所作,一切法不生,我说刹那义。】
这段是说“刹那”的体相:刹那者,其体本“空”,其相“无常”。愚夫妄想计著无常变异相为实有,如河之流,如灯之焰,如种子生芽等现象一样,念念转变,他们就认为的确实有“刹那”。
假如顿息狂想烦乱之心,歇下妄想,当体寂静,则远离能作所作,就会了知,一切诸法本就未曾生灭过,更谈不上诸法相的无常变异,所以本就没有什么刹那。这就是我说的刹那真义。
【物生则有灭,不为愚者说。无间相续性,妄想之所熏,
无明为其因,心则从彼生。乃至色未生,中间有何分?
相续次第灭,余心随彼生,不住于色时,何所缘而生?
以从彼生故,不如实因生,云何无所成,而知刹那坏?】
这段破刹那妄相,示心境无生:
我并不会对愚者说,一切事物,有生必然有灭。因为一切生灭,以及生灭之间的持续变异,都是妄想熏习的假相。其根本原因是无明。自性本明,众生却妄起一念认明,是为无明之本。一切能、所相对,心法及色等百千诸法,便从此而生,相续流转。实则如来藏本自清净,并无生灭变异。
试想假如色法诸境未生时,我们能去分别什么什么呢?即,我们的心法又体现在哪里呢?既然种种心法此灭彼生、持续不断,那么假如心法不住于色法而独立存在,心法又缘何而生起呢?
所以可知,心法的种种妄想,与种种的色法诸境攀缘相依。既然心法妄想依缘于色法诸境,而色法是前后无际、虚妄不实的,故知心种种法也是虚妄不实、了不可得,并非实有妄想心识得生。
既然实无妄想心法、实无色法可成,又怎么可能实有刹那坏相呢!
【修行者正受,金刚佛舍利,光音天宫殿,世间不坏事。
住于正法得,如来智具足,比丘得平等,云何见刹那。
揵闼婆幻等,色无有刹那,于不实色等,视之若真实。】
就像金刚、佛舍利、光音天宫殿等,这些相对世间诸物来说,是终劫不坏的。修行者之正受也是如此。真正的比丘修行者,住于正法修行,得如来平等正智,这是消弭了生灭去来的,又怎么可以看成是刹那变异呢!
其实,一切诸法,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不实,更不存在刹那变异了。愚痴凡夫却对此不实幻境,认假作真,故而错认为实有刹那变异,而造业受报不止。
本门概要:
本门分前后两节。前一节的关键词是“刹那”,经文先说了世出世间等一切诸法,无非八识所现。所以诸法之刹那,无非八识作用。然后揭示了刹那之性:广说则“刹那非刹那”,指出“刹那者,名识藏”,本“如来藏”;细论则破刹那坏相,示本来无生。
前文呼应百八问的037.【云何刹那坏】,对应百八句005.【刹那句非刹那句】。
后一节的关键词是“六波罗蜜”,经文举例出三类“六波罗蜜”法,详细说明了出世间上上波罗蜜:清净自性,无有此岸彼岸,波罗蜜亦是假名,所谓“波罗蜜,即非波罗蜜,是名波罗蜜”。
后文呼应百八问的050.【几波罗蜜心】,对应百八句068.【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