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说,如攀缘事智慧不得,是施设量建立施设。所摄受非性,摄受亦非性,以无摄故,智则不生,唯施设名耳。
“如攀缘事,智慧不得”:“事”指境界,“攀缘事”就是一切觉知所缘的境界。这句是说,一切觉知、思索、推理、捞取等,都攀缘不到智慧,智慧不容拟议,智慧也不在任何造作里。简单说就是,道不属于知。
“施设量建立施设”:即依众生心,现所知量。
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:世尊,按照世尊所说,智慧是了不可得,是任何思维和觉知所攀缘不到的,所谓的自觉圣智,也只是随顺众生的设施方便。实则并没有能被执著分别的外境,执取分别本身也不可得,并不存在有任何事境能被了别觉知,所以也并不是真有“智慧”得生,所谓的“智慧”只是方便假名而已。
【云何世尊,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,智不得耶?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,智不得耶?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,智不得耶?为极远极近故,智不得耶?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,智不得耶? 】
“智”:注意大慧这里所说的“智”,是指见闻觉知的分别功能。这显然是误解了如来圣智,如来圣智,本自具足,不属知、也不属不知。即便因为聋盲喑哑而不具了知能力,这种不了知亦是一种了知,亦是本体智慧的相用显现。
那么世尊,如果这样的话,如果对诸法之异同,诸法的表象及本质不能够了别觉知,这是您所说的智慧不得吗?
因为诸法的类别特征和本质隐秘而不外显,所以不能够觉知,这是智慧不得吗?
由于山岩、石壁、地水火风等物质的屏障,而不能觉知,这是智慧不得吗?
由于太遥远而不能及,或者太接近而无法取的原因,而不能觉知,这是智慧不得吗?
是由于老迈而功能退化、幼小而发育未成、失明或心识昏冥等,身体功能丧失或微弱,甚至六根不全,而无法觉知,这样是不是也是佛所说的智慧不得呀?
这段可以看出,大慧由“智不可得”的无分别圣智境界,联想到“麻木无知”了。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:如上这些痴呆聋哑等五种不能得知事物真相的情形,算不算世尊所说的“智不得”呢?
【世尊,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,不应说智,应说无智,以有事不得故。若复种种自共相、性自性相隐蔽故,智不得者,彼亦无智,非是智。世尊,有尔焰故智生,非无性会尔焰,故名为智。若山岩、石壁、地水火风、极远极近、老小盲冥、诸根不具,智不得者,此亦非智,应是无智,以有事不可得故。】
“尔焰”:所知的境界或道理。
世尊,如果不能分辨诸法的特征和异同,因而称之为“智不得”,这应该不对。这种情形不应该说是“有智而不得”,而应该属于“没有智慧”。因为他不能够觉知,没有觉知的能力,所以是没有智慧,而不应该属于无分别智、智慧不可得的情况。
其他如种种诸法类别特征和本质被遮盖而不能分辨,这也不能说是有智而不得,这属于外境被遮盖而无法觉知,所以也是无智才对。
世尊,有能被觉知的外界境相和道理,这样才能相待产生能觉的智慧;而假如明明有相待的道理和外境可以被得知,你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发现和觉知,这种“不知道”就不应该是世尊所说的圣人的“智不得”,这种情况明明应该是“没有智慧”。
如果受到山岩、石壁、地水火风、太遥远、太贴近、老迈、幼小、失明或心识昏冥,或者六根不全的等外境的遮盖不显,而无法觉知事物的道理的话,那都不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有智而不得,而是应该说“没有智慧”。因为这种种的情况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有确实的境界和道理,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而没有能力去觉知事物的道理。这种情况应为“无智”。
这段大慧又说,上述五种情形明明是不能够觉知,这应该是没有智慧,而不是圣人的“智不得”境界。这是大慧将智慧误解成了世智辩聪,误认为智慧就应该是遍知一切。比如隔山而看不到山那边的东西,这就属于没有智慧。
【佛告大慧:不如是!无智应是智,非非智,我不如是隐覆说。攀缘事智慧不得,是施设量建立。】
“隐覆说”:就是我不同意你这种联系。什么联系呢,就是由于种种原因,而不能去觉知事物本来的道理,把这种“不知道”和有智无智相联系起来。“隐覆”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知事物原本的道理。
佛告诉大慧:不是这样的!你所说的这五种没有智的情况,实则也是智的相用显现,此“无智”并不是没有智。我不同意你说的“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知道,这就属于没有智慧”。不对,没有能力觉知的无智,也是本具智慧的显用。
“攀缘事,智慧不得,是施设量建立”——我所说的“攀缘事,智慧不得”的言句,是方便说,但并不是上面你所说的意思。
这是佛对大慧的回答,简单总结就是:别误会智慧,不知道并不是无智。道智不属知,也不属不知。道智和知道、不知道没有关系。
【觉自心现量有无有、外性非性,知而事不得。不得故,智于尔焰不生。顺三解脱,智亦不得。】
“顺三解脱”:顺,契合。三解脱,空,无相,无愿。
那么佛所说的“攀缘事智慧不得”是什么意思呢?这段就是详细解释:如果能觉悟一切诸法,唯是自心所现,并没有实质自性,则可了知种种境界毕竟无一物可得。境既不可得,焉有对境的觉知可得呢?所以觉知和不觉知,都非关本具圣智。因为圣者了知一切境界不可得,所以不会攀缘外界追求另外的智慧,圣者了知并没有一个外在的、另有的智慧可得,这就是“智于尔焰不生”。也就是说,自觉圣智也是方便说,也需要扫除干净,这也契合“空、无相、无愿”三解脱门。既是空,无相、无愿,既是了无一毫境界可得,当然也并没有圣智可得。这就是我方便而说的“攀缘事智慧不得”之意。
【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。是知,彼不知,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,妄想不断。自心现量建立,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。不觉自心现量,于智尔焰而起妄想。妄想故,外性非性观察不得,依于断见。】
“于智尔焰而起妄想”:对于道理和智慧生起实有或实无的妄想。
愚痴凡夫无始以来由于虚伪戏论熏习积累,而成累劫之世智辩聪——即楞严所说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”。我所说的自觉圣智绝非如此。
“是知,彼不知”即,此圣智真知,愚痴凡夫无法觉悟。所以他们对于外现的种种境界执以为实,不断地分别妄想。对于自心所现的一切诸法,认为实有能所,因而相续不断地攀缘计著。因为愚夫不觉一切唯是自心所现,所以对知觉与外境而起种种的分别计着。
因着愚夫这样相续不断的妄想分别,故无法洞察一切万法本无自性,所以,当我说“智不得”的时候,他们便又以断灭见来理解智不得了。
这两段佛说明“智不可得”,就是无分别的自觉圣智并不是断灭不知觉,而是了达一切诸法实无自性,此智是本来具足的,非关知和不知。愚夫则不如此,他们误认为智慧就是世智辩聪的博学遍知,从而深陷妄想思维,所以当我说“智不得”,他们听后就又联想到断灭了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有诸攀缘事,智慧不观察。此无智非智,是妄想者说。】
世尊又重颂道:有种言说认为所妄想攀缘的诸多境界是实有、客观存在的。当没有能力觉知所有这些境界的异同,便认为这样是没有智慧,他们认为这样的“不知道”不是自觉圣智,这是愚夫妄想邪说。
【于不异相性,智慧不观察,障碍及远近,是名为邪智。】
由于事物本身的遮盖而不能彰显,所以不能够完全了别觉知事物的异同特性,便认为这是没有智慧。又认为受到山岩、石壁、地水火风等物质的障碍和远近的影响,致使不能周遍观察境界,因此而不能觉知。认为这样就是没有智慧。这样的见解是邪智。
【老小诸根冥,而智慧不生,而实有尔焰,是亦说邪智。】
认为由于年龄的影响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六根功能不具,因此对事物不能正常觉知。认为事物及境界是实有的,只是无法觉知,这就是没有智慧。这样的见解也是邪智。
【复次大慧,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。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,著自心现外性相故,着方便说。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,不善分别。】
“回转”:被妄想所迷惑,从而在六道中轮转。
“四句清净”:指本无四句,正这么时,说即是无说,所以是“四句清净”。
再者大慧,愚痴凡夫无始以来一直被虚假邪恶的妄想所迷惑而在六道里轮转。轮转众生心智迷昧,不善了知本自具足之“宗通”,以及言教方便之“说通”,但执唯心现境为实有,所以执著于方便言辞本身,而对离言绝思、不落四句的佛教究竟宗旨无法通达。
这是佛进一步指出,愚夫对自觉圣智产生实有或实无的误解之根源,是不具宗通,以及误解了说通。
【大慧白佛言:诚如尊教。惟愿世尊,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。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善于二通,来世凡夫声闻缘觉,不得其短。】
“短”:错误见解。
大慧菩萨对佛说:的确是您说的这样。希望您能为我等详尽讲述说通和宗通。这样我和其他大菩萨就能善达这两通,于未来之世,也即从此以后,可以教化未来的凡夫、二乘人,并且能不被他们的错误见解所迷惑。
【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,谓说通及自宗通。说通者,谓随众生心之所应,为说种种众具契经,是名说通。自宗通者,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,谓不堕一异、俱不俱品,超度一切心、意、意识,自觉圣境界,离因成见相,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,我说是名自宗通法。大慧,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。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应当修学。】
“众具契经”:“众具”,众善具足;“契”,契和妙理、契和众生根机。“众具契经”,就是说法圆满周遍的意思。
“超度一切心意意识”:“超度”指超越。“超度一切心意意识”,就是远离一切心识妄想,转识成智。
“离因成见相”:因成,因缘所成。自觉圣境界远离因缘所成之相。即,自觉圣境界,并非因缘所成,不可从因缘相而得。
佛告诉大慧菩萨:三世诸佛都有两种法通,即说通和自宗通。说通,说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,为其说与之根性契合的种种方便教言,这叫做说通;自宗通,说的是修行人远离自心所生起的种种妄想,不堕一异、差同等二边邪见,超越一切心识度量,而证本自具足的如来圣智境界。此自觉圣智境界,是仁者本具,非关凡圣,远离因缘和合之诸相,非一切堕二边邪见之外道与二乘行人所能度量揣测,这就是自宗通。
大慧,这就是自宗通和说通的特点,你和其他的大菩萨应当如实修学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谓我二种通,宗通及言说。说者授童蒙,宗为修行者。】
“谓我二种通”:我说的两通法门,
“宗通及言说”:就是自宗通和说通,
“说者授童蒙”:说通用以教授和启发初学者,
“宗为修行者”:自宗通是要为修行人传心印的。
综上,佛说一切法,无非为令大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佛的知见就是自宗通,就是楞伽所说:空、无生、无自性、离二边相。此通乃一切众生本自具足,本来圆满,无得无失,所以唯自证自知。
其余一切之身行言教,无论四十九年广长舌,亦或释迦拈花迦叶微笑,乃至临济喝、德山棒,无不是为令众生开启自宗通的方便教法,因此为“说者授童蒙”。故大慧宗杲禅师说:“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,信知宗师家,无实法与人。”
本门概要:
前文中佛提出了圣智,大慧便误认为是实有圣智。在本门中,佛又批判了对于圣智了不可得的断灭误解。大慧对了不可得联想到,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而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特性,那应该属于没有智慧。实际知道和不知道与智慧无关。
世尊说法皆对机施药,但众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妄想来分别执取,忽略佛说法的对境、前提以及所指义理,把佛之言教固化为思维和概念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对于修行者来说,会入自宗之通才是最关键重要的。佛所说言句,只是为令执相众生契入解脱道而给予暂时的拐杖,最终都是为了让学人返照自己,甩掉拐杖而自己走路。这就是自宗通。
故学习经教,应向学人自心处会取。能会入自宗之通,才是真佛子。然而现在去圣时遥,时代背景、语言环境一直在变化。当时大慧与佛对面相谈,尚有诸多误解,更何况今时之你我呢?故依笔者见,今时学人,若欲真正通达佛经,最好还是选一适合的法门,一门深入修证,以打却多劫执著妄想之习,以心印心,再兼以心会言,此最容易契入究竟佛义。究竟处究竟亦不可得。若能如此凡圣两失、言义俱亡,则大休歇也,更有何事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