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所说句,过去诸佛如恒河沙,未来现在,亦复如是。云何,世尊,为如说而受?为更有余义?惟愿如来哀愍解说。】
这一门大慧问的是恒沙譬喻之意。佛曾在《菩萨璎珞经》等经说:“过去诸佛数如恒沙,当来诸佛数如恒沙,现在诸佛数如恒沙”,那么“诸佛如恒河沙”,是真的如此吗?是不是“更有余义”?所以大慧菩萨请如来为我们解说。
下文佛的回答,可以分三小节:
(1)诸佛不可等同于世间的比喻认知;
(2)其次,解释佛说比喻的目的;
(3)最后,从七个角度说明“诸佛如恒河沙”所譬喻的如来妙德含义。
【佛告大慧:莫如说受。】
佛告诉大慧:不要按我所说的言语受持。也就是说,要“依义不依语”。
【三世诸佛量,非如恒河沙。所以者何?过世间望,非譬所譬。】
过、现、未来三世诸佛之量,并非真的如恒河沙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诸佛之数,非一非异。如来之法,超一切世间思量比拟,不是任何世间比喻所能够完全贴切形容的。
下面世尊列举“优昙钵华”比喻为例来说明:
【以凡愚计常,外道妄想,长养恶见,生死无穷。欲令厌离生死趣轮,精勤胜进故,为彼说言:“诸佛易见,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”,息方便求。】
“优昙钵华”:就是昙花,开花甚难,能恰巧看见昙花一现的人更为稀少,所以常用来比喻佛法难值难见。
凡夫外道,妄想计度诸法是常或无常,从而滋生增长种种恶见,导致落入无有穷尽之生死轮回。佛为了激发他们厌离生死轮回,令之精进用功,超越心意意识妄想,所以为之说“易”——诸佛易见,并不像优昙钵华开那么难得一见。以此鼓励他们息下他们种种的外求妄想,不要畏难退却。
【有时复观诸受化者,作是说言:“佛难值遇,如优昙钵华”。优昙钵华,无已见、今见、当见;如来者,世间悉见。】
有时,佛又看到很多受佛教化的众生,虽逢佛法,但并不珍惜闻思,并不精进修证。为令生起珍惜心,又为之说“难”——佛法难值难遇,就像见优昙钵开花一样稀有珍贵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难有相遇者。
实则真实如来并非难见,因为法身无相,周遍一切,本自现成。众生举目,悉见如来。正如傅大士云:“夜夜抱佛眠,朝朝还共起”,师尊 元音老人说“时时在自己面门放光,它没有隐藏。”
所以比喻就是方便而说,若机缘用的恰当,则事半功倍,很容易引导学人因喻而入。
【不以建立自通故,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。大慧,自建立自通者,过世间望,彼诸凡愚所不能信。自觉圣智境界,无以为譬。真实如来,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,不可为譬。】
因此,是诸佛垂慈,为引大众趣向觉悟,证入本具之自觉圣智,而方便譬喻说:如来出世如优昙钵花。对已自证自觉圣智之人,则并不如是去比喻说法。真正的觉悟贤圣,智慧之量超越一切世间比拟,是世间愚夫所无法信及的。因为觉悟者的自觉圣智境界,无法等同于任何的世间相比喻。真实如来,离心意识所见之相(也就是离一切世间相),不是凭心意意识、靠世间法就能测度得来的。
【大慧,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,无有过咎。】
但是大慧,我所说的佛如恒河沙的比喻,也并无过错。
注意,前面反复说“非譬所譬”“无以为譬”“不可为譬”,是指如来真实之“体”而言。这里说“无有过咎”,是因为佛在方便指引,烘托如来智慧德“相”的特点,以熄灭众生妄想时,这时候说“如恒河沙”这个比喻本身无咎,“智者因喻而得解”嘛。故此两者并不矛盾。
下面佛接着回答了大慧菩萨“更有余义”的疑问。佛用同一个比喻——“恒河沙”,从沙的七个角度,烘托形容如来之法身妙德。当然,这七个角度也只是比喻描述。如来妙德,毕竟不限于此。
【大慧,譬如恒沙,一切鱼、鳖、输收摩罗、师子、象、马、人、兽践踏,沙不念言“彼恼乱我”,而生妄想。自性清净,无诸垢污。】
“输收魔罗”:一种恶鱼。
恒河之沙,无论一切众生怎样踩踏,都不生垢染恼乱妄想。恒沙自性清净,无染无垢。黄檗禅师亦云:“恒河沙者,佛说是沙,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,沙亦不喜。牛羊虫蚁践踏而行,沙亦不怒。珍宝馨香,沙亦不贪。粪尿臭秽,沙亦不恶。此心即无心之心,离一切相,众生诸佛,更无差别。”
【如来应供等正觉,自觉圣智恒河,大力神通自在等沙,一切外道、诸人、兽等,一切恼乱,如来不念而生妄想。如来寂然,无有念想。如来本愿,以三昧乐安众生故,无有恼乱,犹如恒沙,等无有异。又断贪恚故。】
同样的道理,如来应供等正觉,其自觉圣智如恒河水,神通自在如恒河沙。对于外来的一切恼乱,诸佛不会顾念而生种种妄想。世尊如来,湛湛寂寂,并无顾念妄想。如来以离念之智,以本来愿力,施种种方便,为令众生心得安稳、安乐,所以如来本身不会被恼乱。就如同恒河沙对于一切践踏,不生妄想分别一样。如来于一切众生,不生差别对待之心念,不生丝毫恼乱。这也是如来已彻断贪嗔痴的缘故。
第一,这是从沙自性清净、不受践踏的角度,比喻诸佛如来清净如如,湛然寂寂,能广度一切众生而不受垢染恼害。
【譬如恒沙,是地自性,劫尽烧时,烧一切地,而彼地大不舍自性,与火大俱生故。其余愚夫作地烧想,而地不烧,以火因故。如是大慧,如来法身,如恒沙不坏。】
譬如恒河沙,沙属于地大属性,即使劫尽火起,烧一切地,而地大的属性不会烧坏。因为地大的属性与火大属性,本是同一法性,本是同时俱存的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兼彼虚空地水火风,均名七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”
愚痴凡夫认为地大自性也被火烧,其实火烧草木成灰便是土,故火也是地因,地与火不仅相碍,也是相生。因为四大本性归根结底就是妙真如性,本自圆通,不生不灭。所以,纵是一切地被烧,地大自性本自圆融,本无生灭。同样的道理,如来法身如恒河沙,无论世间何境熔烧锻造,如来法身终不坏灭。
第二,这是从沙的地大属性不坏的角度,比喻如来法身常住。
【大慧,譬如恒沙,无有限量。如来光明,亦复如是,无有限量,为成熟众生故,普照一切诸佛大众。】
大慧,譬如恒河沙之浩瀚数量,没有限量。同样的道理,如来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无量。如来为众生成就圆满,以智慧光明,普照十方一切诸佛大众,没有限量。
第三,这是从沙的数量无限的角度,比喻如来智慧光明无量,普照一切众生。
【大慧,譬如恒沙,别求异沙永不可得。如是大慧,如来应供等正觉,无生死、生灭,有因缘断故。】
“别求异沙永不可得”:唐译为“譬如恒沙,住沙自性,不更改变而作余物”。
“有因缘断故”:“有”指三有,也就是三界。这是说,三界轮回的因缘已断。
大慧,譬如恒河沙,永不可能变更为别物。同样的道理,大慧,如来应供等正觉,因为已经断离了三界轮回之因缘,也即,无明根本烦恼和一切随烦恼已经彻断,所以如来永离分段生死,是为“了无生死”;如来亦彻断变易生死,是为“了无生灭”。百丈禅师说:“时节既至,方省己物不从他得。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”
第四,这是从沙恒不易的角度,比喻如来永断二种生死,不复回转。
【大慧,譬如恒沙,增减不可得知。如是大慧,如来智慧成熟众生,不增不减。非身法故。身法者,有坏;如来法身非是身法。】
大慧,譬如恒河沙之广博,无法测量是增是减。同样的道理,大慧,如来度脱众生的智慧亦是无量无边。方便法门可任由学人取舍,但真实如来毕竟不增不减,不同三界世间有相之法。世间法相,无不是增减生灭。如来智慧法身则不如是。正如《维摩诘经》所说:“譬如一灯燃百千灯,冥者皆明,明终不尽。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于其道意,亦不灭尽。”
第五,这是从沙量增减不可测角度,比喻如来自觉圣智,随众所用,而无增减。
【如压恒沙,油不可得。如是一切极苦众生,逼迫如来,乃至众生未得涅槃,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,以大悲故。】
就像压榨恒河沙取油,无论怎样榨取也不会生出酥油一样。同样的道理,即使任何极苦的众生,由于被贪嗔痴所缚,而逼迫如来,如来也不生恼乱。乃至于众生只要未得究竟涅槃,如来都会不舍法界示现、不入三昧涅槃法乐。因为如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,以深誓本愿而不舍救度众生。
第六,这是从沙压不出酥油的角度,比喻无论贪嗔痴众生如何逼迫如来,如来都永不入涅槃而舍弃众生。
【大慧,譬如恒沙,随水而流,非无水也。如是大慧,如来所说一切诸法,随涅槃流,是故说言如恒河沙。】
大慧,譬如恒河沙,随水的流转而流转,而不是无水而沙自流。同样的道理,大慧,如来所说一切诸法,都是为“涅槃实相”而说,为“明心见性”而说。如来说法,无不随此,并非另有所依而说。所以,如来所说言教,如恒河沙,依涅槃流。
第七,这是从沙随水转的角度,比喻如来所说之法,唯依涅槃实相。佛只为此一大事因缘而化现说法。
世尊又从最后这个角度,通过下文进一步的深入阐述,引大慧离妄想心识,悟涅槃真义。我们接着看下文:
【如来不随诸去流转。去,是坏义故。大慧,生死本际不可知;不知故,云何说去?大慧,去者断义,而愚夫不知。】
如来所说,不随诸“去”而转。也就是说,如来所说的诸法,不同于世间诸流之生住异灭。“去”就是坏灭义。大慧,凡夫只看到坏灭变异,却并不考虑生死的本际来源。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,生从何来?此大事难以了知。既然生的本际都不可了知,又如何说有去有灭呢?大慧,若实有去、灭,则落断灭。凡夫却并不知晓。
也即,比喻如来如恒沙流转,是指佛所说法是依出世间的究竟解脱而说,佛所说法并不依世间相的坏灭而坏灭。凡夫看到世间一切终归坏灭,就推断佛法也是坏灭。实则生灭是幻法,究竟实相不生不灭,并不是断灭。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,云何解脱可知?佛告大慧: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,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,解脱不灭,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。为彼妄想,作无边等异名。观察内外离于妄想,无异众生,智及尔焰,一切诸法,悉皆寂静。不识自心现妄想故,妄想生,若识则灭。】
“智及尔焰”,智指世智聪辩,尔焰指妄想分别。
大慧接着问佛:那么世尊,如果众生连生死的本际尚且不知,又怎么知道如何从中解脱呢?
佛告诉大慧:无始以来的虚伪过恶妄想习气是生死轮回之因。如果此因能灭,就会觉悟一切外境全是心之妄想,这就是转识成智了。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,而并非是坏灭、断灭之无所有。我所说的无边无际,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无常。为了断除众生妄想,所以才说“无边”等不同名称方便。
若能如实观察,就会觉悟内心与外境,无非妄想。一切的妄想和分别,就是众生,除此之外并无别的众生。一切诸法,本自无生,本来寂静。如果不能觉悟万法唯是自心所现的妄想,就会生起诸多的邪知谬见;若觉悟一切无非自心幻现,则一切妄想邪见灭。
也即,佛的回答是,生死以及本际,轮回以及涅槃解脱等等,所有这些都源自无明妄想,都是虚幻的对立之说。如果能扫尽无明,转识成智,就会知道一切诸法本自寂静,本不存在这些两边的对立,这才是真正的解脱。
下面的偈重颂三世诸佛法身妙德: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观察诸导师,犹如恒河沙,不坏亦不去,亦复不究竟,是则为平等。】
观察三世诸佛,就像恒河之沙,不坏灭,不增减,也恒不入涅槃寂灭,这就是如来之平等。
【观察诸如来,犹如恒沙等,悉离一切过,随流而性常,是则佛正觉。】
观察诸佛如来,就像恒河之沙,离开一切过失,能随流而栖,而如来真性则是常住不变的,是为如来无上正等正觉。
本门概要:
本门关键词是“如恒河沙”,大慧的问题是“诸佛如恒河沙”是什么意思?
佛层层说明:
第一,诸佛体性,“过世间望,非譬所譬”;“自觉圣智境界,无以为譬”;“真实如来,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,不可为譬”,要依义不依语;
第二,即使诸佛真实,无可比喻,但亦可使用比喻,方便众生因喻得解;
第三,佛接着以沙为比喻,从七个角度形容如来本自清净,不恼不乱,不坏不去,不增不减,随缘不变等妙德特性。
最后,佛直言,一切生灭来去,一切世间之相,都是妄想所现。如来非生灭来去之相。若觉悟根本,了知一切相皆为虚幻,是自心妄想所致,如来实相不生不灭,则一切妄想邪见自然消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