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宗趣”呢?语之所表曰“宗”,宗之所归曰“趣”。“所诠宗趣”也就是《楞伽经》所说义理的归趣。此经宗趣有十:
一、归于无宗。
二、止息妄想。
三、自觉圣智。
四、销尽一心。
五、真俗二谛。
六、三无等义。
七、四门法义。
八、五门相对。
九、立破无碍。
十、显密自在。
下面简略地说说《楞伽经》的十门宗趣:
一、归于无宗。
诸法空寂,性相湛然,言语道断,心行路绝,无法可立,故曰无宗。《楞伽经》是以无宗为宗,以不受为趣。
二、止息妄想。
世尊说法是应病与药。“病”就是众生的妄想,妄想就是虚妄之想,众生执着虚妄,认妄为真,是故成病。“药”就是佛的开示,佛告诉众生,你所起的有见、无见等种种见,都是虚妄不实的,应该舍弃。众生闻佛所说,就离开这些妄想。这就是一期药病相治。《楞伽经》是以息妄为宗,以妄尽为趣。
三、自觉圣智。
“圣智”是指一切法都是自心,一切法悉皆平等。“自觉圣智”是指如来之智,又称法界体性智、无师智。能够觉悟到心外无法、万法一如。不但如此,而且还能觉悟到此“觉”之自体也是如理一味,从而离“能觉”,离“所觉”。所以《楞伽经》是以自觉为宗,以觉泯为趣。
四、销尽一心。
习气内扰,妄境风起,心海起浪,波涛汹涌,这些都是一心之所现。其实,境不自境,因心故境;心不自心,因境故心。不但境是虚妄,即此心也是虚妄。所以《楞伽经》是以一心为宗,以心尽为趣。
五、真俗二谛。
认为心相有差别,染净有缘起,凡圣有区分,这就是“俗谛”;认为心体平等,无染无净,一味无二,名为“真谛”。真俗相对,略说五义。①相违义。俗谛有生灭,真谛与生灭相违;真谛本一如,俗谛与一如相违。就象水是平静的,波浪是动荡的,平静与动荡相违。这叫“非一”门,真俗二谛是两个,不是一个,“不是一个”就叫“非一”。②相害义。不但二理相违,而且互夺其体。要把俗谛销尽,真谛才能显露;必须遮盖真谛,俗谛才能成立。就象说水的时候,必须毫无波浪;说波浪的时候,必须把水忘掉。这叫“非异之非一”门,“异”是不同,“非异”就是“并非不同”,为什么并非不同呢?因为两个不能同时存在,没法比较相同不相同。③相顺义。因为真谛并非断灭顽空,所以尽俗之真,不碍俗立;因为俗谛当体虚幻不实,所以覆真之俗,不碍真显。就象无波之水也不碍起波,波涛汹涌也不隐水相。这叫“非一之非异”门。④相成义。不但是相顺而不相违,并且是全体相合才能各自成立。真谛是真实理体,必不违缘,当体随隐而成俗;俗谛是虚妄事相,必不乖理,当体相尽而显真。就象水体形成波浪,不起波浪就不是水;波浪起于水体。没有水体便不成波。这叫“非异”门。⑤无碍义。综合前四门所说,为一无碍法界。即真即俗,即违即顺,即成即坏,同时俱现,圆融自在。《楞伽经》是以二谛为宗,以无碍为趣。
六、三无等义。
①无等境。就是前面二谛所观之无碍境。②无等行。依所观之境,生起大悲大智等行。③无等果。行满究竟,无智亦无得,或者说,得“智断”果。《楞伽经》是以无等为宗,以智断为趣。
七、四门法义。
①五法: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②三性: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③八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④二空:人空、法空。或者说,人无我、法无我。凡圣心境随缘而为五法,其实五法不离三性,三性所依便是八识,八识义尽方显二空。或者说,依二空而立八识。束八识以成三性。开三性说为五法。《楞伽经》是以四义为宗,以义尽为趣。
八、五门相对。
①教义相对。设教为宗,以义为趣。寻教而得其义。②理事相对。依教理缘起事相,以令趣入真性。③境行相对。明辨真俗二境,意欲令成无二正行。④行证相对。于行中广说地前之行,意在登地深证。⑤因果相对。地上菩萨顺行万行,欲令得成佛果菩提。以上十事五对,《楞伽经》是以五前为宗,以五后为趣。
九、立破无碍。
《楞伽经》所破有三:①邪见外道。②法执二乘。③谬解菩萨。《楞伽经》所立亦三:①万法唯心,通治三病。②唯一真性,如来自觉圣智。③以不动真性,而建立诸法。或者说:①泯事归理,理现而事不坏。②揽理成事,事立而理不隐。③理事圆融,不二而二。此法若立,破尽诸惑,即立无不破;诸障销尽,真性自显,即破无不立。立便是破,此破非破;破便是立,此立非立。夺立破形,双泯无寄。《楞伽经》是以立破为宗,以无寄为趣。
十、显密自在。
教有显密不同,理无隐现差别。随显随密,乃至八万四千法门,可以统收为一百零八句,进而一百零八句唯是一心。真如归于一心不碍一百零八句宛然差别,乃至八万四千差别也不失一心平等。本末无二,圆通无碍。是故《楞伽经》是以显密为宗,以泯二为趣。
若深入开显《楞伽经》的宗趣,就会有很多,绝不止上述十门。这里略举十门,虽然难窥全豹,也可略显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