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大藏经
  • 佛学辞典
  • 印心文集
登录|注册
繁 / 简
您的位置:印心文集 > 齐老师 > 入楞伽心探玄
朗读
夜间
字号
小 100% 大
收藏
下载
入楞伽心探玄
  • 十门玄谈
    • 一、教起因缘
    • 二、藏部所摄
    • 三、显教差别
    • 四、义理分析
    • 五、所被机宜
    • 六、能诠教体
    • 七、所诠宗趣
    • 八、部类传译
    • 九、通释经题
    • 十、别解文义
      • 通序分
        • 六种证信成就
      • 别序分
        • 大慧说偈赞佛
      • 正宗分
        • 壹、通说八百句
          • 一、一百零八问
          • 二、一百零八应
          • 三、一百零八句
        • 贰、别解四十门
          • 〇一、诸识生灭
          • 〇二、藏识境界
          • 〇三、有无妄计
          • 〇四、顿渐净流
          • 〇五、常不思议
          • 〇六、建立诽谤
          • 〇七、空无生性
          • 〇八、如来藏性
          • 〇九、四大修行
          • 一〇、诸法因缘
          • 一一、言说分别
          • 一二、远离四句
          • 一三、大般涅槃
          • 一四、分别缘起
          • 一五、常声依幻
          • 一六、四果差别
          • 一七、圣智一乘
          • 一八、意生身相
          • 一九、五无间业
          • 二〇、诸佛体性
          • 二一、四等密意
          • 二二、依二密法
          • 二三、法离有无
          • 二四、宗趣言说
          • 二五、虚妄分别
          • 二六、善于语义
          • 二七、迷执解脱
          • 二八、智不得境
          • 二九、勿习世论
          • 三〇、涅槃差别
          • 三一、如来觉性
          • 三二、不生不灭
          • 三三、拣别无常
          • 三四、入灭现证
          • 三五、常无常义
          • 三六、蕴处生灭
          • 三七、四法差别
          • 三八、佛如恒沙
          • 三九、诸法刹那
          • 四〇、如来变化
      • 流通分
        • 禁绝酒肉荤腥
  • 楞伽精要摘抄
  • 再版后记

【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,不实妄想云何而生?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?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?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,能问如来如是之义,多所饶益,多所安乐,哀悯世间一切天人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】

上一门颂偈谈到,之所以边见得生,在于众生妄想。此门大慧继而追问:“不实妄想相”到底是什么?下分三个具体问题:

1、“不实妄想,云何而生”,不实妄想为什么会生?这是问妄想的生因;

2、“说何等法,名不实妄想”,什么法是不实妄想?这是问妄想之体;

3、“于何等法中,不实妄想”,在什么情况下生出不实妄想?这是问妄想依何而生,即妄想的依处。

世尊一一作答:

 

【佛告大慧:种种义,种种不实妄想计著,妄想生。大慧,摄所摄计著,不知自心现量,及堕有无见,增长外道见。妄想习气,计著外种种义,心、心数妄想计著,我、我所生。】

“外种种义”,执著心外实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种种法义。

“心、心数”,指心王与心所。心王是心法中起主要作用的,展开有八识;心数,有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随烦恼、不定六位等五十一种心所,是依心王而起的贪瞋定慧等别作用。维摩经五曰:“遍知众生心心数法。”

一、“种种义,种种不实妄想计著,妄想生”:众生认外界种种尘境为真,对内自心又生种种不实的分别计著,妄想邪见因此而生。这是回答第一问:分别计著是妄想生因。

二、“摄所摄计著,不知自心现量,及堕有无见,增长外道见”:什么是不实妄想呢?对能取和所取认假为真,执著分别,不知道这些都是自心妄想所现,而堕于有、无边见,继而相续的辗转分别,不断的增长外道邪见。这回答了第二问,计着分别而生的种种边见、邪见,就是不实妄想,也就是妄想之体。

三、“妄想习气,计著外种种义,心心数妄想计著,我、我所生”: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,即无明,分别计著外部种种妄境,以为心外实有其法,进而生出种种分别感受,我、我所由此而生。这是回答第三问,妄想邪见的依处是无明。
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种种义,种种不实妄想计著,妄想生,摄所摄计著,不知自心现量,及堕有无见,增长外道见,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,心心数妄想,我、我所计著生。世尊,若如是,外种种义相,堕有无相。离性非性,离见相,世尊,第一义亦如是,离量根分譬因相。世尊,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,种种性计著妄想生,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?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?说一生一不生?】

“外种种义相,堕有无相”:取外种种义境而妄自分别,这样便会堕于有、无之相。

“离性非性,离见相”:即,离开有、无,离开定相之见。

“量、根、分、譬、因相”:“量”,即第六识之揣测比量。“根”,指前五识之感官现量。“分、譬、因”,指因明学之五分论——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。分是指因明五分论,“譬”,即五分论之譬喻。“因”,即五分论之因。这里这些词语实质指分别妄想,思维揣量。

这段的大意是大慧听佛回答后,先重复了一遍佛对妄想之问的回答,然后问佛:为什么这一处,也就是妄想不实义处,是妄想生;而真谛的第一义处,就是妄想不生呢?这段的具体通顺意思如下:

大慧说:如您所说,众生见外种种尘境,内生出种种不实的分别计著,计心、境为实有之法,妄想因此而生。妄想就是对能作与所作认假为真,执著分别,不知道这些都是自心现量所现,而堕于有、无断常邪见。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,分别计著外部种种妄境,以为心外实有其法,进而生出种种分别感受,我、我所由此而生。

而您说第一义的时候,是说第一义离开有、无,离开这样的定相之见,远离一切揣测度量、诸根辨识、五分论推定等,就是第一义。

“世尊,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,种种性计著妄想生,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?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?说一生一不生?”——那么世尊,为什么您在这一处,就是批评世俗的不实妄想法义处,批驳说,分别拣择就是妄想生;而您在另一处,就是显发真实的第一义的时候,也说离相,这不也是分别拣择么?这怎么是妄想不生呢?您这样说一处是生(世谛邪见),一处是不生(自觉圣智),这不是偏颇么?岂不是等同于外道的邪因论了么?

“将无”就是反问的,岂不是。“邪因”,外道邪因论,就是妄计某种二边之论,然后强言“这样就是这样!”如是强词夺理,来解决其立论上的冲突矛盾之处。

大慧就问,那么世尊于此之说,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毛病?——以上是大慧问难的大意。

【佛告大慧:非妄想一生一不生。所以者何?谓有无妄想不生故,外现性非性,觉自心现量,妄想不生。大慧,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,事业在前,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。云何愚夫得离我、我所计著见,离作所作因缘过?觉自妄想心量,身心转变,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,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,以是因缘故,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,知如实义,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。】

“离作所作因缘过”:即,离开能作、所作的善恶业因缘、生死过患。离开这些,就是从因果轮回中解脱出来了。

“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”,“五法”,指相、名、分别、正智、如如;“自性”,指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“见”是内心思维;“事”是外显境界。“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”,就是离开五法、三自性,内不随念转,外不随境迁,一切俱遣。这里不仅离开世俗谛,也离开了真谛见,这才是真谛实义。

佛在回答的时候,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大慧的问难:一是为什么觉者真谛处妄想不生,二是为什么凡夫俗谛处妄想生。进而又引申而说:应该具正知见,踏实修证,直到最终明彻究竟,这才是真正远离一切妄想执着。这也是这一门探究妄想体相要达到的最终目的。具体解释如下:

佛告大慧:并非妄想于一处生,另一处就是不生。为什么呢?

“谓有无妄想不生故,外现性非性,觉自心现量,妄想不生”——因为真实理地处,远离有、无边见,了证外在所现的一切诸法本质非有,一切都是自心所现,恰如镜中花,水中月,把捉岂非徒劳?因为具这样的究竟的正知见,了知一切生处都是不实虚幻,所以真谛处并不是产生妄想,而是一切认知和智慧幻“生”而实则不生,实则未曾生过。

“大慧,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,事业在前,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”——进而解释愚夫俗谛的“妄想生”:凡夫由于自心有一定要立妄想之相的习气,就是无明习气的驱使原因,所以见种种外幻境界,就会生起种种妄想计著,认假作真,计虚为实。所以凡夫见,是在究竟不生处,妄见有生。这正好和觉者相反。

“云何愚夫得离我、我所计著见,离作所作因缘过?觉自妄想心量,身心转变,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,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”——那么,愚夫如何能够远离邪知妄见、证真知呢?这也是这一门穷究妄想的目的:如果要离开能所计著的邪见,离开对立两边,而从因缘果报中解脱出来,须觉知:一切本来寂灭,妄想之生与不生,都是自心所现,理事、真俗一切俱遣;这样身心俱得转变;最终究竟明彻一切如来所证之自觉圣智境界。这才是真正地超离五法、三自性等一切不实妄想,是真正地内不随念转,外不随境迁。

“身心转变”,这里的“心”指见解、“身”指行为,“身心转变”就是不仅要具备正知见,而且更要落实正知见,最终将正知见完全化为自己之本有之宝藏,乃至一丝一毫知见的影子都荡然无存,这就是“身心转变,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”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远离一切的不实妄想。

“以是因缘故,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,知如实义,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”——所以如来说,妄想就是分别计著种种虚幻不实之法为实有,从而得生种种邪知邪见。唯有彻底了证如实法义,才能从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邪见中得以解脱。

综上,对于这一问难,佛的回答是:并非于世谛一处说能生妄想,真谛处说不生妄想。生和不生,在于是否了具正知见,了则生即不生,是为第一义处妄想不生。不了则认假作真,于实不生处妄想横生,是为愚夫俗义处妄想生。而真正的具备正知见就是明心见性,这需要行起解绝,才能最终彻证第一义境界。第一义境界,非关妄想分别,不涉五法三自性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诸因及与缘。从此生世间。妄想著四句。不知我所通。

世间非有生。亦复非无生。不从有无生。亦非非有无。

诸因及与缘。云何愚妄想。非有亦非无。亦复非有无。

如是观世间。心转得无我。一切性不生。以从缘生故。

一切缘所作。所作非自有。事不自生事。有二事过故。

无二事过故。非有性可得。】

由诸因与众缘,而生世间一切诸法;然而愚夫却妄生是非四句等,不能通宗。

“世间非有生。亦复非无生。不从有无生。亦非非有无。诸因及与缘。云何愚妄想”——这是破外道计著四句能生之邪见:世间诸法,不是从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得生。是由诸因及与众缘和合而生,因缘和合则现发生之相,因缘不和合则现消灭之相。为何愚夫却于此横生妄想计著呢?

“非有亦非无。亦复非有无。如是观世间。心转得无我”——缘生诸法不是实有、实无的,却也不离有、无现相。如果能这样妙观察世间,令心得转,则我当下就是无我。

“一切性不生。以从缘生故。一切缘所作。所作非自有”——一切诸法本不曾生,只是因为众缘和合而现幻生假相;一切造作之相本来也不是由谁造作而成,只是因为众缘和合而暂时假现了造作之相而已。

“事不自生事。有二事过故。无二事过故。非有性可得”——“事”,这里可以理解为因缘法里的果。“二事”,就是果生果。这句是说,一果不能独自生果,如果一果能独生果,则不需有其他因缘了。比如说,大树由种子为因,但还需要适时的空气、水分和阳光为缘,才可能生成大树。如果种子不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而直接生成大树,就是“二事过”。也就是说,任何的果相都必须因缘具足而得生,离开了因与缘,也没有果可得。同样,此因又是前事之果,也是有前因与前缘具足才能生果。所以,一一推究,并没有最初的因与最后的果存在,并没有实际的因缘果事,也就是一切诸法,包括因缘果报,都并非实有,都并无自性可得。

这段是说,世间诸法不是从有或无得生,诸法都是因缘幻生,而实不曾生。一切诸法本无实性可得,所以谈不上有或无,所以应该出离四句妄想。

【观诸有为法。离攀缘所缘。无心之心量。我说为心量。量者自性处。缘性二俱离。性究竟妙净。说名心量。】

“缘性”——指缘起妄想与自性妄想,详见第十六门。

正智观察有为诸法,实质上是离于能攀缘之识、及所攀缘之法的。既无能、所,也本无一切虚妄分别,本无自觉圣智。故说,无心之心量,是真心量。真心量处,缘起妄想与自性妄想俱离,一切有心、无心,都不可得,这样而达究竟妙净,就是如来藏心量。“净”,即染有生死、“净”无诸佛,这是真净。“妙”,即离开妄想分别、当下现成的现量,是所有思维想象、言语文字、人工造作比量无法达到的,所以是妙。

这是说,不仅应该出离四句妄想,还应遣除一切能攀、所攀,遣有心、遣无心,心亦不可得,即为如来之心量。

【施设世谛我。彼则无实事。诸阴阴施设。无事亦复然。有四种平等。相及因性生。第三无我等。有四修修者。】

“世谛我”,指我执。

“诸阴阴”,诸阴是五阴,第二个阴是遮蔽的意思。诸阴阴,指欲灭除五阴,即法执。

世谛所称的五阴和合的我,是假名施设,并无实事;不仅如此,用以遮蔽五阴,欲出离苦、空、无常的出世间道法也是方便设施,如同以幻修幻,并无实事。所以我、法二俱无。

此二无我具有四种平等性:“相及因性生”,“生”是果性。“相”与非相平等,是为一平等;凡相必有因,“因”性与果性本来不实,所以因与果平等,是为二平等;由因生果,因果具足而“生”我,我和无我平等,是为三平等;亲证无我的过程是修,而本来就无我,此不属修得,则有修和无修平等,是为四平等。

这是承接上颂,细说如来正智之心量,是彻证二无我,同具四平等。即,人、法俱遣,修与无修俱遣。遣至无可遣处,即是如来心量。

【妄想习气转。有种种心生。境界于外现。是世俗心量。

外现而非有。心见彼种种。建立于身财。我说为心量。】

世俗谛的心量则不然,一切本自圆明,奈何凡夫妄起一念认明,从这样的无明习气,辗转变为妄想丛生。种种心识妄想既立,则见实有外种种境界,这就是世俗心量。

而一切所现皆为梦幻,实则本无。因为有分别妄心,才见种种法,才见实有种种外界境尘,是为“财”;并见实有诸内根之思维妄识,是为“身”。所以应具备正知见,了知一切都是自心所现,一切外尘、内根都并非实有,了不可得,这就是真心量。

【离一切诸见。及离想所想。无得亦无生。我说为心量。

非性非非性。性非性悉离。谓彼心解脱。我说为心量。

如如与空际。涅槃及法界。种种意生身。我说为心量。】

离一切诸见,离能想之心及所想之境,则无一法能生,无一法可得。如是情亡虑空,是如来真心量。——这是说如何证得真谛心量。

此真心现量,非有非无,超四句绝百非,一切悉离,纤尘不立,正这么时,就是心解脱,即为真心量。——这是说真谛心量之本质。

然而也并非断灭。这纤尘不立处,正含廓一切妙有;涅槃寂灭时,恰周赅一切法界;寂寂无生处,迥然种种意生身得生。这,就是如来自觉境界的真实心量。——最后周说真谛心量之妙圆相用。

 

本门概要:

本门关键词:“不实妄想”、“心量”。大慧先问佛,何为不实妄想。佛回答,由于无明习气,所以会根尘计著,而生种种妄想分别。大慧又问,真谛也有计著分别,为什么真谛处是妄想不生?佛回答,智者了知诸法无自性,唯心所现,所以分别即非分别,妄想生即不生。因此,若要真正远离妄想邪见,必须彻证自觉圣智境界,了知万法唯心所现,而一切俱遣。遣至无可遣处,就是一切本不曾生,遣亦多余,这就是如来真心量。此真心量湛然空寂,故而含藏无量妙有。


上一章 下一章

Copyright©2025 印心典藏,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-1

友情网站链接: 锵锵茶馆|佛心寺|佛法修证心要|大藏经来源网站-CBETA 漢文大藏經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