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所说,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。云何为菩萨善语义?云何为语?云何为义?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云何为语?谓言字妄想和合,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,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,是名为语。】

“颊辅”:即面腮两旁的肉。

上一节说不应该妄计外种种义为实。又说“知如实义,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。”所以大慧接着请问,那如何善达如来语义呢?比如佛说法,为何菩萨就善于由语而入义?到底什么是语?什么是义呢?

佛先回答语:什么是语呢?就是因有无始以来的计著习气,而对自、他交流所用的语言文字工具执以为实,以此为因,外依咽喉、唇、舌、齿、龈、颊辅等处为缘,因缘和合,而生言语音声,这就是世俗之语。

【大慧,云何为义?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,是名为义。大慧,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,独一静处,闻思修慧,缘自觉了向涅槃城,习气身转变已,自觉境界,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,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。】

什么是义?离一切言说相、妄想相,就是真谛之义。我们常说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是为此也。菩萨能了此真谛义,所以会独一静处,先闻思,再慧修,了达本无生死,本自涅槃之正见,进而转变身心习气,地地相续升进,直至彻底圆满。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善达实义。

【复次大慧,善语义菩萨摩诃萨,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,观义与语亦复如是。若语异义者,则不因语辩义,而以语入义,如灯照色。】

大慧,菩萨善达语、义,了知义、语非一非异,而不会偏颇。如果认为语与义不同,就会轻语,无法因语而辨义。实际语言是入义的工具,犹如没有灯就无法照出众彩色一样,没有语言作为交流的指引,也无法引导学人洞达实义。

【复次大慧,不生不灭、自性涅槃、三乘一乘、心、自性等,如缘言说、义计著,堕建立及诽谤见,异建立异妄想,如幻种种妄想现,譬如种种幻,凡愚众生作异妄想,非圣贤也。】

上面说为方便接引,不应废弃语言。这段佛又接着告诉大慧,也不应执著于语言:

大慧,一切法不生不灭、自性涅槃、三乘与一乘,渐与顿之非一非异、自心本具自觉圣智等,这些如来甚深法义,虽然是借言而表出,但是如果执著于文字言说,乃至执这些义为实有,都是谬见过患。因为真义无义。

所以,如果执著语和义为实有,就会堕到建立之“有”见或诽谤之“无”见里,横加建立,横生妄想邪见,这就象对梦幻泡影而生种种妄想思量。对种种的梦幻泡影而横生妄想分别的行为,绝非圣贤所为。

这几段佛说明了什么是世俗语,什么是圣谛义。圣谛义离言说妄想,但是也并不废弃语文言说。关于如何用语言文字指示圣谛实义,临济禅师曾说:“大凡演唱宗乘,一句语须具三玄门,一玄门须具三要,一要义中有权有实,有照有用。汝等诸人作么生会?”就是说,弘扬教法者应知,一语里须具三玄三要之义,这样才能开口说法,否则便是一盲引众盲,开口便错,害人害己。那么,三玄三要义到底是什么?后人为此争论不休,一直争论到后来的汾阳善昭禅师那里,汾阳禅师摊摊手说,三玄三要义真的很难分啊!哈哈,到了这,三玄三要才算真分清楚了。我们看看他的原颂:

“三玄三要事难分,得意忘言道易亲。一句明明该万象,重阳九日菊花新”——要通达言说语句中的三玄三要圣谛义很难。但是也很容易,现在就扔掉这些分别计量,最亲处一把擒来,则一语中本具万象,何况是三玄呢?要是听到这些,又去拣择个“不分别”或者“一把擒来”,那就把这些都扔掉,说点平常话:你看,那重阳九日的菊花是不是又新开了?正这么时,就是佛法的的义啊,还再拣择个什么?!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彼言说妄想。建立于诸法。以彼建立故。死堕泥犁中。

阴中无有我。阴非即是我。不如彼妄想。亦复非无我。

一切悉有性。如凡愚妄想。若有彼所见。一切应见谛。

一切法无性。净秽悉无有。不实如彼见。亦非无所有。】

“泥犁”,梵语音译,翻译过来就是地狱之义。
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颂言:

愚夫对言说起分别妄想,而横生邪见邪法,误导大众,则感召死后堕地狱的果报。

凡愚以为五阴和合身是我;觉者则了知阴中实无有我,如来法身,离阴、界、入一切世相,然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此“无我”正是“我”。所以,圣谛法身既不可于阴中求,然而离阴也无以可显。——这是破人我之见。

凡愚还妄认,一切法实有自性。如果真是这样,就是既有确实能见的实体,又有确实所见的实性,那就应该一切人都能洞见本质。而实际并不是一切人都洞见本质,则此“实有”常见不能成立,这是不实的见解。觉者并不持如是见,觉者了知一切法实无自性,不曾污染,连清净也无。然而实相无相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。所以,一切诸法既非实有自性,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无——这是破法我之见。

综上,这段颂为破凡夫言语妄想,先破除人我见,再破法我见,以引导大众远离言语分别,而达究竟圣谛之义。

 

研习经典者,到此应该警醒:如果只研究经典里的语言名相,忙着去思维拣择,却不因言会义,不把义落实到自己的修证中去亲证落实,便绝非修行人所为。更有一些知解徒宗,徒炫多闻善辩,更发展为争名夺利,败坏佛法。《五灯会元》就记载过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被害的事例:慧可大师“尝于管城县匡救寺山门下,谈无上道,听者林会。”当时有位辩和法师在为大家讲涅槃经。他为众讲经多年,不仅不知道慧可大师所说的是无上般若,反而因为自己的听众都跑去听慧可说法而心生嫉妒,终置慧可禅师于非命。这样的经论讲师,虽现经师之相,实则断人法身慧命,造作深重魔业。

所以真佛子应如大乘菩萨,学经是为“受持”,即受而持之,关键在于行持,“于如是义,独一静处,闻思修慧,缘自觉了向涅槃城,习气身转变已,自觉境界,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”。而绝非只在文字、名相上缠绕,空数他人之宝。

【复次大慧,智识相今当说。若善分别智识相者,汝及诸菩萨,则能通达智识之相,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大慧,彼智有三种,谓世间、出世间、出世间上上。云何世间智?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。云何出世间智?谓一切声闻缘觉,堕自共相希望计著。云何出世间上上智?谓诸佛菩萨,观无所有法,见不生不灭,离有无品,如来地人法无我,缘自得生。】

佛由语和义的回答,又引申出分辨语、义的关键,在于识还是智。如果善于分别智与识,就能通达智识行相,而速证真常:

大慧,智识相有三种:世间、出世间、出世间上上。

1、外道和凡夫计著有无,是世间识;

2、声闻缘觉计著诸法的异同之相。比如,他们认为世间苦、空、无常等为实,以为别有出世法可以灭苦,别有去处可以出离,而希求计著,这是出世间智;

3、诸佛菩萨了达一切法无所有,不可得;亦了知一切法不可舍,不断灭。如是远离有、无两品边见;彻证如来地之人法二无我;彻证自觉圣智本自具足,法尔本来如是。这是出世间上上智。

【大慧,彼生灭者是识,不生不灭者是智。复次堕相无相,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,超有无相是智。复次长养相是识,非长养相是智。】

“有无种种相因”,外道及二乘,将诸法相之起因归为有或者无。其实这实质是说,诸法归根结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的问题。

大慧,生灭是识,不生不灭是智。

执一切诸相实有或者是实无,以及将一切有相、无相的诸法起因归于有因生或者无因生,这是识;超离有相、无相,超离有因、无因,是智。

再者,进退、增减是识,不退不进、不增不减是智。

这些妄识不仅是愚夫外道见,二乘学人也常持此见。比如:

生灭者,以为有烦恼、迷惑可灭,有菩提、开悟可生;

有无者,以为有染有迷,而求净求悟;

长养者,要进步,不要退步。故六祖能大师听卧轮禅师“菩提日日长”的偈子,就说:“此偈未明心地,若依而行之,是加系缚。”更示一偈驳曰:“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,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么长?”

心中心法的观照、保任做功夫也同样如此。《大集经》云:“起念欲精进,是妄非精进。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”——于无可长养处,时时精进。一旦有得失、长养的妄念,急须荡除干净,这起个假名曰“保任”、“长养”素位法身。奈何大家多数执着习气深厚,急于求成,生怕自己退步,总是拿捏怎么观照,殊不知这拿捏与挂碍,正是生灭、有无、长养,正好远离了祖师提醒我们观照做功夫的本来意。祖师所说的观照方便其实正要照破这些。所以,对这些人说个“你别观照了”,就是让你当下去掉这拿捏,现在就别再生灭、有无、长养了!是为“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”

【复次有三种智,谓知生灭,知自共相,知不生不灭。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,种种碍相是识。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,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。复次得相是识,不得相是智。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,如水中月。】

“三事和合”:十二缘生中,根、境、识三事和合而生触,这里是用此代表十二缘生的诸方便事相。

再者,智慧有三种:知生灭,这是一切智;知诸法之同异、共别,这是道种智;知不生不灭,这是最关键的一切种智,也通达和包括了前两种智。

自觉圣智有此三种智用,欲求时了不可得,正用时能依三种根性随类说法。这就是一切无碍的周圆通达之相。赵州古佛云:“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,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”,互不相妨,圆融无碍,这就是“智境界”。

愚夫则不然,他们认为有和无是矛盾;二乘认为世间实苦,实有法可出离而得大乐,这些见解都是相互有碍,未至通达。他们这些“种种碍相”,都是“识境界”。

还有,凡夫及二乘认为实有因缘诸法,实有因缘果报之事相,这是“识”。了知诸法自性本不生灭,不假缘生,也并无方便相可见,这是“智”。

最后,有相可得、有法可证是识;无相可得、无法可证,是智。

那么,“自得圣智境界”到底是“得”还是“不得”?正如水中之月,虽现月相,但毕竟与水共体,无可把捉。自觉圣智境界亦然,虽必须要实证才能明彻,但是毕竟本来具足,本来既无轮回可出,也非别有圣境界能入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 采集业为识。不采集为智。观察一切法。通达无所有。逮得自在力。是则名为慧。缚境界为心。觉想生为智。无所有及胜。慧则从是生。】

“采”,采取之意,指六根对六尘起念攀缘。

“集”,积集,招集。

执实诸根,攀缘外尘,广事采取而生成善恶业相,招至生死受报,这是识。根尘绝待,无可执取,是智。正智观察一切诸法,毕竟无所有。“以无所得故”,而得大自在解脱,所谓“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之者”。这是智慧。

认种种内根、外尘为实,被其所困而不得出离,就是缚。缚是识;觉悟一切内根、外尘皆为妄想,毕竟无生。本来无缚,本来解脱,这是智。

如来依识而说智,假如没有分别妄识,那么智也不可立,所以“无所有”是最为究竟之义。一切智慧,皆由此“无所有”而生。

 【心、意及与识。远离思惟想。得无思想法。佛子非声闻。寂静胜进忍。如来清净智。生于善胜义。所行悉远离。】

“忍”,安忍,安住于法义而不动摇

“寂静胜进忍”:“寂静忍”,即寂灭忍。《仁王经》上说五种忍:伏忍、信忍、顺忍、无生忍、寂灭忍。寂灭之忍,唯十地、等觉、及佛,诸惑断尽,清净无为,湛然寂灭,寂灭亦不住,是为寂灭胜进忍。

远离思维分别妄想,远离八识度量,而得不思议法,这是佛子行相,这不是声闻所能了达的。安住寂静法忍,是如来清净智慧。如来清净智慧从善胜第一义而生。善胜第一义处,廓然无善恶,善既不存,一切凡、圣诸行悉皆远离,是为自在大行。

【我有三种智。圣开发真实。于彼想思惟。悉摄受诸性。二乘不相应。智离诸所有。计著于自性。从诸声闻生。超度诸心量。如来智清净。】

此如来清净智是自觉圣智显发的真实量,又分三种用:知生灭、知自共相、知不生不灭。凡夫等受缚于种种妄想不得出离,而沉沦生死苦海。如来则能以三种智行,随众生心量说法,摄受诸类根性一一得解脱。

而小乘行者,不能洞达一切无所有之出世间上上智,所以不能相应。他们在诸法自性上分别计著,认为实有世间可离,所以成为声闻、缘觉。如来智慧则不然,如来究竟了达自性本不生灭,本无出入,远超一切妄想度量,是为如来清净智慧。

 

本门概要:

本门关键词:“语”、“义”、“识”、“智”。言语妄想因缘和合而成世俗通用的语言,离开言说妄想是圣谛之义。佛涅槃前也告诫说,大众应遵循四依法,其中一依就是依义不依语。而真义无义,所以在楞伽经,佛更连义也遣除:语、义都不可得。如果执著语或错认实有义,是愚夫妄想,非圣贤智慧。

接着佛又引申而说,分别拣择是识,无分别的平等是智。依智不依识是如来善胜清净行。

弥勒菩萨也是这样颂如来清净智的:“分别是识,无分别是智。依识染,依智净。染有生死,净无诸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