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尔时,大慧菩萨复白佛言,世尊所说心、意、意识、五法自性相,一切诸佛菩萨所行,自心见等所缘境界,不和合。显示一切说,成真实相,一切佛语心。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,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。】

佛在前面已经说过“略说有三种识,广说有八相”,而此时大慧菩萨是从“八相”开始发问的。心——第八识,意——第七识,意识——第六识,五法——前五识。这里的“五法”应该是指前五识,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从前五识中的“眼识”开始的。“世尊所说心、意、意识、五法自性相”——您说了八个识各自的心性、各自的心相。“一切诸佛菩萨所行,自心见等所缘境界,不和合”——您还说了一切诸佛菩萨所持的心行——“解三界如幻”“度自心现无所有”。自心现,就是自心所缘的境界。 一切诸佛菩萨所行,与自心见等所缘境界,是不和合的。佛菩萨所行是真智,心所缘境界是妄识,真与妄不和合。“显示一切说,成真实相,一切佛语心”——既不与妄和合,则能显示出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真实相。实相无相,不着相才能显示出真实相。 “一切佛语心”,一切诸佛菩萨所说,是说心性、心相,心外无法,外道才会心外取法。“一切佛语心”一句,应该是本经的要点,这四卷经前面都有一个副标题——一切佛语心品。“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,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”——大慧菩萨请求世尊,为与会的诸大菩萨讲述心识的境界。海浪藏识,就是第八识,此识含藏善恶诸法,随染净缘,如海起浪,故称“海浪藏识”。法身,是如来究竟真智的法身境界。藏识是识,法身是智,依识染,依智净,染有生死,净无诸佛。

【尔时,世尊告大慧菩萨言,四因缘故眼识转。何等为四?谓自心现摄受不觉,无始虚伪过色习气,计著识性自性,欲见种种色相。大慧,是名四种因缘,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。】

大慧菩萨所问的,是藏识与法身的境界。佛回答大慧菩萨时,是从前五识中的“眼识”开始的。佛在前面已经说过“略说有三种识,广说有八相”。三种识,就是真识、现识和分别事识。真识是第八识之体,好比一个装满善恶种子的大仓库。现识是第八识之用,好比仓库中正在萌发生长的那一小部分种子,也就是正在现行的种子,故称现识。分别事识又称“转识”,就是前七识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转识是依藏识而转的。比如眼识,有四种因缘促使,由藏识转而生出眼识。哪四种因缘呢?根缘、尘缘、识缘、欲见缘。

根缘:根就是眼根。“自心现摄受不觉”——眼所对境,自心发现。由于不觉,妄生执取。

尘缘:尘就是色尘。“无始虚伪过色习气”——色尘本空,无始以来却计著为实有,妄想熏习乃至于如此。

识缘:识就是眼识。“计著识性自性”——计著就是分别,识以分别为性。根尘相对,而起分别。

欲见缘:“欲见种种色相”——虽上述三缘和合,若不起心欲见,则不见诸色相。起心欲见,就是欲见缘。

“是名四种因缘,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”——由上述四种因缘,转而生出眼识。眼识本起于藏识,如水起浪,由藏识而生转识,水喻藏识,浪喻转识。眼识如是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,亦复如是。

【大慧,如眼识,一切诸根、微尘、毛孔俱生,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。譬如明镜现众色像,犹如猛风吹大海水。】

心体如海,第八识如海水,第七识如流动,前六识如波浪。依八识流动,而有眼等转识浪生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就象眼识的成因一样,一切诸根——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根,乃至于一微尘、一毛孔,都与识俱生,无不觉知。“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”——外尘境界也随着转识的产生,渐次而生。这就是所谓“万法唯识”。然而,这些产生,有顿有渐。“譬如明镜现众色像”,是比喻顿生;“犹如猛风吹大海水”,是比喻渐生。明镜现像,无有前后;风吹海水,则前波起而后波随。

【外境界风飘荡心海,识浪不断。因所作相异不异,合业生相,深入计著。不能了知色等自性,故五识身转。】

“外境界风飘荡心海,识浪不断”——心为外尘所动,如风吹海,诸识浪生,相续不断,藏识为因转生诸识。“因所作相异不异,合业生相,深入计著”——识浪所作的诸多业相,有的相同,有的不同。所作的业相与所生的因缘(即前述“根、尘、识、欲见”四者)相和合,于是就深入妄计执著。“不能了知色等自性,故五识身转”——由于妄计妄执,就不能了知“色”等自性体空,不能了知“色”等只是虚妄的幻影,并无实体。由于妄计妄执,错认幻影为实,由此次第转化,从而使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”五识次第产生出来。

【大慧,即彼五识身俱。因差别分段相知。当知是意识因。】

佛告诉大慧菩萨,既生五识,则有第六识“意识”也随之俱生,所以说“即彼五识身俱”。“因差别分段相知”——因为五尘有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”的差别,从而前五识各自产生不同的知觉,即所谓“分段之相”。“当知是意识因”——应当知道,前五识是第六识“意识”的产生之因。

【彼身转。彼不作是念,我展转相因。自心现妄想计著转,而彼各各坏相俱转。分别境界分段差别。谓彼转。】

“彼身转”——由前五识本身转而生出第六识。“彼不作是念,我展转相因”——而前五识并不会这样起念思维“是我自心展转相因而生起的,并非实有”。由于不知道是虚妄的,从而执为实有,这样,第六识就可能产生“常见”。“自心现妄想计著转,而彼各各坏相俱转”——皆由对自心所现的妄境,妄生计较,妄生执著,所以心随境转。种种妄境有种种变坏之相,识也都随之俱转。这样,第六识就可能产生“断见”。“分别境界分段差别,谓彼转”——彼识分别“分段差别”的诸境,从而心随境转,称为“彼转”。应该注意到,这里没有明说第七识。第七识称为“意根”,是生起意识(第六识)的根本。这里谈第六识的成因,虽然没有明说第七识,但频频提到妄计妄执,那就是第七识。第七识“恒审思量我相随”,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“我”。恒审思量,就是妄计;我相随,就是妄执。由于妄计妄执是生起第六识的根本,所以说第七识是“意根”。

【如修行者入禅三昧,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,而作是念,识灭,然后入禅正受。实不识灭而入正受,以习气种子不灭,故不灭。以境界转摄受不具,故灭。】

“如修行者入禅三昧”——是指“声闻、缘觉”二乘修四禅八定,进而入灭尽定。“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,而作是念,识灭,然后入禅正受”——二乘之人修习禅定,不能察觉微细习气,不知道是识转,而这样错误地认为,我通过修习禅定,从而灭了诸识,然后深入正受。“实不识灭而入正受,以习气种子不灭,故不灭”——而实际上即使深入正受,识也未尝灭。因为藏识里的习气种子虽然未现行,但并没有灭掉,遇缘还会现行(还会受报),所以并非灭掉了诸识。“以境界转摄受不具,故灭”——摄受不具,就是不取尘境。他们修灭尽定,只是伏住六识,不取法尘的境界,只是第六识不随法尘的境界而转,心中寂静,暂时没有六识粗浪生起,而他们自以为是灭掉了诸识。

【大慧,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,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,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,一切不能测量决了。】

佛告诉大慧菩萨,如上所述这样的藏识微细行相,唯有诸佛及登地菩萨能知道究竟边际,一切二乘外道修行所得的三昧之力,都不能了知。

【余地相,智慧巧便分别,决断句义。最胜无边善根成熟,离自心现妄想虚伪,宴坐山林,下中上修。能见自心妄想流注,无量刹土诸佛灌顶,得自在力神通三昧、诸善知识、佛子、眷属。彼心、意、意识、自心所现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。生死有、海业、爱、无知,如是等因悉已超度。是故大慧,诸修行者,应当亲近最胜知识。】

“余地相,智慧巧便分别,决断句义”——其余的心地相貌,如欢喜地、不动地等。以智慧、善巧、方便,来分别诸地相,来决断言句的实义。“最胜无边善根成熟,离自心现妄想虚伪,宴坐山林,下中上修”——于无边佛所,广集善根而最胜。如是善根成熟,远离自心所现的虚伪妄想,在山林等修行之处打坐修行。“下中上修”,根据下中上根器的不等,对机修行。或者是由下而中、由中而上,次第修行。“能见自心妄想流注,无量刹土诸佛灌顶,得自在力神通三昧、诸善知识、佛子、眷属。”——这样修行,能见到自心的妄想流注,所以无量刹土诸佛为之灌顶,进而得自在神通三昧、还能得诸善知识(老师)、诸多佛子(同修)、诸多眷属(弟子)。“彼心、意、意识、自心所现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。生死有、海业、爱、无知,如是等因悉已超度”——能了知这诸佛灌顶、神通三昧、以及诸多的老师、同修、弟子,正是自己的第八识、第七识、第六识、前五识所现的自性境界,都是虚妄之想,正所谓“梦幻佛事,水月道场”。故能超度生有、死有、如海的业习种子、欲爱、无知等等。生有、死有等,这些都是六道轮回的苦因。这样的苦因都已超越、都已度脱。“是故大慧,诸修行者,应当亲近最胜知识”——佛告诉大慧菩萨,如上所述,所以诸位修行者,应当亲近最胜知识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

此时,佛为了重复刚才所说的实义,而说如下的偈颂:

【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】

猛风吹大海,大海巨浪起。洪波浩淼,鼓荡深渊,无有断绝。就象猛风吹大海一样,境界之风鼓动藏识之海,掀起种种识浪。识浪腾跃,转而生出前五识、第六识。

【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海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】

“青赤种种色”——色尘,能起眼识“珂”——珂佩之声,声尘,能起耳识。“乳”——檀乳之香,香尘,能起鼻识。“石蜜”——石蜜之滑,触尘,能起身识。“淡味”——甘淡之味,味尘,能起舌识。“生华果”——前五识如开花,第六识如结果,从而生起第六识。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海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”——就象日月与光明“并非相同、也并非不同”一样,也象海水与海浪“并非相同、也并非不同”一样,第七识也是这样,都是由于心识和合而生起的。日月、海水,比喻第八识;光明、海浪,比喻第七识。第七识与第八识非异非不异,所以前边没有单独讲第七识。

【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】

就象海水变动,涌起种种波浪一样,前七识也是这样,都是由于心识和合、转变,从而生起来的。即所谓“彼藏识处,种种诸识转”。

【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】

这段偈颂是说,以意识(第六识)思维诸多法相的义理。“不坏相有八”,是说八个识没有坏相。“无相亦无相”,是说八个识各各都无相可见,前七识同依藏识,也无依相可见。佛说“无相”本为破“有相”之执,有相破了之后,若还存个无相,或反执此无相为有个无相可得,这便大失无相之义旨,故说“无相亦无相”以破对无相的执著。

【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】

就象大海和波浪都是水,并无差别一样,诸识都是心,心心无差别。“异”就是不同。“异亦不可得”——诸识的不同之处,也不可得。

【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】

这段偈颂是说“心、意、识”的概念。“心名采集业”——集起为心。根尘相对,一念取著心起,采集而结业。“意名广采集”——能生为意。对于所采集的,顺者起贪、逆者起嗔,生起“贪嗔痴”等念,广造诸业。“诸识识所识”——分别为识。“识所识”就是“能识别”和“所识别”。比如“眼识”是能识,“色尘”是所识。不但眼识是识,色尘也是识,色尘是第八识的相分,心外实无色尘。“诸识识所识”就是诸识包括能识和所识。“现等境说五”——等境,就是对等的境界。“现等境说五”就是根据起现的对等境界,而说为五种:眼对色、耳对声、鼻对香、舌对味、身对触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:】

当时大慧菩萨听佛刚说过“无相亦无相”“异亦不可得”,心境皆空。又听到佛接着说心意识“现等境说五”,疑为是说心境皆有。难道佛说法会自语相违么?于是就向佛发问了。大慧菩萨以偈颂的形式问佛:

【青赤诸色像 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 云何惟愿说】

您刚才说,青赤诸色等尘像,引发众生的五识,如海水起波浪,请您说说,这种种法相究竟是空是有啊?
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】

当时世尊知道大慧菩萨疑在何处,就以实义回答他,也借此作一个总结性的答复。佛以偈颂的形式回答道:

【青赤诸杂色 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】

说青赤诸色等等法,乃至以波浪为喻,这些都不是实有,法喻皆空。海本澄清,因风起浪,是说境本空;心本湛寂,为境发识,是说心本空。至于说“心名采集业”等,那是随众生心、应所知量,用凡夫能懂的语言,为他方便而说,使他也能开智慧,也能悟入佛的知见。

【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】

“彼业悉无有”——所谓众生所造之业,都不是实有。“自心所摄离”——自心是能摄,所摄就是境。自心所摄离,就是心、境都不是实有。能所非有,心境皆空。“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”——所摄是法,波浪是喻。“所摄无所摄”是说法空,“与彼波浪同”是说比喻同样也空。这两句是说法喻皆空。

【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】

受用,是众生的依报。建立身,身体,是众生的正报。众生的依正二报,其实只是现识流转,就象水起波浪一样,于彼自心虚妄起现种种业相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】

大慧菩萨听佛讲到是为众生方便而说,这就又有问题了,于是又发问。请看大慧菩萨此时是怎么问的:

【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】

就象大海起波浪一样,可以分别种种鼓荡、种种涌跃,这些鼓跃都不在大海之外。藏识如大海,业相如波浪,种种业相也都不在心外。这么明白的事,何故众生不能觉知,仍然以为心外有物呢?
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】佛回答大慧菩萨:

【凡夫无智慧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 依彼譬类通】

凡夫无智慧,所以不能通达实相。藏识如大海而常住,业相似波浪而转生。使用这样的譬喻,是为了使众生也能通达实相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】大慧菩萨又有问题了,以偈问佛:

【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】

就象太阳出来,平等普照下中上一样,如来出世,也应平等地为下中上根,乃至愚痴的众生,讲说真实法。而您还说了诸部方便法,为何不为他们都说真实法呢?
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】释迦世尊回答道:

【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】

如来出世,正是为了给众生讲说真实,而众生心还不能契合真实,所以就使用种种譬喻。海起波并非水外有波,镜中像并非镜中真有实物,梦里事并非真有其事,用象这样的种种譬喻来说明心外无法。心的境界就象海起波、镜中像、梦里事一样,都不是实有。有时是“一切俱时现”——顿现,象镜中现像,顿时映现。有时是“次第业转生”——渐现,象海水起波,后浪推前浪,按次第渐次生起。具有顿现的条件就顿现,不具有顿现的条件(境界不具故)就渐现(次第业转生)。

【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】

外尘境界并非实有,只是随业转生的幻象。第六识分别前五识所取的外尘幻象,意识对法尘,意识是能识,法尘是所识,这就是“识者识所识”。而第七识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,这就是“意者意谓然”,谓然——总认为是这样的。前五识随五尘而显现,遇色见色,遇声闻声…… 随遇而取,没有一定的次第。

【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】

我说法,就象画师作画形、弟子填彩色一样。彩色没有象文字那样固定的章法,彩色不是笔,也不是素纸。为使众生能欢喜接受,而用彩色构成错综复杂的众多种形象。

【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】

言说分别施行,不是对任何人都说同样的话,应该对机施教。真实法本是离开名文字句的。“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”——分别名相详细解说,那是为了顺应初发心的学人。若遇到真实发心者,就为他开示真实之法。“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”——真修行人通过修行,自己有了悟处,则能觉所觉俱遣、能想所想皆离。这是为真发心的佛子而说。

【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】

虽为愚者广以言教分别种种名相,但这种种名相都是虚幻的。虽然能起现诸多瑞相,但这些相皆非真实。“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”——象这样的种种言说,都是随机方便施设,并非真实法。“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”——如果说法不对机,你所说的他不能相应,他反而会认为你所说的是“非说”,也就是,他会认为你说的不对。或者,你为他那样说,他不对机,醍醐反成毒药,你所说的正是“非说”。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为非器众生说甚深法,是菩萨谬。”

【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悯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】

就象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一样,如来为众生说法,也是随心应量而说。“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”——妄想,是指外道所起的妄想,也就是外道邪见。如来所说的真实自觉境界,并非外道的境界,也非小乘声闻的境界。“哀悯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”——真发心求解脱者,苦于听不到究竟法,求佛哀悯,为说实义。佛就为他说诸佛自觉之境界。

【复次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,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,当离群聚习俗睡眠,初中后夜常自觉悟,修行方便。当离恶见经论言说,及诸声闻缘觉乘相,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。】

诸佛如来自证的真实境界,固然非外道小乘所能陵,但却是众生自心之本具,是本地风光,非从外得,若能修习,一定能够成就。实修是很重要的。所以佛再次告诉大慧菩萨,强调实修的重要性。“自心现量”是说现量尘境不出自心,因迷而不觉才妄生取著。“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”——摄受是能取,摄受者是所取,能所都是妄想境界。“当离群聚习俗睡眠,初中后夜常自觉悟,修行方便”——欲了此虚妄而显真实,当离群独处,远离世俗,远离诸如贪睡等昏沉与散乱,于初夜、中夜、后夜,常自省察、常自觉悟。应当切实行持象这样的方便修行法门。“当离恶见经论言说,及诸声闻缘觉乘相,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。”——恶见经论言说,就是外道的错误论著。声闻缘觉乘相,就是小乘的顽空之相。应当远离外道与小乘的那些错误与偏狭的见解,应当通达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。

【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,住已,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?所谓无所有相,一切诸佛自愿处相,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修行得此已,能舍跛驴心智慧相,得最胜子第八之地,则于彼上三相修生。大慧,无所有相者,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。大慧,自愿处相者,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。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一切法相无所计著,得如幻三昧身,诸佛地处进趣行生。大慧,是名圣智三相,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,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。是故大慧,圣智三相,当勤修学。】

前面说过,法身境界是如来究竟之地。修行人欲到此地,非智慧不能进,所以要建立智慧之相,为修学者所依住。若不精勤用功,怎能成就,所以劝诫于“圣智三相”应当精勤修学。所谓“跛驴心智慧相”,只是小聪明,并非真智慧,喻为“跛驴”,是说他能叫不能行。“最胜子第八之地”就是八地菩萨。“修生”是说修行而生圣智。舍离小聪明,老实精进修,证到第八地,则能生起“圣智三相”。圣智三相就是:无所有相,自愿处相,自觉圣智究竟相。无所有相——没有外道与小乘那些错误与偏狭的行相。那些错误与偏狭是他们通过不正确的修行而生起的,是他们自心的“遍计所执性”。自愿处相——诸佛从本立愿,通过正确的修行,而生起的智慧相。也可以说,自愿处相就是自心的“依他起性”。圣智究竟相——也就是法报化三身:“一切法相无所计著”——对于一切法相都无所计著,从而证得法身;“得如幻三昧身”,三昧身就是报身;“诸佛地处进趣行生”,是说生起千百亿化身,遍诸佛刹。所以,圣智究竟相就是自心的“圆成实性”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如上所说,就是圣智三相。若能成就此圣智三相,就能到自觉圣智的究竟境界。所以,应当精勤修学圣智三相。

 

本门概要:

  本门的关键词是“海浪藏识境界法身”,大慧菩萨正是从这里发问的。海喻第八识,浪喻前七识。佛从眼识的产生说起,论述了前七识的起因。对于大慧菩萨关于“方便说”与“究竟义”的疑惑,佛也作了详细的解答。最后提出“圣智三相”,从而引出大慧菩萨关于“三自性”的问题来。请看下文: